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为了「生活」,只能辞职。嘴上说说

当代打工人为了「生活」,只能辞职。

34分钟 ·
播放数156
·
评论数7

主播:sera | 《小鬼瞎叨叨》《嘴上说说》

这是我这个小破播客转正之后的第一期,从申请了转正到正式开始录转正后的第一期,过去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从手机直接录制无法上传,必须要登录到主播后台之后,录播客突然变成了一个繁琐且需要有一定仪式感的事情,导致我这种重度懒癌患者,转正之后的第一期一拖再拖。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早就想好了我转正第一期的选题,就是我想聊聊「工作」与「生活」,但是这个选题,一定要在我正式离职之后,才能聊。

大概一个月之前,我跟我的leader提交了离职申请,其实广告公司没有那么严格的流程,所以所谓的离职申请,就是我非常诚恳的在微信跟她打了很长的一段话,说了一下我想要离职的理由,然后在上周四,正式办理了离职手续。

我先后在上海两家还不错的创意热店工作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从第一期我就一直在用「广告人」的身份标签来定义自己,不管我是说自己是一个「广告界小学生」还是说自己是一个「对创意略有热情的小广告人」,总归来讲,我一直在对身边人介绍我所处行业的时候,会简单的用「广告」这两个字来概括。

三年的广告生涯其实并不长,对于很多前辈来讲,仅仅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开头,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我毕业到现在唯一且持续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常常抱怨996、007,但我前段时间听了梁文道老师的一期《八分》,他聊了一下他常年的工作模式,他说“他其实一直没有什么周末,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兴趣所在,读书、写文章这些事情就是他日常做的,也恰好是他的工作。”我毫不怀疑他所描述的这种工作模式,虽然我打不到他的这种境界,但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认为,做创意工作、需要内容输出的这一类工种,多多少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是没有边界性的。

所以,这一期,我想聊一聊我自己「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聊一聊我过去一年的工作状态,聊一聊我所经历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带给我的反思与成长。

我的前公司是一家国内相对顶尖的创意热店,它每年产出的广告爆款案例非常的对,由四位对广告和创意非常有信仰的资深创意人成立,每一年都能够包揽国内广告界非常多优秀的奖项。

作为一家广告公司,它的整体氛围非常的轻松、自在,只有真正加入过这家公司的年轻创意人,才能够体会我所说的这种感受,四位老板非常的认真、负责且包容,这是一家包容每一个年轻创意人提出想法的公司,它鼓励所有的像我一样的小朋友,勇敢的表达自己,并且能够给很多年轻创意人舞台和机会。

同时,这里也是很多年轻创意人的噩梦,因为来到这里,你就会经历比外面强至少五倍的工作强度,这个强度不仅仅是加班、项目多,同时还包括,你要不断的产出创意内容,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想法,要不断的学习、吸收和成长。

我们的team只有差不多7个人左右,但是常常要同时进行两到三个项目,有时候甚至是四个,有比稿、有执行,常常一天就要输出20个创意,有时候甚至一天要过两轮idea,每个人都要参与到slogan、脚本、事件、big idea的创意环节当中,甚至还要写方案、提案等等,一旦项目进入执行状态,那基本上每天都是在作战中,需要拍片、跟片、出差、产出视觉物料、参与线下活动等等。

在前公司,我几乎怎么在完全无工作的状态下,过过节假日,甚至在过年那段时间,我还拿着电脑在家里改东西,平时的周末,偶尔在公司加班,大部分时间在家里想创意。我们的team经历过集体通宵到早上六点然后在公司吃早饭,我的搭档经历过一个礼拜只睡10个小时,我们经历过项目快要收尾却突然出现重大bug,导致国庆期间也在盯着别人改稿,经历过被客户投诉导致项目终止,经历过想不出20个idea崩溃的在阳台疯狂抽烟,经历过对着空白的电脑屏幕发呆大脑也一片空白,经历过半夜十二点写完方案早上8点起床去提案,经历过一周要提三个方案的崩溃周末,经历过出差跟片跟到凌晨四点,第二天中午十二点的飞机回上海,这些听起来几乎变态的工作模式,在我的前公司,我以及我的团队伙伴们都经历过。

复盘这些,不是要控诉,也不是要抱怨,更不是要讲什么「996」「007」,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都有自己的焦头烂额。

回忆起这些状态当中的我,我觉得失去的最多的,是我对生活的感受力,当一个所谓「创意人」,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思考都放在了工作中,放在了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里之后,他头脑之中属于「想象」和「自我」的就在被挤压,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欲望,疲惫的机械的不断循环的思考方式,会伤害一个人「创意」的灵性。

前段时间听「随机波动」,采访内外的创始人「刘晓璐」女士,她讲了一句话,我听完还蛮感激她会这样讲的,她说「做创意的人是需要生活的。」

当然除此之外,让我决定要离职的最关键也是最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发现,我对广告开始有了另一个维度的理解。这是我的前公司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天输出20个idea,导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会发现,你过去所积累的那些奇思妙想、那些有趣好玩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消耗光,你很快就会摸索出几条公式,很快就能够找到一些元素,用这些元素去拼凑出一个所谓的「创意」,他或许在外人听来,颇有噱头,但你心里很清楚,那不是和上次、上上次甚至上上上次你曾经提过的一些创意一样的东西,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所谓的「换汤不换药」。

在一年以前,我每天打开输英、广告门、socialbate、topys等这些广告类网站的时候,都会非常详细自信的点开每一个链接、视频认真的看、分析、欣赏别人做的东西,但现在,我常常只看一个标题、只看一个大概的意思,就能够摸清他背后的那些公式。

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是有过成长和进步的,我从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吸纳的萌新,变成了需要突破、渴望变化的瓶颈期选手。

我不再满足于自己想的东西,要知道一年前,我还对自己的一些想法沾沾自喜,我不再简单的把idea用几个字表达,每次想到一些东西,我会先否定,先问,问很多遍,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是这个客户来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做,我开始有明确、更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我开始渴望知道,除了创意之外,更多的策略铺垫、更深刻的洞察,更明确的人群粉丝,我开始对逻辑、策略的整体的创意表达有更明确的兴趣,在更明确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短暂的离开广告公司,离开创意热店,我需要更了解品牌,渴望更系统的了解品牌定位、策略、规划这一整体的前期内容,我需要更具体的、可执行的、真正能够带来一些问题和转化的创意,而非仅仅是为了噱头或者好玩。

这才是这份工作,这近一年时间的高强度输出,所带给我的成长。

我们常常自我调侃,说「经历了这里,外面多可怕都不怕了」,但其实,真的要离职的那天,我站在它的门前,看着玻璃门里的那些小工位,想,这是一家多可爱的公司阿,它庇护着很多个像我一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创意人,它包容了多少个「这怎么可能做的出来的」创意。

封面插画「杨梅吐气」

@滚笑海菠萝 【公众号/微博】


展开Show Notes
迷人万岁
迷人万岁
2021.5.07
确实是这样的,一直持续不断输出的时候,只有自己能最深刻感受到自己输出的到底是什么,在这过程中又遗落了些什么,总结归纳公式是一个人效率化的必经之路,但是有时候我也觉得,就人生的意义来说,公式化这个选择又太偷懒了,灵光乍现的神可不在意你是不是可以一天写三个ppt啊。
sera
:
是的!!!
34:04你好 你好 你
给我五毛
给我五毛
2021.4.21
不得不说 你们team真好啊
sera
:
可不吗
比白
比白
2021.4.21
我也是入行2年的广告小朋友,听了你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都很感同身受!最近在重新找工作,想问问面创意热店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之前从没去过,很想去)
sera
:
主要还是看面试的整体感觉,以及个人作品吧~面试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要求也都不一样,放轻松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