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回到原点:与丁力扬溯源宾大与中国现代建筑百年口头拼贴

40|回到原点:与丁力扬溯源宾大与中国现代建筑百年

93分钟 ·
播放数338
·
评论数14

|本期内容
我们在刚接受国内本科建筑教育时,都进行过许多基础训练,如仿宋字练习,色彩晕染,平面构成等。但是很少有人会跟我们解释,这一套练习竟是百年前由我国第一批建筑留学生远渡重洋为我们带回来的。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的第一批建筑留学生远赴世界各国学习现代建筑理论与技术。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值其包扎体系的鼎盛时期,吸引了二十多位我国顶尖学子,包括梁思成、杨廷宝、童隽和林徽因。他们归国后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建筑实践和教育。他们从宾大所学出发,以大量的实践与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为现代建筑在中国的萌芽埋下了种子。在全球化的当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快速建设带来的同质化现象中,本土建筑师也在反思与探索如何在中国建造出具有本土性的现代建筑,其中的代表便有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与前麻省理工系主任张永和。有意思的是,他们所接受的建筑基础教育也能溯源到第一批宾大留学建筑师。

2022年1月2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将联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力求传达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中西对话、世代对话、以及同时代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我们特别邀请了策展团队主要成员丁力扬老师和我们聊聊当回看经典作品时,除了欣赏精美的图纸之外,我们还能学习什么?当进行本土化探索时,我们又该如何在全球化的“普通话”与本土化的“方言”之间寻找平衡?中国建筑如何彰显我们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

本次展览将于2022年1月28日至5月16日在宾大建筑档案馆及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展出,欢迎关注。请不要忘记订阅我们,有任何的想法或建议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或邮件来和我们交流讨论!

|时间轴
07:01 展览的受众与想要传递的信息
11:27 如何理解现代性?
16:44 从宾大毕业的中国第一批建筑师的作品如何体现现代性?
24:12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溯源
34:18 当今的留学生还能给中国带去什么?
48:20 王澍与张永和的作品如何代表中国现代建筑?
71:03 中国现代建筑有形成“中国性”吗?
88:40 中美建筑教育新的差异

|本期嘉宾
丁力扬 | Marywood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宾夕法尼亚大学PhD candidate,建筑师,编辑,译者,历史学家

|相关阅读
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造了600座房子,100年不过时
吉首美术馆(非常建筑
王澍"富阳文村"(摄影师李樾祺)
材料大师:王澍和陆文宇的传统瓦片
东钱湖专家工作室(张永和)
欢迎订阅宾大设计连线公众号持续关注展览信息

|背景音乐
Motivation Anthem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订阅和收听我们的节目,您也可以通过网易云音乐 | 荔枝FM | 蜻蜓FM | Pocket Casts 或其他泛用性客户端找到我们。

|联系方式
公众号: 口头拼贴
微博: @口头拼贴CollageTalk
邮箱: collagetalk@outlook.com

展开Show Notes
老北壳er
老北壳er
2022.1.07
为什么搜不到小助手的微信鸭!
菜伊娃
:
我问问他!
菜伊娃
:
你试试搜:Aaro-bj
3条回复
Eulalia
Eulalia
2022.7.19
即将去到国美按照王澍大师的思路学习建筑,好期待夯土搭红砖还有做榫卯😂😂
一头蚊子
一头蚊子
2022.1.05
其实并不是说,国内建筑教学跟上了国外,我们就可以躺平了。国外建筑教育还在发展,还在面临问题,比如说技术的快速进步怎么跟建筑落实结合起来。说不定国内建筑教育可以提前回答这些问题,到时候就是别的国家来中国学习了
一头蚊子
一头蚊子
2022.1.05
可行性城市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毕竟人口决定了城市大小,决定了交通流量
菜伊娃
:
其实纽约东京很多大城市人口密度都很高,但是步行都还是比较友好的
一头蚊子:这么说也是,可能这点可以从城市更新改造中,一点点掰回来吧

菜伊娃
:
呦呦呦~
叶冬
叶冬
2022.1.04

菜伊娃
:
小鸟说:早早早!
一头蚊子
一头蚊子
2022.1.05
40:17 很好地解答了我的疑惑😆中国和西方毕竟有不同的国情,纯粹的拿来主义肯定会水土不服,只有在批判性思考之后,才能慢慢发掘中国设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