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是对出身的背叛吗 | 黄灯x程猛

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是对出身的背叛吗 | 黄灯x程猛

64分钟 ·
播放数4260
·
评论数48

每逢高考季,人们总热衷谈论那些出身贫寒、通过教育获得上升机遇的农家子弟。

在励志的正面表述中,这些阶层旅行者经常被称作“寒门贵子”。在负面社会新闻里,他们有时会被贴上“凤凰男”“扶弟魔”等标签。

在人们口中,他们充当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坚实论据,而他们的家庭出身又仿佛是某种“原罪”,神秘地解释了所有城市生活中的不适应。关于农家子弟的负面报道往往会让人形成这样的印象:他们与城市文化的摩擦,在社会交往中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摆脱自己的出身,好像他们想要在大城市中立足,就必须违逆家庭背景,只有抛弃农村带来的种种积习,才能涅槃重生。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程猛在“一席”的演讲里,借助自己的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农村经验并非没有意义,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也绝不该简单地走向模仿城市生活方式,背弃乡村文化。

与此同时,他指出,“远离乡村”的叙事又在深刻影响着农家子弟,他们对城市感到向往、焦虑、疏离,又对乡村感到矛盾,甚至痛苦,如同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那段激烈的言辞——“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城里的白菜。”

同样农家子弟出身的作家黄灯,曾在《大地上的亲人》序言里这样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而她的一切写作的起点正是对自己“远离乡村”状态的不安与反思。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程猛和黄灯,聊聊70后、80后农家子弟的不同高考经验。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对农家子弟在中国社会的浮沉又有什么观察?当农家子弟向上流动,他们是否一定要背叛自己的出身?

嘉宾:

黄灯,作家、教授,目前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程猛,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主持:

郝汉,新周刊编辑

董牧孜,期刊编辑、自由撰稿人

本期你将听到:

14:18  “当年高考不考数学,对我来说特别亏”

16:25 农家子弟面临“大考”的情形就像“等末班车”

18:26 那些高考失利的“读书的料”

19:10 高考志愿只知道报师范类院校,导致差点滑档

25:11 在知识包裹、理论堆积的学院生活中,会有怎样的不安感?

25:32 “到广州读博士以后,我家里人跟我说,不要接触那些打工、偷东西的亲人”

29:33 十岁还没开始寄宿生活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社会

37:16农家子弟和城市中产阶层的“文化资本”有何不同?什么是“底层文化资本”?

40:45 农家子弟的向上流动之路不该是对自己出身的违逆和背叛

配乐:

GALA - 追梦赤子心

Brian Crain - Nella Fantasia Gabriel's Oboe

Fiona Joy Hawkins - Blue Dream

Peter Jeremias - New Life

Nils Frahm - Ambre

Paul Cardall - A Poor Wayfaring Man of Grief

团队:

内容监制:萧奉

节目编辑:郝汉

协同策划:钟毅

后期制作:管薇

视觉设计:庄直树

音效制作:JustPod

互动:

参与微博话题#硬核读书会FM#或前往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留言

联络我们:

content@neweekly.com.cn

声明:

节目由「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展开Show Notes
黄灯老师说的农家子第身上的优点:吃苦耐劳,靠谱,质朴。我承认这是优点,可我无数次回顾我的生活我并不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些特质。因为这些特质是我用辛苦和妥协换来的,我也想自信张扬甚至有点不顾后果,可我不可以不能够。我所做的一切都要自己承担没人会给我善后。我常常会在这种情绪里撕扯,甚至有些自我的不认同,但我在学习理解这一切的合理性,也在努力去塑造那些我想要拥有的其他性格特质。
特务头子_Molly:看完你的话很触动……有一个想法:之前和朋友聊实习,但是我因为钱、(真的主要就是钱)没法像她一样去一个陌生城市长期待着,而且实习租房基本也是倒贴钱嘛,我就非常非常羡慕她……
HD935342y:可现在这些优点现在已经不是农家子第独有的了,会发现很多自身条件优越的,同样刻苦努力。
8条回复
ohnoisa
ohnoisa
2021.6.21
底层文化资本真的是接受自己的起点,即使不是程老师所说的农村子弟,大家都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城市里的孩子也会羡慕有钱人的孩子,出国了会羡慕发达国家的孩子,永无止尽。
断舍梨
断舍梨
2021.6.16
这里“学习是道德上的义务”,在《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拉朱身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ubew
ubew
2021.6.15
底层孩子对中国现实的理解,背后有很强情感和道德力量的支撑。直面的意义在于自我与社会性的疗愈,看到他们成长的能量和局限、以及更复杂的心理状态。
深夜球迷
深夜球迷
2021.6.15
感谢黄灯为我们这些二本学生发声。
Zudy
Zudy
2021.9.10
46:31 农村的孩子的三种底层文化资本:处境不利激发的动力,学习的道德意味,学校化的吸引品质
柳蛋
柳蛋
2021.8.16
23:04很多单位招聘也是必须211 985,研究生还要看第一学历的学校
一哥
一哥
2022.1.24
深二代也对父母的艰辛了如指掌啊……每每母亲说“你毕业工资那么低,对得起学费吗”也是一座大山压在身上
Zudy
Zudy
2021.9.10
“乡村其实是被城市抽空的”
27:09这一点要有同感了 道德负担感和与家人的疏离感
01:01:40 每个女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joy是谁
joy是谁
2021.6.30
啊我要去买程猛老师的书!比起一席的讲座,这期有更多理论的内容,真的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希望程猛老师有机会多向公众分享自己的研究和理论。
Serendipper
Serendipper
2021.6.28
两位老师都在很真诚地反思和剖白
晓晗Han
晓晗Han
2022.11.04
1:01:46 要相信你来到这个世界是有用的,是独一无二的。
儿一
儿一
2022.7.11
47:14 太有共鸣了
sait
sait
2022.4.17
一定要相信自己
WWW.L
WWW.L
2021.7.10
今天《人物》发了一篇二本学生进大厂的故事,虽然进大厂不等于成功,之所以鼓舞人心是因为就算起点不一样,我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和你站在一个舞台上
HD269431z
HD269431z
2021.6.28
黄老师那时候的大专生和后来可不一样,92年高考录取率(含大专、中专)是25%,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中专生也是高考前1/4的人。当时大专生的录取率相当于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一本录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