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民族建构,文化身份,他者想象 | Constructing ethnicity, imagining otherness

#11 民族建构,文化身份,他者想象 | Constructing ethnicity, imagining otherness

115分钟 ·
播放数9853
·
评论数61

嘉宾:
王菁(上海纽约大学)
罗钰(香港城市大学)

主播:张晨晨 (@chenchenzh) & 林垚 (@dikaioslin)

这期节目我们和两位分别关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者一起聊了聊民族建构,身份认同和他者想象。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一词是怎么来的,“民族识别”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谈了民族身份建构中语言、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盘根错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力量的互动,西北和西南地区文化地景的差异,“原住民”这个词的政治意义,“原生态”概念的流行背后的汉族与都市凝视等等问题。最后我们把视角转移到网络舆论中的反穆与恐穆言论,反思全球背景下近年来反穆话语采用的词汇和诠释框架的流变,以及普通穆斯林群体对网络恐穆话语的回应。

【时间轴】

3:20  如何对现在的研究主题产生兴趣?作为“外部人”与“内部人”的人类学者
14:00  田野调查中的positionality
16:30  山东与福建县城对不同族群身份的日常认知
25:40  “民族”概念的谱系,“民族识别”的过程
35:00  民族概念的建构中苏联、日本与西方思想资源的影响,种族概念的影响
40:00  历史上的族群身份与宗教
49:00  nation, ethnicity, 国族,民族,族群,这些词汇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52:00  什么是原住民或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 
57:00  “归化”作为“civilizing project”是单向的吗?
1:05:00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互动
1:11:00  “原生态”概念中的猎奇心态和他者想象
1:21:40  网络“穆黑”话语的兴起,穆斯林恐惧症(Islamophobia)的本土资源和国际背景
1:30:30  全球反恐战争和全球恐穆话语
1:36:00  国内反穆“剧本”的迭代更新,与国际反穆话语的合流
1:42:00  穆斯林群体对反穆话语的回应
1:50:00  “民俗旅游”,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

【嘉宾作品】

Luo, Y. (2018). Alternative indigeneity in China? The paradox of the buyi in the age of ethnic branding. Verge: Studies in Global Asias, 4(2), 107-134.

Luo, Y. (2018). An Alternative to the “Indigenous” in Early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Guizhou’s Branding of Yuanshengtai. Modern China, 44(1), 68-102.

Luo, Y., Oakes, T., & Schein, L. (2019). Resourcing remoteness and the ‘post‐alteric’ imaginary in China. Social Anthropology, 27(2), 270-285.

Wang, J. (2021). Between merchant network and memory work: Islamic cosmopolitanism along the Silk Road. Asian Anthropology, 1-18.

Wang, J. (2020). Limits of multi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the anti-refugee controversy in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ern Asia, 19(2), 125-147.

Wang, J. (2019). Tiptoeing along the red lines. On Chinese Muslims’ use of self-censor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Terrain. Anthropologie & sciences humaines, 72.

Wang, J. (2021). Witnessing Disappearance in China 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 Anthropology News. 

【其他推荐】

Kaup, K. (2000). 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Sultana, F. (2007). Reflexivity, positionality and participatory ethics: Negotiating fieldwork dilemmas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M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ritical geographies, 6(3), 374-385.

Luqiu, L. R., & Yang, F. (2018). Islamophobia in China: news coverage, stereotypes, and Chinese Muslims’ perceptions of themselves and Islam.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6), 598-619.

Smith, L. T. (1999).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s. Zed Books Ltd.

Mullaney, T. (2011).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rell, S. (1995).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arrell, S. (2002).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io, J. T. (2014). A landscape of travel: The work of tourism in rural ethnic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chein, L. (1997). Gender and internal orientalism in China. Modern China, 23(1), 69-98. 

Gladney, D. C. (1996).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No. 149).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展开Show Notes
黎远远
黎远远
2021.6.04
关于muslim,谈谈几点看法。我对muslim的理解和共情,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muslim就像基督教、佛教等主流宗教一样,它的基调是道德保守主义,是对属灵的高扬,对肉欲、享乐的贬抑,对良善、忠贞等传统价值的坚守。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道德保守主义并非无法与父权、男权的历史沉疴相剥离;道德保守主义并非无法与广义的进步主义相协调,这里的道德保守主义主要指性行为的审慎,对家庭和社群的友爱,一种怀有敬畏、担当和悲悯的世界观,为什么进步主义一定要与道德上的存在主义相捆绑,为什么进步的人一定要追求开放的性关系、致幻剂,一定要解构而不是重构家庭、婚姻和传统的共同体?到底是一个云游高僧、一个沙漠修士更自由,还是一个阿姆斯特丹的双性恋瘾君子更自由,这一争论还远未终结,至少,一种(解决了代际和性别平权的)道德保守主义,一种反对消费主义的物欲横流、追求inner peace和智性、自律的信仰体验的道德保守主义是值得期许的。当然,我这里的谈论也许过于理想化,muslim的性别问题、保守主义与基要主义边界何在,仍然十分棘手,中东巨富也并不节制欲望。但至少,这些传统宗教拥有上述的思想资源和潜力。第二,muslim始终是一股重要的左翼力量,今天,很多人往往放大了它的排他性,而忽视了它自古以来对穷人、低种姓阶层的接纳和某种内部的平等,近代殖民主义的经历,也让muslim世界拥有反帝反殖的思想传统和丰富实践。当然,muslim面临的挑战也显而易见,也即,如何克服外部性的压力,按照传统教理,十几亿muslim内部是和平世界,非m的外部则是战争世界,这种二元对立能克服吗?要消弭未来世界上的文化冲突,有三条路,一是普世的宗教合一运动(亚伯拉罕宗教本为同源),二是普世的世俗化,三是泛神论多神论式的多元主义,目前看来,三条路都困难重重。当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少数愤怒的基要主义muslim背后,是结构性的民族压迫、政治经济秩序的系统性剥夺-依附。
Khandha:同意。其实如何在结合本地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在非西方世界都是非常重要且困难的课题。
大汉堡驾到:说得好好😭
6条回复
黎远远
黎远远
2021.6.04
好喜欢时差的选题
曰白开水
曰白开水
2021.6.17
每个人的声音大小都不一样,换个人说话,就要调整音量🤣🤣
好喜欢张晨晨和林垚 更新太快乐
14:30 学者和研究对象的距离,让我想起《回归故里》
邓大雁子:握手!我也是听到那里想到了《回归故里》
RebeccaLee
RebeccaLee
2021.6.03
(美西時間三點二十一)半夜起床忽然看到了時差更新,wow、🤩;聽完在睡,睡醒了推薦給別人
freecactus
freecactus
2021.6.06
20:52 盘雷钟蓝,四大姓氏再加上来自福建、浙江,大概率是畲族,我也是本科选修课,老师讲的。
林三土
:
多谢补充,我老是把盘姓给忘了
freecactus:😉
1:25:01 原来当时在教室看911直播不知我一个
还以为记忆出错了🤣
HD37185x
HD37185x
2021.6.04
我对人类学和民族问题都是外行,抱着学习的目的把节目听下来有两个感觉反馈一下:1 全篇不停在把民族和宗教缠绕起来讲,西南那部分似乎是在用人种和文化定义民族,西北部分又似乎在默认把宗教认同等同于民族。主持人似乎也不是了解这一块,没有用特别清晰的脉络去引导嘉宾。2.我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科普的性质,嘉宾觉得不需要讲的特别学术,但是在讲到建国初期识别少数民族时,我听起来觉得很随意,完全没有科学的标准,也许确实是这样,那也ok,但嘉宾说的也是模模糊糊,我也不知道是当时确实就是不科学地划分了呢,还是嘉宾不知道。
林三土
:
多谢反馈。你说到的这些问题,其实正中民族研究的要害:民族究竟是什么、怎么定义、哪些标准来识别,一直是有很大争议的事情(嘉宾在节目里应该有提到);其中西北民族和西南民族由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组织形式的差异,以及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分量的差异,导致在具体识别上采用的方法与标准也有很大区别。这个并不是说识别是一个完全随意的过程;恰恰相反,很多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是很严肃认真地投入到这个工作里去的;但是一方面是由于标准本身存在争议,另一方面是这个过程难免掺杂一些政治因素(比如嘉宾在聊天中提到壮族和布依族在识别方面的区别对待,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剪辑在最后的录音里,我们那天聊了三个多小时,实在太长了,所以剪辑时删掉了好多内容),所以要讲起细节的话就会挖出萝卜带出泥。我们后来在shownotes里头列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对这个过程研究得比较详细;不过好像主要列的是英文的,回头我们看看有没有好的中文介绍文章也添加上去。
HD37185x:谢谢老师反馈。能够理解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加之与自己原本一些碎片的刻板印象打架,所以更加渴望学者能给出更明确的全景脉络和定义。感谢各位老师和嘉宾。
3条回复
Khandha
Khandha
2021.6.04
01:46:01这种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虽然网络社区提供了一个自我调节抱团取暖的场域,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茧房效应,事实上加重了这些群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刻版印象。
如果一个以身份认同为核心的网络群体内部每天分享的主体内容是大量关于外部世界的负面新闻,而同时这个群体内的话语体系又相对比较封闭的话,毫无疑问是会滋养敌意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出自我强化的自肃纪律,加剧与外界冲突和对立。
Dole_
Dole_
2021.7.06
01:36:32切糕这个是不是全国都有啊,坐标四川。从小到大都被这种话语“恐吓”
1:05:57 真心希望林老师能换一个好一点的麦……嘉宾的音质都比主播好太多。每次到林老师的回合我都要加大好几格音量来从浓重的口音加低噪中辨别语义☹️
林三土
:
这么严重吗🤣好吧等我过几天搬完家再换一个麦
糖醋老虎:我感觉林老师那边网络状况差一点儿,有些人声会失真
1:06:02 台湾之前用“高山”和“平埔”来区分原住民,也是按照文明的那套语汇,然后“高山”就是“不文明地位”,也是有歧视性的。
ID165785
ID165785
2021.7.30
可以问问几位老师,如何处理以outsider的身份做research吗?因为最近的课题要采访与自身文化背景不同的群体,总担心会offend对方,因为我会想 对方会觉得我是在以”研究”的视角看她。因此对即将要做访谈感到挺有压力的。不知道几位老师是怎么处理的,或者作为outsider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吗?
可丽娜
可丽娜
2021.6.05
听时差真的收获颇丰,普通人真的感谢各位老师的分享!
很感谢这期节目,提到了很多我特别困惑的问题。这些关于民族的词汇,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智圆行方
智圆行方
2021.6.05
感觉我知道的最早的分身术的民族好像是在苏轼的诗里面对黎族的划分。
明朝的时候又有生女真和熟女真
林三土
:
北宋官方对西北、西南的各边境少数民族均有“生户”、“熟户”之分(这个称呼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末吐蕃衰落、部落分散内迁之时),所以苏轼诗里提到是正常的。明清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所以又有更具体的“生苗”、“熟苗”。
智圆行方:谢谢林垚老师
HD867779x
HD867779x
2021.6.04
最近在读Erik mueggler关于西南彝族的民族志。作者以文笔优美闻名,能学到很多英语单字。
度桥
度桥
2021.6.03
更新了诶!开心!
HD430182o
HD430182o
2022.7.22
啊,喜欢关于民族问题和穆斯林世界的讨论!希望以后还有这方面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