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E1 MP3不在场

S2E1 MP3

49分钟 ·
播放数29288
·
评论数334

MP3是不值得被怀念的,但它指向人类文明不能回头的一次跨越,以及赛博世界的模样。

封面 by 小白免

不在场第二季的主题曲(本集结尾)来自吴卓玲,名字叫Glitch Udu

不在场由重轻主理。介绍和常见问题,请访问 buzaichang.xyz 。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Ahmad Jamal - 专辑《Jazz Ahead with Ahmad Jamal》Suzanne Vega - Tom's Diner

Show Notes:

磁带饱和效果 Tape Saturation
Huffman Coding
信息熵 Information Entropy )
降比特效果 Bitcrusher
MP3发明者之一 Karlheinz Brandenburg
Dieter Seitzer
感官编码 Perceptual coding
等响曲线 Equal-loudness contour
声音掩蔽 Sound Masking
带通滤波器 Band pass filter
10首用来测试算法的歌
10 songs.png
Suzanne Vega的歌Tom’s Diner
MP3格式

欢迎你赞助本节目,以增加它存在下去的概率。两种方式:

1、付费订阅不在场的会员通讯。

复制 这个链接 粘贴到微信里打开;

或者,截图下面这个二维码,然后用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

会员通讯竹白链接2.png

会员通讯计划的定价、权益(接收邮件+查阅历史文章+接收偶尔的bonus节目)、订阅方式都在链接的页面里。一看就懂。

*注意:2022年6月27日之前捐款超过300元并在支付宝留下邮箱的朋友是终身会员,无需再付费,可以一直收到邮件,并且可以直接用之前留的邮箱登录,查看过去的全部通讯。

2、欢迎用支付宝扫描这个二维码转账捐款。 你的留言我能看到。

从2022年6月27日开始不再支持用这个方式成为会员,加入邮件列表了。会员通讯的订阅方式请参考上一条。

付款二维码alt.jpg

如何反馈和交流?

你可以写邮件给我,地址是zyzzyq1@gmail.com。

展开Show Notes
叶梓涛
叶梓涛
2021.6.13
重轻老师在第二季中脱离了简单的「音乐」播客,而开始走向一个在不在场第一期就隐约开始的母题:对声音的感受力。

当我们谈论感受力的时候,我们所追寻的不是纯粹浪漫主义的想象,审美的渲染脑补,而是一种对细微之处的捕捉,以及对构成我们感受的路径每一步的理解:我对不在场的定义:这是一份最好的当代赛博世界声音指南。

第一期《MP3》彻底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声音从原子世界进入赛博世界再到我们耳朵或感知的这样的一个三重转换,声音从analog到digital并且再为我们的身体所感知 analog - digital -body 这样的存储与回环。

这里面重轻老师精心从磁带和黑胶唱片这种基于「自然」,或「物理」/「连续」并且会「陈旧」的某种信息的「损失」谈起,作为进入赛博世界的前奏;在简单介绍引入了cd介质使用 的SampleRate 采样率 与 Bit depth 位深 对物理连续的世界的基本采样之后,他继续向前,引导我们在这样的 0 与1 的采样中重新发现人的存在。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0与1的还原降维是相对容易的且是指数性的。但是更进一步,我们的技术在千方百计对人进行建模与近似的路上如同乌龟一般缓慢爬行。心理声学的引入也是我们在数字世界中重新发现自身的机会,mp3是人类对自身感官的经济治理,自我的self-hacking,但是这些技术千辛万苦最后做到的,却只是想要在一段完整地信息中拿去我们无法听出来的那部分,masking 掩蔽。

令人不知是感慨还是欣慰的,这些看似强大的数学工具和建模后面是无数测试者的连线与感官交织而成的算法,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在现在与刚才的人的这种连续地、质地变化之中,这个压缩算法就像是一个漏洞百出,充满武断地、甚至笨拙的一个存在。

最后提到的Suzanne Vega的那首Tom's Diner是一个绝妙的双重隐喻:

首先是仅仅这首纯真无邪的人声音乐的出现,对整体的这个千辛万苦达成的算法带来一个剧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下,算法不得不竭尽全力倾斜和改变自身,想方设法容纳这个例外的存在。这是单例对算法的冲击,更是例外之物对整个系统的冲击(如不在场之于播客)。

其次是一个绝妙的故事,在听过数千遍对Tom's Diner压缩的版本的那位研究者,在后来听到了Suzanne Vega真人的演唱后,他依旧觉得很好听。

—— 那正是提醒着我们,算法所做的,算法一直只能做的只是捕捉和拾取人类留下的痕迹,而在场的、身体的、绵延而出的、即将就要发生的事物,它不知道还有多远。
JcClover:不在场评论区的卷王之王👑这个奖必须要颁给你,叶老师此评论直冲明天首页首评。
一根大棍子:您也太会说了!!
11条回复
44:04 这些低码率MP3的声音特点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它没有办法被怀旧。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长久的声音体验,来形成某种文化训练。今天的年轻人并不需要真的需要听过很多很多磁带、很多很多黑胶,才能够感知到那种声音的陈旧。那种陈旧是固有的,或者用我本人比较警惕的说法,是“很自然的”。而MP3的声音是人类进入数字世界的所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不是对不上焦的照片,或者是消了磁的磁带,它是人类针对自身感官的一种经济治理。它是一种精巧的偷工减料,而这种偷和减证实来自于人类对于自身感官的把握,从而进行对自己的self-hacking。这事儿和新旧没有关系。它是非常聪明的、非常武断的,甚至有点偶然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对它唤起任何乡愁式的情绪。

MP3的算法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赛博世界的大厦根基不是0和1,不是数学,不是我们对物理世界、客观世界的把握。而是我们的感官。它最底层的算法,是面向我们耳蜗里那个细长的绒毛,和我们到今天也知之甚少的脑神经。科学对生产力的解放,在客观世界里可以是一日千里,斗转星移。直到它推进到我们到人机交互这一层,它又只能回到缓慢的爬行。

想到这些,如果你再和我谈意识的上载和保存,我会感到非常非常地困惑。我不知道这句话里的意识是什么了。正如我没法想象离开肉身的音乐是什么,没法想象纯粹的音乐是什么。数字技术的发展直到时间的尽头,能超越我们肉身的鸿沟吗?如果能的话,那个时候是什么存在,在观察和聆听呢?那个时候的我们到底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数字音频早已不是对物理世界、空气振动的保存,或者说这种保存和再现,在经历一个非常精巧而武断的无法越过的人类滤镜。今天我们建设这个赛博世界,在做的事就是一砖一瓦在倒转客观和感观,在把地面和脚对齐。所以如果黑客帝国真的发生的话,确实应该是湿漉漉的感官帝国,而赛博世界的来临比你以为的要早。
JcClover:确实是高级打字机!认证了!!不跑调女士,不在场的评论区,好久不见!
Catalry:结尾封神了 隐隐约约梅洛庞蒂
3条回复
重轻老师的节目永远都更像是一个类classical music的存在,因为能量密度太高了,你没办法把它作为一个像ASMR一样的伴随式播客,只能静下心来花50分钟冷静的聆听,同时还要伴随思考。
10:57 不得不link不可理论这一期: 37: 茫茫相似将万物勾连
汤包Matthew:作为一个模拟电路工程师很喜欢不可理论那期的模拟、数字看世界的视角
一根大棍子:先拟定大笨蛋等于一个固定的值然后让解码器在每次遇到这个固定的值就代入大笨蛋这一部分也是coding常用技巧了,让代码更加简化。真的是万物勾连。
在今天等《不在场》第二季更新的时候,我还在复习S1E1 塑料爱。重轻老师说到了plastic love的和而不同,不同在于它的信息实在太多太爆炸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过多的信息量的确是一种复古和新鲜。虽然和MP3本身没关系,但是MP3和当代音乐相似的偷工减料,反而让过去的陈旧变得有些特别。听歌的是人类,听歌的时候永远无法抛弃的是感官。
再赞一下小白免的封面,真的指向了那个“湿漉漉的感官帝国”,像不稳定、扭曲、有影响观看的“噪音”。
一根大棍子:虽然陈旧,但是你还是会因为它的不规则和带着毛边的感觉,而格外的觉得它更加粗粝,更加的像是一个手工制品而不是工厂加工品。这是大家喜欢怀旧的原因吧。
一根大棍子:同样赞小白免的封面!!!画的太好了!!
汉那
汉那
2021.6.14
masking的实验同样也在视觉认知里有效(有根据干扰的时间点分为forward、backward、simultaneous masking)毕竟1)大脑不是被动的加工机器,会根据神经结构的参差和偏颇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有时,人眼将物理上组成天差地别的波认做同一个颜色。2)我们和外界信息不是无缝sync的,信息进来到我们意识到信息这之间有时差,因此类似masking的干扰会让更高级的感知区域产生反馈,让我们逆追溯和篡改先前的信息。惭愧了,我们应该做一点这样讲听觉认知/心理物理学的节目的。
重轻
:
而且这意味着人脑处理信息是一批一批的(单个不比50ms小)
汉那:一批一批可以这么说!更准确地说是注意力的限制在此,才会出现blindsight、attentional blink的现象。神经元发放毕竟是离散/不连续的,这也是计算主义能大行其道的基础。
tanya
tanya
2021.6.13
沙发
七个梦:可恶
我不跑调:可恶
9条回复
真是B君
真是B君
2021.6.14
44:55再次试着用比喻谈谈我对这期的理解。音乐就是美人,那黑胶就是美人模样的雕塑,它会随着时间,变成陈旧的、带着时间落下杂质的艺术品;磁带是用层层颜料描绘的美人模样的油画,它也会随着时间,颜色被带走光泽,变成带着韵味的藏品

唯独mp3,是画着美人的简笔画,以带着美人最鲜明特征的寥寥几笔,以最廉价的方式流传着,没有人再会好好珍藏,因为随时、随地又可以得到
34:31 “乐音和噪音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分野。世界上没有完全的乐音,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完美而纯粹的噪音。一切声音都在乐音和噪音的中间。”
约小亚
约小亚
2021.6.13
还是最喜欢重轻老师这类演示很多的内容
我不跑调:英文播客strong songs也有,特别好!
一根大棍子:还有之前重轻老师推荐过的switched on pop
橘崽
橘崽
2021.6.13
重轻一思考,我的脑子就发酵
一根大棍子:会说你就多说点
维生素E
维生素E
2021.6.13
绝了,重轻老师攒大招攒够了!
一根大棍子:毕竟是已经在桌面建好了不在场文件夹的男人。
HD10556h
HD10556h
2021.6.14
这期感觉到最后像是在讲康德哲学
39:00 MP3是一种经济现象……果然是重轻老师🤣🤣🤣
JERRYJAZZY:哈哈,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其实是music tech业界的基本共识了
柯紫
柯紫
2021.6.17
做播客的人都应该听听这期作为技术培训(为什么这么好的节目可以免费听到!这不合理!)
七个梦
七个梦
2021.6.13
09:18大笨蛋🤣,即刻小宇宙脏话专用词汇
M_gCGk
M_gCGk
2021.8.08
这期节目应该被放入心理物理学的教材
Remi热米
Remi热米
2021.6.15
重轻先是带着我们以触觉的方式,将耳蜗里的绒毛对震动的空气进行仔细的触刷,感受那写细微的纹理与裂缝。这种物理介质的自然性被我们迷恋与怀念,但这一切似乎又没那么重要,我们很快接受了技术的糊弄把戏,将厚重削薄,沟壑填补,以使其成为成本更低的人工制品,如同各种人造革与人造石大行其道一样。但我们对于自然性的乡愁是否就此消逝,或者这只是老去之人的腐朽,在规训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否也会如我们一样,相比于那不确定的充盈与丰富的神秘,我们总是忍不住会选择安稳、舒适与甜蜜。
叶梓涛:所以要用绵豆?
Remi热米:我不在其他平台做广告🥳
3条回复
Catalry
Catalry
2021.6.16
重轻老师的叙事方式过于高超,让一期原本只是说明音乐文件大小变化的节目有了技术进步的思考,而这本就是关键,而非那些变幻的形式。
FayLee
FayLee
2021.6.13
44:59 self-hacking -> self-castrating -> self- destructing,一种可以想象的演变方式,或许不必如此悲观,但确实很值得警惕
重轻
:
哦我完全不觉得是悲观的。只是一种奇观
FayLee:明白,节目中你的表达并未展现出任何悲观,是我自己悲观的推断了一下,可以算是对于当下越来越多奇观出现的态度。好在对于人,我完全不悲观,不然也听不到这样的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