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从他者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和身份认同

#197 从他者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和身份认同

57分钟 ·
播放数29791
·
评论数127

2019 年秋季,在记者生涯中起起伏伏了十年后,季天琴在这个后来看起来极为特殊的时间点以尼曼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一年。她原以为自己可以享受一段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生活,却发现面对她的是一段充满多元文化碰撞、身份认同撕裂与自我追寻的,「痛苦的心灵旅程」。

她住在一对自由派白人夫妇的家中,交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穆斯林女友,与拿了美国绿卡的墨西哥移民周末短途旅行;而他们对时代情绪的思考——高度极化的政治、日益强烈的对权力和财富不平等的不满、高涨的社会运动、对权威与专业的质疑、对基本价值观的讨论——也从课堂与讲座延伸到了日常生活。

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下,个体的参照系变得丰富起来,季天琴也开始用他者的视角审视自己:我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同?我要在他们的眼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

通过她的讲述,你或许可以感受到,在我们的天地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更丰富的、我们了解不多的世界,或许可以尝试,用「他者」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处境。我们的信息场是开放的吗?我们的文化是包容的吗?我们的价值体系是多元的吗?

「只要世界还对我开放,那就应该去看一看。」季天琴去往美国的初衷与她的经历也呼应了声东击西的原点:用多元的视角看更大的世界。

▼主播
徐涛,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

▼嘉宾
季天琴,2019~2020 哈佛尼曼学者,资深调查记者,曾任职于财新周刊、南都周刊、新民周刊

▼主要话题
00:33 哈佛尼曼奖学金简介
02:20 象牙塔不是想象的那样:多元文化冲击与更具体的美国
09:20 在美国,每个现象背后都有文化意涵
12:26 向国际同学呈现更真实而复杂的中国
16:38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一定是一个国际主义者
17:51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Maria Ressa 在尼曼的一次讲座
24:31 拥有哥大硕士学位的克什米尔同学:我的第一个穆斯林女友
29:33 美国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一个「敌人」
35:31 从「我为什么在这里」到「中国为什么要国际化」
47:54 为无数解读中国的窗口提供我的版本

▼相关节目
#179 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为何难以降临阿富汗
#112 我们无处安放的记者身份

▼延伸阅读
季天琴:我在哈佛这一年(一)
季天琴:我在哈佛这一年(二)
季天琴:中国华信叶简明被查 复杂政商关系网起底
尼曼基金(Nieman Foundation):由美国哈佛大学设立的在职记者进修奖学金项目,于 1938 年成立,每年遴选 24 名资深报人作为尼曼研究员在哈佛大学下设的任何一个学院进修一年,其中 12 名来自美国本土,另 12 名在世界范围内选拔。

▼声动小邮筒
欢迎订阅声动活泼的付费 newsletter,点击 一封来自胡同中的邀请 即可了解如何订阅。或者在 声动活泼 公众号菜单栏点击「会员通信」了解更多细节。

▼音乐

  • Book Bag-E's Jammy Jams

▼Staff
监制^ Amanda
编辑^ 若冰
后期^ 可特
运营^ Yao
设计^ 饭团

▼关于节目
Bigger Than Us,渴望多元视角,用发问来探索世界。

▼关于我们
声动活泼的宗旨是「用声音碰撞世界」,并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考养料。

Special Guest: 季天琴.

展开Show Notes
一直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身份认知」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像我这样出生和早期教育都在中国,成年基本在国外生活的人来说,很多情况下就像「边缘人」,哪个文化都属于但又都不属于,时时刻刻需要活的像一只变色龙,和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打交道时就要变得更倾向于对方的文化。但归根结底这个「第三文化」究竟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定义自己的身份吗?会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吗?

阅读了英国作家Afua Hirsch的书《Brit(ish)》。Afua在书中讲述了她作为黑白混血在英国遭遇的种族歧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通过展现她作为黑人移民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史,带着读者重温了那段黑暗的英国殖民史和主流社会所谓的文化包容和多样性。

以前我总认为政治正确性有点矫枉过正了,黑人这一波运动也太夸张了,当你真正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才发现,黑人在历史上的遭遇简直惨不忍睹,如今终于有机会可以平权,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完全可以被理解。就像朋友说的,过去的历史太过黑暗和压抑,缓慢的推进可能起不到激进改革的作用,无论是女性还是少数裔,比起我们现在得到的,我们失去的还是太多太多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5年之久,现在有400多部电影以二战为主题;而贩卖黑奴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在只有不到20部电影来描述... 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民众对于这一部分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突然又想到,英国主流影视有人拍过鸦片战争的电影吗?

之前看《绿皮书》有一幕镜头深有感触,颇有成就的黑人钢琴家穿着得体还有白人司机为自己效劳,而反观远处的田野,却是自己的同胞衣衫褴褛做着苦力... 双方彼此注视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想起我去新西兰驻英国大使馆参加活动,全场宾客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其他全是白人,但是服务人员却是亚裔和黑人居多,当我衣着华丽和同胞们四目相对之时,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出来。

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分裂始终是个大议题,而像我们这种经历了众多文化洗礼后却不被任何一方文化所接纳的夹缝人来讲更是值得思考,一方面可以缓解自我的身份焦虑,一方面让我们有能力去理解和包容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宏观角度来看,我们都是世界公民,都有义务去延续人类这个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漫长的道路上,「人性」将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也赋予我们力量成为地球的主宰。当宗教和爱国主义逐渐衰退,「人性」终将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也会减少彼此的冲突,让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去发展,当所有文化和种群的同胞们都能彼此了解和毫无芥蒂地沟通,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corey_0jpg:印第安人,北海道原住民,或者是悲惨的加拿大原住民小孩类似这种人群的记录,文化宣传电影也很少,该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其实还是丛林理论吗
徐涛丨声动活泼
:
写得真好。
3条回复
Xinyu_t1vK
Xinyu_t1vK
2022.1.07
😄一、美国不等于世界。二,互联网不等于世界。三、多逛逛菜市场。不但在常居地,外出旅行时,也抽空去去菜市场,非常有益
Falafield:菜市场关注些什么呢😁
Xinyu_t1vK:😁各人有各人的眼耳口鼻,各人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各人的
本雅鸣
本雅鸣
2022.1.08
声东击西下面的评论也开始变味儿了,我感到不安…
chen_UeZG
chen_UeZG
2022.1.27
以下纯属个人的感受:就嘉宾的说话方式,这一期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听到的唯一让我感到很不舒服的。开始以为是语调的原因,对很多问题的回答有种很尖又带一些刁的感觉。后来意识到是口吻问题:精英姿态有点过重,不记得是否有介绍但感觉嘉宾老师并没有在海外很长期的居留过,感觉把对种族文化的理解仅仅用她在哈佛学术圈层的体悟过度泛化了,并且将很简单的语义过于抽象化了加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不否认很多观点还是很好的,就是感觉这期嘉宾这种发言模式个人来讲不太喜欢。
Christa不好养:好,我本来想写的,你把我想说的全写了。主持人在提出一种询问式的见解的时候,这个嘉宾就会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否定,接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听了太多个“其实不是”“不是”“并不是”我真的,不懂这是精英阶层给自己加持的高级感还是优越感。讲述也很抽象,笼统地,与其说是概括不如说是炫耀了一番自已的丰富阅历,真的。这样的交流谈吐方式让我完全听不下去了
豌豆ful:这也是我听的蛮难受的一期,我觉得嘉宾不是在和听众沟通,只是在和主持人或者说她想要的方向沟通。
5条回复
Ryan_Yj9w
Ryan_Yj9w
2022.1.07
当只有你被要求做进一步的解释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了,更像是一个相对友好的法庭上的被告席。
驚死:希望“局内人”给自己一个“局内人”角度的看法和“信息”,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吧…… 比如我不喜欢拜月神教,要么我一辈子不问信拜月神教的人“你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信奉的宗教”,要么就直白/委婉的问。不就然一辈子少一个关键的“角度”来看待拜月神教,因为外界的信息多少会带有偏见。 兼听近明
40:47 讲述者还是一种精英视角滤镜下的他者视角,总感觉表述出来的还是有一种高姿态
Christa不好养:我也这样认为,通篇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我的天,我感觉主持和嘉宾根本就在不同维度在聊天。嘉宾说的20:30 “我的忠诚该归于何处。”是主播在22分左右讲的意思么。
徐涛丨声动活泼
:
wow,我感觉你预设了我的采访方式,立场和当时的想法。不过没事,人其实都有各自偏好和预设,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思考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做出什么反应。。。谢谢留言表达出你的观点啦
HD971113l:22:56 太同意了。让嘉宾好好讲就好了。
6条回复
corey_0jpg
corey_0jpg
2022.1.08
47:02 你遇到的这些地区的人,和他们所遇到的你,都在哈佛念书,是完全不能代表对应的国家的大多数啊….
18:17 emmmm 这一期到目前感觉听的都不是很畅快,抽象总结的话太多了,想听更多具体的例子
23:28 在美国十年,记者too。觉得珍贵的不仅仅是有了他者视角,更珍贵的是,他者视角让我更尊重所有的他者,意识到我们的不同与同。不仅仅会被春江花月夜感动,并同时意识到他者也有他们自己的春江花月夜,且我们的感动是共通的。
约小亚
约小亚
2022.1.06
季老师是我们读书和工作之后的长期偶像,上播客能让更多人认识她可太好了
HD776093g
HD776093g
2022.1.13
41:16 所以既然互相都不了解,为什么要强调是中国人的认知单一而其他国家的人见多识广呢,不过是互相贴标签罢了
蛙_QOhY
蛙_QOhY
2022.1.08
受邀去尼曼项目,是很难摆脱已经设定的话语环境的。无论是美国还是国际记者,基本都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他们接受的基本都是来自西方的信源。而且记者的学术素养一般,很难跳出来解释自己和国家民族背景,所述经历有点miserable。
听完后又来留言,不知是不是没get到,这期似乎聊得很浅,嘉宾基本只停留在同学层面,应该有很多可说的,特别是一年前后个人本身思维模式世界观的变化
约小亚
约小亚
2022.1.06
42:48 听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天眼查可比美国那些破烂查询系统好用太多倍了
有橘
有橘
2022.1.27
我觉得这期确实有点拧巴,徐涛老师想讨论的东西其实很明确,是一种抽象一点的思考,但是嘉宾一直在往具体的琐碎的方面说,更多在阐述国外的某些情况是怎样的。确实频道不太一致,也导致这个议题谈论到最后其实并没有深入挖掘到什么。
梅滋滋滋:同感
lucia_OrAS:我倒是想听具体的,因为深处中国,太抽象了没有感觉
飞砂走石
飞砂走石
2022.1.08
33:29 深有同感,“其实中国只关心美国”。包括听声动活泼旗下的声东击西、声动早咖啡等节目,也会感到节目的视野里也主要是中国和美国,世界其他地方虽然偶有提及,但占比实在太小太小了。
零肆:我觉得中国人民不是只关注美国,而是关注国际发生的很大的事情,比如最近的俄乌事件,同时我觉得大家也很关注韩国,日本,发达国家。与其说关注美国,不如说关注世界的中心和与中国息息相关的。我觉得这很正常啊,这个世界这么多国家,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每件事都关注,应该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吧
20:59 对很多人来说,对自己国家的批评是背叛行为;以他者角度看待自己国家是背叛行为;但是批评是为了更好,是媒体对社会的监督,以他者视角看待,是检查自我是否存在视野盲区,这个过程造成了很多的冲击需要重新找到自我认同……
20:32 “我的忠诚该归于何处”,这句话共情了
lucia_OrAS:听到那一句我哭了
Moss大妖
Moss大妖
2022.1.06
20:30 “ta其实思考的是我的忠诚该归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