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我们聊一个热词,叫“躺平”。
我查了一下某百科给出的定义,三个人也各自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我总结)顾主播认为躺平是在支付系统很糟糕的博弈环境的最优策略,黄主播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推卸,我其实更能愿意理解那个“拒绝精神控制”、“内心不起波澜”的百科定义。
虽然并没有达成什么共识,反倒是产生了很多有趣的讨论。讨论的核心是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会奖励创新,换个更高级的问题,进化的因到底是与环境相适应还是通过不停地重组改变物种的基因?这么问的话,显然后者是因,那假设躺平等于不改变,是不是就能导出躺平一定是错的、躺平一定不能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果呢?我不知道。
于个人我还是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奖励创新的,很可能这也是被成长经历和环境洗脑的结果,但总觉得趁着能动,动动还是好的,毕竟社会那么奇妙,那么多好酒和好看的眼睛。
1.躺平概念最早出现在豆瓣,被用来自嘲,和打工人概念类似,并无确切定义。在经过舆论发酵后,躺平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用法,而各位主播纠结于躺平的定义,对讨论实际的问题(努力与个人价值与社会上升)并无帮助。
2.主播讨论社会阶级流动只局限于身边的统计学,很不客观。主播工作在互联网大厂,这里聚集了全国前10%的人才,对奋斗的奖励也最大。而90%的人没有这样优越的平台,即使努力工作得到的边际效用也很少,而且很难接触到改变环境的机会。
3.提供一个客观衡量社会阶级变动的指数:Social mobility index,由WEF编制,2020年中国在82个国家中排名45,大概和马来西亚,乌克兰差不多,可见国内社会阶级变动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容易。
4.主播只讨论了能否得到回报,而忽略了边际回报。竞争环境在变差,边际回报也在降低。
5.实现自我价值不一定必须在工作中,也许有人在工作中选择躺平,但是在工作之外并没有躺平。
6.你举的例子换一种角度可以认为是领导不遵守约定或工作出现了疏忽,需要手下员工补救。而只批评员工躺平不努力,是否是领导在推卸责任?比如员工面试再三说明不希望出差,领导安排工作时是否应该考虑这个约定?领导会议需要发公众号,是否应该提前把员工拉进会议,或安排对接人员?需要紧急画流程图的时候,领导是否能安心把任务交给一个熬夜学一晚的新人?有没有考虑一夜的图是否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