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台的新政策,就对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但我们到底是要减少抑郁症,还是减少“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而有时我们总是emo,是因为可以不快乐,还是错将TA变成自我鞭笞的激励工具?
01 抑郁症是病,想开没有用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不是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同时,和成人抑郁症患者不同,青少年与社会连接微弱,难以有效求助,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痛苦隐没在学校和家庭的方寸之地,无声地蔓延。
02 保持微笑,是种自我保护
所有的努力,在短时间(以年计),没有回响,患者父母的焦灼和用力过猛,又会反过来伤害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庭在这种循环里搏斗,消磨,最终,父母和孩子一起坠入无能为力的状态。也出现过孩子生病,不久后家长也生病的情况。
03 可以不快乐or自我打压
有的时候,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就很悲观、萎靡不振,对所有事物都缺乏兴趣,他们只是以“乐观”的这层面具来掩饰着自己。
大部分人觉得,向人表达自己的软弱是羞耻的。只有“让人快乐”,别人才会喜欢自己,而“抑郁”的自己,是不好的,不能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的。
拯救不快乐大可不必,但也要警惕用“自我打压”等带着羞耻感和负罪感的方式,来激励自己上进和成长。
『心理周报』电台,壹心理首个心理播客!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当大咖遇上大咖,观点碰撞观点,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干货爆料+思想交汇,等你参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