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末尾与2021年的开头,中国四省多地由于疫情再次进入战时状态,人们稍事放松的神经再次被拉紧,随之而来的是公共交通停运、大规模核酸测试、重点区域封锁等大规模疫情防控升级措施。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似乎已经对这样的运动式治理习以为常,不知不觉当中,一旦有疫情发生,我们习惯于交出个人隐私和生活便利来换取对病毒的控制。疫情事实上给予了国家延伸其权力触角、进一步监视和掌控其公民的机会,而科技企业的参与更是让国家丰富了监控技术手段。个人行踪追踪、算法确定感染风险、出行离不开微信和支付宝等手机程序,这些都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日常。
如何评价中国在过去一年的疫情治理表现?文化因素对疫情防控是否有影响?国家能力和疫情治理的联系是什么?中国运动式治理疫情的方式是如何产生的?防疫工作如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康码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标准和符号?为何有健康码和行程码两套重复的系统同时存在?地方政府与科技企业如何互相依存?既然国家的数字监控能力如此强大, 为何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仍有官员瞒报和不作为现象?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康思勤和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候选人黄靖洋,来共同检索和反思中国疫情治理的思路、国家能力建设与疫情治理的联系、监视社会的构建以及科技企业与政府的种种联系。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中,你将听到:
4:00
哪些国家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它们有哪些共性?
9:00
文化因素对疫情防控是否重要?
11:30
政治信任的种类及其对以及对防疫效果的影响
19:50
回顾中国大陆的抗疫措施,国家能力建设
24:40
防疫工作如何帮助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30:00
今日的运动式治理与过去的群众运动有何区别?
35:45
科技企业、恐袭事件、大型活动对监控社会的贡献
47:20
健康码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标准和符号?
51:30
条块关系和基层政府对“行程卡”推广的影响
59:30
长期运动式治理带来的倦怠
61:30
国家治理与科技企业的依存关系
73:05
本次疫情防控的记忆会保留下什么?
81:45
健康码对人际关系、信任的损害;治理如何变得更刚性
91:10
推荐环节
提及的学者及作品: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Mao's Invisible Hand》
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State of Exception》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民族-国家与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