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为人篇:无适无莫,做遵循道义之人《论语》的味道·听唐振杰老师讲《论语》

64、为人篇:无适无莫,做遵循道义之人

10分钟 ·
播放数52
·
评论数0

本集《论语》文本: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一句极具哲学含义的话,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一定是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是不可以的,而要看它是否合乎道义。

       乍看上去这是一句废话,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那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有很多的词都是“好词”,比如诚信、勇敢、坚持到底……也有很多是“坏词”,比如说谎、懦弱、半途而废……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要严格按照这种价值判断呢?

       孟子有一句话和孔子的这句话很类似,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通达之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也不一定非有结果,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就比如你答应一个好朋友,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帮助他,这是属于你们之间的承诺。但是他在某一天要求你帮助他考试作弊,那你,还要不要信守这个原先的承诺?

       又好比之前有个新闻,说一个女子深夜被人抢劫,女子与他不断斡旋,最终说服劫匪拿走钱财但不要伤害她,而她可以不报警。而劫匪答应离开后,女子立马就拨通了报警电话。你那说,这种说话不算话的行为,该不该受到谴责?

       我相信在这两个例子中,你都会有明确的判断,如果按照定式思维去做的话,那么和朋友之间的承诺就一定要遵守,答应别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但是与这个思维产生抗衡的是,你明显地感知到,一旦这么做,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你的信守承诺伤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而如果你不报警,这个人就会继续逍遥法外,那么其他人就有可能继续受伤害。而但凡我们从道义出发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在傅佩荣老师的《<论语>300讲》里提到过一个观念,说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叫做“守经达权”。

      “经”是常、原则的意思,而“权”意味着变化。意思是在不断变化的事情中守住自己的原则。因为越长大就越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多的问题都不是简单问题,不是说这么做一定是对的,那么做一定是错的。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复杂的问题,而复杂的问题要随时看情况而定,以前每次都是对的,这次不一定对;以前每次都是不对的,这次也不一定完全不对。我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人生,你琢磨不透那些事情变化的规律,那么,就只有遵循自己的原则处事,而道义就应该是我们原则的主要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