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雪如山》| 长大的滋味真不好哇,连晚霞都不能好好欣赏
44分钟 ·
29737·
202
今年最喜欢的一本
喜欢听这样的多谈,林岚很可爱,张师傅声音好温柔,两位小姐姐都特别有趣,《如雪如山》已入,这个月读起来
《如雪如山》喜欢极了。说实在的,小说本身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就像是一个身边你随时会遇到的女性,甚至熟悉到有你自己的影子,一些家长里短,一些少女心事。但与众不同的在于作者细腻又锐利的文笔和巧妙自然的叙述方式,把那些女性生活中细节到难以捕捉的角落都展现的惟妙惟肖,以至于读的时候,那些未被命名的角落都像锦鲤般争先恐后地在记忆的池塘里扑腾。尤爱那有些天真几分顽劣又极为老练的文风,那些古怪却又无比贴切的比喻,让人觉得写下这文字的女子一定也是猫一般的精怪可爱,果然听了这期节目更印证了我的判断哈哈哈哈哈哈哈
喜欢《地上的血》。我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去理解女性的共同经验:月经。她是一根血做成的红线,将女儿送到母亲身上,在懵懂的期盼中逐渐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将自己的养分耗尽。很有趣。
喜欢《地上的血》。我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去理解女性的共同经验:月经。她是一根血做成的红线,将女儿送到母亲身上,在懵懂的期盼中逐渐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将自己的养分耗尽。很有趣。
《如雪如山》读完后久违地有无法挣脱的溺水感,仿佛被什么牢牢捕获——应该说作者非常残忍地以「寻常的残酷感」诱惑了我。
看小说的时候觉得自己多少有点抖m在身上,喜欢看最平淡又最残酷的东西,喜欢不符合大团圆抒情传统的故事,喜欢那些走向自我毁灭的人——文学品味多少能反映人对生活的认知。我们一遍一遍说出安全词,但生活从来没有停下。
这个集子里的每一篇我都很喜欢,张天翼极富灵性的比喻和调动词句的从容,书写人和事的纹路与肌理时以小见大的淡定,的确是真才气。
她写女性在危机四伏的日常中与生活缠斗的状态,以及守望相助的无声默契。尤其喜欢《地上的血》,写「我」和母亲以月经为纽带、心有灵犀的秘密共享:月经像一则血字箴言,象征着生育、年纪、健康和情欲,它是所有女性之为「性」的象征之一,是真正普渡众生的潮水。潮涨潮落,人来人往。「我」的存在让母亲始终不诅咒命运和婚姻,「月经」这个秘密又让母女二人在暴力和混乱的家庭生活中保有最后的自留地。那是疼痛所在,也是尊严所系。
她写女性如何与婚姻相处,或者说,和那个在爱情中被过度柔焦了的男性形象相处。《拜年》看得最憋屈,一口气到了最后也呼不出来,整个集子就这样结束,不得不说张师傅多少有点残忍——怎么说呢,觉得自己像个气球,被她拿针扎破了,气是要泄掉了,针又偏还在肉里。一心只想要攀爬社会阶层天梯的男人最后还是改不掉「出身之地在皮肉骨头上钤的『粗俗』的印」,或者说整个权力结构给他打上的印,他在浑然不觉中露出施暴者獠牙的那一刻,前面那个被妻女不断原谅、柔化了的男性想象终于被他自己撕碎了。
陡转直下的巨大落差是一种策略,平淡中惊心则是另一种。《泳客》那篇忍不住翻来覆去看了两次,情节的转折只在凌可花脱下衣服露出妊娠纹的一瞬,只在两个人的对视和点头中就推过去了,仿佛一道涟漪缓缓而过,两个不能相溶的人、两种密度不同的欲望就分道扬镳了。不必言明。
《雪山》是点题的一篇,情节并不复杂,是巫童在青梅竹马的吴桐意外身故多年后与其母亲姜丽丽的重逢。简单的一个小故事,我却很动容,也许是因为那「失去的无数种可能」总是像无数把钝刀割我的肉。吴桐的命是从巫童手里滑脱出去的,十几年后也是她抓着她的母亲,分享她的孤独与残缺,成为她的一帖药,一服慢性的希望。这种相互体贴,让我能对命运的扭曲感到释怀。
听到张师傅说喜欢门罗,我突然就懂了,她的文字里的确有门罗那种「猛然清醒又归于混沌」的感觉。短篇小说真的是一门手艺活。这真的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感谢张师傅提供的阅读体验!
《如雪如山》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在女性写作里,「寻常」往往就是最残酷的东西。寻常的爱与性,寻常的运动,寻常的月经,寻常的月子。女性作家总能在最琐碎的日常里写出了残酷的真相和美感,字字捅进肉里扎进心里,又都是咂摸得出质地和肌理的文字。她们都有极其锐利的眼神,能如局外人般看透自己和所经历的一切,但是又绝不因早早看透而出言不逊,就这样,她们写作,在冷与热之间、觉悟与决绝之间,她们如雪如山——
比雪花冷冽,又比山峰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