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sera | 《小鬼瞎叨叨》《嘴上说说》
“木心,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这是百度百科上关于木心先生的生平简介。
说起木心,就一定会提到陈丹青,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起的笔名,陈丹青从未用这个笔名发表过任何的作品,所以当我刚开始知道书名的时候,我也是一愣,以我对木心先生的了解,我从来没听说他身边有一为叫“张岪”的人。
直到我翻开那本书,看到陈丹青在序言中写木心为他起笔名,张岪,因为陈丹青喜欢山,“岪”字指山路崎岖。后来先生去世,陈丹青为他写了这本书,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木心哎,你介意吗,只有你知道,张岪就是我呀。”
1982年,三十岁的陈丹青在纽约遇到了五十五的木心,当时的木心白天靠为人维修古董维持生计,晚上就坚持写作,在三十岁的陈丹青眼里,五十五岁的木心把生活过成了艺术,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用“浪漫”来形容木心最准确。
陈丹青是常常怀念木心的,木心去世之后,他把木心的很多本诗集都重编出版,为木心建造了木心美术馆,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归来的异乡人》记录木心。去年疫情期间,陈丹青还在木心美术馆做了一场直播,每次描述起木心,他都是那个口吻,尊称先生,赞不绝口。
木心的晚年生活,相对来讲没有颠沛流离,陈丹青回国之后,在2006年他把木心也安顿回国,住在了他的家乡乌镇,关于乌镇,《归来的异乡人》那部纪录片里有一段描述,非常能够体现木心先生的性格,陈丹青说“木心在大概六十岁左右的时候,回国过一次,当时他回到乌镇,看着已经非常商业化,变得面目前非的乌镇,非常心痛的说了句,此生不再回乌镇。”
2006年,木心回了乌镇,流浪半生,他还是回到了他的家乡,五年之后,木心在乌镇去世。
《张岪与木心》里,最让我心痛的描述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陈丹青写木心生平,读这本书之前,我知道木心前半生曾经有过两次牢狱之灾,但是当我看到陈丹青关于木心生平的描述的时候,我还是真的不太忍心看看下去。
他写:“那是先生一家最好的时光。两三年后,木心的父亲病死了;又若干年,小姐姐死在十五岁的年纪——一九五六年,木心二十九岁,头一次牢狱之灾,囚禁半年,母亲心焦而死,不满六十岁。一九六七年,木心四十岁,那十年,他的大姐姐被批斗而死,此后岁月,这份江南人家就剩木心一个活下来。”

之后,木心赴纽约,开始了自己后半生的流浪。
《张岪与木心》里还有两个情节,我当时看完也是很久都没有平复心情,一处是当时的木心已经常常昏迷,醒着的时候不多,陈丹青找来一张木心年轻的照片给他看,照片上的木心二十几岁,那是木心第一办展,也是木心生前在国内唯一一次展,木心躺在病床上,看着这张照片,扭头痛苦。

陈丹青写“我不愿描述这片刻,他头一次当着我的面,失声大哭——那么多年,我只记得先生有过两三次微妙的哽咽……”“转瞬间,他展颜微笑,如小孩,一点不羞愧刚开的失态,又看照片,幽幽说起当年的情形:“大家都喜欢我……那是我第一次办个展呢……之后他再看,再哭。”
还有一段也让我很悲伤,陈丹青写,“他微微一愣,神色转而舒缓。片刻,如他交代自以为要紧的意思时,转用普通话,平静而清楚的说:那好……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他在纽约给陈丹青,木心笑意绵绵的站在小桌子后面,挥舞着神采飞扬的跟他的学生们说:“朋友们,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我读过的木心所有的诗里,我最喜欢的,是他临终前写自己一生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木心的一生。“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