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直男久矣。这在萦绕于虎扑社区的种种标签中可见一斑。从“虎凡大战”到“绿色文学一条街”,从“虎扑女神大赛”到“我比丁真帅”……过去几年,虎扑社区屡屡“出圈”,引来无数争议和讨论。
虎扑创立于2004年,原本只是一个体育社区。在那个体育资讯还不发达的年代,虎扑社区成功笼络了一批球迷。此后,随着用户增多,其话题也开始更为纷繁复杂,囊括了游戏、影视、音乐、恋爱等板块。由于虎扑社区90%以上的用户都是男性,它不仅是许多男性的精神自留地,也成为观察直男群体的一个重要样本。
打开虎扑,扑面而来的各类“直男癌”话题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厌女”“有毒的男子气概”等。但令人好奇的地方也在于此。一方面,作为拥有月活跃量5500万的高黏性社区,虎扑内部是否存在文化或群体的分野?另一方面,运动或竞技性体育又如何建构了“虎扑直男”的男性气质?
带着这些疑问,本期反向流行特别邀请到播客“不合时宜”的主播之一孟常。我们从“虎扑直男”的话题聊开去,探讨“男性共同体”的形成,反思父权制下“有毒”的男性气质。同时,在场的男性嘉宾也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为何男性更需要关注性别议题以及我们如何在个体身上克服父权制。
这些厌女者同意女性有自己的独立心智,但是当这份心智看似导向错误的事物、以错误的方式、给予错误的人(比如给予她自己和其他女性,或者只给予特定男性)时,他就会认为,这些女性应该被粗暴而残忍地惩罚。Kate Manne认为,厌女,是给女性赋予“不对称的道德支持角色”。厌女情结的功用,是执行和监督女性的臣属姿态,并维持男性的支配地位。厌女情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维持父权秩序——不断地监督女性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服务/支持/关爱的天职”,从而能从女性身上取得她的资源,享受她的关注,获得支配她的权力,并且在女性拒绝服从、不参与、态度轻忽时抗议她的“背叛”,惩罚她的“过错”。厌女情结不会憎恨或惩罚所有女性,厌女情结憎恨的是那些“不守规矩”的女性。厌女情结经常导向说教式打击,因为女性们(真实或是想像)的道德错误,而无情地羞辱她们。
厌女情结,是一股强大的敌意力量。女性会不会被这股敌意针对,要看她如何表现——如果她表现得乖巧听话,有时候可以逃过负面的结果(也有时候她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如果她表现得桀骜不驯或者只是漠不关心,就会被惩罚。她可能会因此被剥夺物质、社会状态、道德名声、知识资格,成就、自尊、骄傲,诸如此类。社会就是这样控制和改造女性:透过激励或抑制的因素,形成正向与负向的增强机制。女性不是单纯的人类同胞(human beings),而是被当成人类付出者(human givers)。她必须对男性展示尊重、认同、赞赏、服从,感激,注意力、同理与关怀。如果她付出得不够,或付出的对象不正确、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或以正确的态度付出,她就会惹祸上身。她不被允许和他一样,理直气壮地提出诉求并觉得自己有权获得。如果她真这么做了,真为自己寻求和男性相同的机会、支持、关爱、赞赏和注意力,就可能遭遇到厌女情结的怨怼、惩罚和愤慨。Kate Manne还打了一个比方。
想象一个人在餐厅里,他期待自己要获得恭敬的对待──顾客永远都是对的。他期待服务员关注他,款待他。他所点的餐点要被殷勤地奉上,还要伴随一个笑容。
现在,想像这个客人感到失望──因为他的服务员并没有在服务他,而是去招呼其他桌的客人,或者,她在懒散地四处闲晃,或单纯在做她自己的事,因为不明原因而忽视了他。更糟的情况是,她好像期待反过来从他身上获得服务。似乎他成了服务员,而她是顾客。这个人会觉得困惑,不满,乃至憎恨。他觉得她是个坏服务员,不守规矩,擅离职守。在他看来,她显然“未尽本分”。她的冷淡等同于羞辱和厌恶、不知情等同于刻意忽视、和人聊天等同于嚼舌,而对他提出要求就等同于勒索。
当一个人默认,男性应该受制于比较少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限制,而女性应该更“有道德”更受限制——这是厌女。
当一个人厌恶女性做某件事,但男性做同样的事情却不会引起ta同样的敌意——这是厌女。
当一个人默认,女性应该是奉献、关心、慈爱与体贴的,而非渴望权力的、冷漠的、有支配力的;认为追逐权力的男性是强大,追逐权力的女性是本质道德败坏——这是厌女。
当一个人默认,有些荣誉/权力/位置应该是属于男性的,企图争夺的女性显然是①对她周围的弱势者不够关爱体贴;②试图不正当地窃取她没有资格获得的权力;③因为前述两点,她的道德显然有问题——这是厌女。
当一个人默认,女性有对他付出的义务,而不该提出要求;女性应该对他心怀感激,而不是无动于衷——这是厌女。
当一个人默认,照顾他人的工作可以带给个人满足感、对社会而言有其必要、在道德上有其价值,但这份照护工作只适合女性,并不适合男性——这是厌女。
当一个男性默认,自己(以及自己的哥们)有资格要求女性们提供照顾、安慰、关心,以及性、情绪和生殖劳动时——这是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