性别与叙事:女人的故事和书写故事的女人嗨福

性别与叙事:女人的故事和书写故事的女人

36分钟 ·
播放数13067
·
评论数115

本期嗨福电台邀请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与编剧阿美、主持人余雅琴围绕性别与叙事展开对谈,讨论“女人的故事以及书写故事的女人”。她们在影像作品与电影行业中找寻女权主义的身影。

我们谈论了印象深刻的女权主义作品或角色,从经典作品延伸到切身经验,流行的“大女主作品”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关于影像的话题最后从荧幕中走出,落入到现代性的生活骗局。

从内容延伸至行业形态,我们会更加发觉某种结构性力量的不可撼动。面对一个以男性欲望为动力的百年工业,我们表达着对女性影人、女性电影的期待:一种新的叙事、新的经验。

关于创作。在逐渐摆脱工业宰制的全民影像时代,影院的在场性力量愈发珍贵:空间形态与社会性叙事的互相搭载和创造,反对着自我凝视的顾影自怜。这场对于性别与叙事的对谈,最后在他人和自我的关系中结尾——真正的电影不是自恋而是共情。

在对话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得不走入无解的困局,这些问题在此刻虽然无法解答,但改变也许是可能的,谈论本身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开始。


【本期嘉宾】

戴锦华
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


阿美
编剧、作家。编剧作品《地久天长》斩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并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19年亚太电影节最佳剧本提名。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北京夜未央》。编剧代表作品:《地久天长》《山楂树之恋》《分手合约》《下海》《万有引力》《牛郎织女》等。


余雅琴
媒体人,影评人,长期关注电影、艺术和女性议题。曾任职《新京报书评周刊》。作品见于《新京报》《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南方人物周刊》《GQ报道》、澎湃·思想市场、凤凰文化、腾讯·谷雨计划等。


00:01:32 “女性电影”的现代含义
00:03:26 与女性电影有关和无关的一切
00:07:25 《地久天长》与“那三十年”的分裂经验
00:09:11 女性电影的套路之虚无
00:13:35 网文、宫斗与迪士尼
00:15:58 “伪善”与“邪恶”二选一?如何理解“政治正确”?
00:16:48 科学进步、经济地图和98%的废物
00:18:30 创伤记忆、历史自觉与女性自觉
00:22:09 《使女的故事》:被剥夺经济自由意味着?
00:25:01 “他们都可以闭关,我不行。”
00:26:48 电影镜头和电影理论的“男性原罪”
00:29:10 女性进入电影行业后的表达
00:31:13 稍等,电影公司的性别结构,变了?
00:31:58 改变旷日持久的歧视,需要经过旷日持久的坚持和抗议
00:33:48 关于这些讨论:无解的问题,自然的发声
00:35:04 望向他人:不是我们自恋的拍摄了一个我的小悲欢就是女性电影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82年生的金智英》(Kim Ji-young, Born 1982),金度英,2019年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Eliza Hittman,2020年
《她》(Elle),Paul Verhoeven,2016年
《三块广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Martin McDonagh,2017年
《神奇女侠》(Wonder Woman),Patty Jenkins,2017年
《地久天长》 (So Long, My Son),王小帅,2019年
《卡罗尔》(Carol),Todd Haynes,2015年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Céline Sciamma,2019年
《菊石》(Ammonite),Francis Lee,2020年
《花木兰》(Mulan), Niki Caro,2020年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Margaret Atwood,1985年
《盲刺客》(The Blind Assassin),Margaret Atwood,2000年

黄蜀芹(1939-)
中国内地女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围城》《当代人》《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1939-)
加拿大女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获得2000年布克奖、2017年卡夫卡文学奖等。
代表作:《使女的故事》《盲刺客》《羚羊与秧鸡》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Passion for Life , Daniel Eric, 来自专辑


【本期制作】

监制:李穗
制作人:言千
撰稿:蛙、言千、廖泳琪
视觉设计:言千、蛙
音频剪辑:言千、陈珂安
微信编辑:陈思妤
合作平台:小宇宙
技术支持:罗德 RODE

展开Show Notes
Beelzz
Beelzz
2020.12.22
10:09哈哈哈哈哈戴老师这里真相了「女权主义可能是艺术创作的敌人,但是男权主义就是一个更大的敌人了」😂
流云飞渡
流云飞渡
2020.12.23
戴老师说得太好了,如果社会各方面不平等还在恶化,女性得到平等的愿望也只是泡影
大力强:确实在恶化
就是麦子
就是麦子
2020.12.28
这一期太好了,手打了文字稿,有需要的可以自取,文档链接:https://shimo.im/docs/25lDLhMYoRoGMdLA/
肉饼robin:感谢分享!!
三点水淇:感谢分享!
11条回复
罐装冷面
罐装冷面
2020.12.24
09:19“为什么腐文化的想象要付诸于男性,我猜在男性身上他们能够得以充分书写社会性的自我,而不仅是个人和私人的自我。”
很受启发。

雷声隐隐:对对跳出女性身份有的时候居然可以更好的叙述故事本身,因为男性没有那么多预设和枷锁,就也挺悲哀的
G_o1dF:女性自我厌女情结的付诸
Sueeee-7
Sueeee-7
2020.12.24
《烧女》中对权力平等的亲密关系的表述是大部分电影没有的,女性通过艺术创造反对男权社会的角度也是很多女同电影没有的,这么反男性凝视的电影在嘉宾口中就变成了模仿异性恋的套路电影?《菊石》也完全不是嘉宾说的那样,怀疑她到底有没有认真看完电影
一支队伍:认同你的观点,不论是《卡罗尔》还是《燃烧女子的肖像》我不认为是大女主电影,明明是女同电影呀,而且烧女图是反男性凝视,是从女性凝视,凝视和反凝视出发来讲的,是其他电影少有这种视角。把这两部电影一概而论,我觉得十分不恰当。
thekingoftranslation:菊石的确是一方强势一方柔弱啊😮
10条回复
HD426303z
HD426303z
2020.12.26
听了十分钟的左右时候,深刻的感觉另一位女嘉宾是来衬托戴老师的优秀的吧……她不是没有自觉的女权意识,而是深受男权思想影响而不自知吧
Jamiie
Jamiie
2020.12.21
06:24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今年才看到的,真的是猛哭著看完,壓抑但釋放。《燃燒女子的肖像》是去年看下來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有更多的不同聲音的女性電影被看到。
35:32当我们望向他人而遗忘自己的时候 望向和我们一样命运的人才能成就我们的电影
梁瓜瓜
梁瓜瓜
2020.12.25
35:37 “当我们望向他人而遗忘自我的时候,那是电影的时刻。”说得太好了,沿用在广告,综艺,纪录片领域也是适用的。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那些成功的作品,都是做到了这一点。不是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是想替他人去表达什么。
Sueeee-7
Sueeee-7
2020.12.24
13:27 《烧女》不一样,完全不同意嘉宾的观点
拉面虾
拉面虾
2020.12.24
哪里有戴老师哪里有我🤣🤣
Yino
Yino
2020.12.23
小宇宙的圣诞惊喜!
Beelzz
Beelzz
2020.12.22
4:59真的是,女性英雄的电影里永远有男性英雄给他们指导,而且和男性主义没啥明显的区别...
被拒48次仍相信爱情:你用脱水吗以前
HD567178x
HD567178x
2020.12.23
半夜两点钟,反思女性身份,以及市面上所谓宣扬的独立女性,我陷入了一种非常严重矛盾的境地,我认同女性,我凝视自我女性身份的同时,去看到了社会上的女性不平等以及女性的符号化个人化(包括也不限于缺乏社会价值),想要突破这个困境我不得不去看向男性,不是很适宜的例子。我会想要变成某些男性的特征譬如轻视感情而充分重视金钱和利益不为家庭责任所累,但这样想的时候并没有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而是追求一些男性的特征,那样我对于女性这个身份是否又是不认同的呢?
OliviaWang:我觉得陷入这种矛盾是不是还是因为在心里设定了“女性应该如何”,“男性应该如何”的条条框框呢?“轻视感情”,“充分重视金钱和利益”,“不为家庭责任所累”本身完全可以不加上性别的标签。举个例子,目前语境下“勇敢”是个和男性更常联系在一起的词,但是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世界上有很多不勇敢的男性也有很多勇敢的女性。所以我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不是是追求男性特征,也不代表自己不认同女性身份。
罐装冷面:非常同意。而且男性“不为家庭责任所累”不就是因为男性轻松而大环境对母职有无数的要求吗。 再说生活中,我从小喜欢玩赛车打弹珠,被说“不像女孩”,当时我就没理会继续玩赛车。当个他们预设的女孩或者快乐的人,孩提时期我就很简单的选择了后者。 如果做“女孩”如此不自由,那我就不做。 类似的事情还有非常多,当女性面对不公采取斗争姿态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这就是他们对女性的预设——不能愤怒要温柔,不然就是泼妇。像最毒妇人心和无毒不丈夫一样的双标。语言形容中本身就带有性别歧视。 如果“女”是这样被要求被阉割的,那我不做“女”。 我想女性主义的意义是破除枷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不为任何符号所累。 大家只要问问自己的心,他会给你答案,就像小时候我就从心里得到了答案。
我不跑调
我不跑调
2021.1.20
1.女性电影是什么?(提倡女性特有视角和价值的电影)2.女性的生命经验也体认着男性的生命经验。
3.对于所有理想的艺术来说,所有主义都可能是损害,不仅仅是女性主义。
4.双男主表明着女性被表现为欲望主体,但本质上和男性凝视没什么区别。
5.大女主主题其实不是女性的成长而是女性的成功,被表现为权力的获取。这并不是女性的解放。
6.“这场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7.你说的是哪部分女性?表示的是什么样的性别意识?
8.资本的逻辑让科技进步让人的命运变得更为艰难
9.女性主义是一个女性对自己历史命运、现实情境的自觉,能够更深地体会到被剥夺,能够共同去寻找改变社会宿命和结构的力量。
10.《使女的故事》
12.社会平等和性别平等是挂钩的。如果我们只谋求自己的平等而不顾社会的平等的话,那我们的平等也是不稳固的。
13.影院死亡之日是电影死亡之时。
14.当我们望向他人而遗忘了自我的时候,那是电影的时刻。女性电影也是这样,我们不是自我凝视,而是我们真正望向和我们一样命运的他人。

发人深省!
随机收听
随机收听
2020.12.26
好喜欢戴老师说的!

电影行业是男权主义的、男性主导的。
导演是男性的艺术。
电影工业是男权的传统。
整个的电影趋势、电影的镜头语言,在它成形的时候是以男性欲望为基本的依据和动力的行业。
行业内的同工不同酬:男人在镜头后面,女人在镜头前面,操控摄影机的力量是由男性掌控的。这样的结构和电影理论自身的讨论当中,你会觉得摄影机是一种阳具象征。
我希望不是有那种特别的女性电影,而是因为女性使得社会生活获得表现或再现的方方面面都变得更丰富。

戴老师讲得真好。女性主义者在我看来更多是,如何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困境,人的可能性。女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女性的视角本源于“人”的视角。只是现在我们都忘记了人应该是如何了。
一个岛妹
一个岛妹
2020.12.24
从今天起 做一个戴爷的小粉丝
EMMA_MA
EMMA_MA
2021.11.25
01:00 当我们望向他人忘掉自我,是电影的时刻。
ssssoi
ssssoi
2021.1.22
26:32 作为一个底层女编剧,感受到的性别歧视非常多,很多工作点名要男编剧,女编剧们都被挤去甜宠作品里,并被污名化逻辑差、写不了高智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