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
基金 投资 性价比 资产配置 风险 赚钱 正反馈 自由职业 保险
🎙️主播
王紫君,一位保险经纪人和理财博主,致力于帮助每个人合理规划财务,自由独立地生活。王紫君,胡润top10财经自媒体前合伙人,头部保险经纪公司最年轻的区域总监。
关注创作,销售,投资,户外:创作和销售,是白手起家的魔法;投资,打造一个为我打工的金融企业;户外,热爱徒步、野攀和帆船,希望由此回归自然,摆脱社会评价,获得身心合一的自由。
我们相信相比于「搞钱」,「种钱」是我们合理规划、自我给予的过程。财务自由不是想干嘛干嘛,而是有不做某些事情的自由。
我们相信关注《正在种钱》,你会发现财务自由的门槛并不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规划,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更自由。
微信:wzj-zima
即刻:王紫君Zima
公众号:王紫君
小红书: 紫君保险-存钱罐
👨嘉宾
李林阳

公众号EncounterAlpha主理人,本硕均毕业于师范高校,但没有按照既定轨迹成为历史教师的基金博主。想体验自定义的人生旅程,在无限的游戏里全情投入。
🕙种钱时间轴
2:22 踏入基金投资的机缘巧合
6:50 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波热潮,成为最早的投资者
08:43 基金初体验:还没享受到赚钱的快乐,就先当了“韭菜”
12:31 成为基金博主,我做了些啥?
16:22 保险经纪人要去发现真正的用户需求
22:59 家庭理财,要管好的四笔钱: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保险保障
25:03 遇到“黄金坑”“钻石底”要做些啥?
26:02 怎么去配置好“四笔钱”?
30:11 在基金权益投资中的第一桶金
32:11 如何看待投资回报这件事情?
34:53 适时在人际交往中主动,真的会有好事发生!
43:35 在资产配置上的建议
50:45 希望大家在投资都会有回报!新年都能种到钱!
💦本期浇水点
黄金坑,股市的一种走势,指股市技术面上有一种走势叫“黄金坑”,也有人把它叫做炸弹坑,就是个股经过较长时间的横盘筑底,主力在确定拉升行情前,借助大盘回调或市场其它利空因素进行一次快速的下跌。
钻石底,是中国证券市场知名人士李大霄于2012年提出的概念。原指该年1月6日沪指创出的阶段性低点2132.63点,同年7月24日创出新低,此后李大霄改称钻石底是一个区域。李大霄以“钻石”来形容股市的投资价值。
🐝本期浇水人
制作 | 王紫君
嘉宾 | 李林阳
后期 | 小狗
💰一起种钱!
如果你有财务独立、提前退休,以及理财工具/资产方面的困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微信私信,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用心看,也会不定期在挑选留言,做成一期听众问答,期待收到你的留言。
👂收听方式
《正在种钱》已经上线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信视频号“王紫君Zima”,欢迎订阅收听。
🌍 欢迎链接:「正在种钱」的三度人脉增值服务


很多投资者常常会问究竟什么样的投资方法(“道”)是适合自己的?我最近的感悟是『交易之道如找对象』,就是“像找对象一样找到适合你的那一款投资之道”。听起来很简单,实则很复杂。
具体来说,性格、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机遇、入行的行业、资源、见识、格局、担当、资金来源、规模、成本等等众多因素都是影响每个人交易(『找对象』)之道的变量,这些因素有着千差万别的组合,组合在一起就是不同的结果:
比如我观察到信仰价值投资的人往往成长在比较幸福稳定的家庭环境。以巴菲特为例,他成长在美国梦盛行的年代,也是美国制造业最黄金的年代,出生于一个蒸蒸日上的中产阶级家庭,见证了父亲从一位本土证券经纪人成长为美国众议员。年少的巴菲特也曾叛逆轻狂。12岁那年,父亲当选美国众议员,全家搬迁到华盛顿,母亲因承受极大的压力、变得异常暴躁,熟识的同学不在身边、也无法结交到新朋友,让巴菲特感到相当郁闷、心情糟糕透顶,于是决定离家出走,未料在路上被警察发现、带回警局。当父亲来到警局,没有责备惊吓不已的他,只是轻声说道:「你知道的!你可以做得更好!」
他永远记得这句话,特别在他犯错、令父亲失望的时候,父亲依然爱他、给他无比的信心。巴菲特回忆道,父亲给所他的教导,都不是嘴巴上说一说而已,而是亲身示范、以身作则,「一生最棒的礼物,就是拥有父亲! 」巴菲特说。往往身心幸福愉悦的投资人,才敢左侧逆向投资并且长期做多。
而索罗斯1930年出生于布达佩斯。在纳粹占领匈牙利期间,索罗斯一家制造了假的身份证明来掩盖犹太人的身份,才侥幸逃过了纳粹捕杀。17岁那边,索罗斯移民英国。他在铁路部门兼职做搬运工,还在夜总会兼职当服务员。因此他极度关注市场的博弈,并发展出自己的“反身性”原理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资金规模不同“道”则不同,资金来源不同“道”则不同:
👉如果你去和一些大爷大妈们(或者才毕业几年的小年轻)大谈特谈资产组合,稳定投资收益,投资技巧,这事实上就是一个错误的道的定位,这些大爷大妈的那些资产规模和他拿出来想在金融市场上博弈的钱,从出发点上,人家就是来博弈高风险高收益的。我入行初期做过一些很搞笑的事情,和一个拿了十几万来的人谈收益曲线,谈稳定收益,谈风险管理,事实上你会发现对方已经笑弯了腰,轻轻的拍拍肩膀告诉你,小兄弟,逮住一个行情,满仓浮盈翻10倍才是正道,此“道”对于他们是没错,对于拿着小资本希望改变人生的人而言,赌赢了才会谈稳定收益的资本;
👉有的投资者一入市就成长于高上大的金融机构或者有成熟的团队服务,习惯了风控习惯了稳定的盈利,习惯了风险大于收益,习惯了投资组合,对于他们来说,事实上也很难实现浮盈满仓翻10倍的可能;
👉已经有二代或者多代传承的家族式基金,没有资金的压力,没有资金成本的压力,没有来自于投资人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实现那种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左侧布局式的交易;但这种模式对于即便是对于很多大型的资产管理机构而言,受到信息披露,超额收益,时间成本等等的约束,事实上也只能相互敬仰,但却很难有交集;
👉一些已经跳出产业日常经营又解决了财务自由的前辈,如段永平,他的思维和考虑的角度是长线思维,并且对于公司、行业的本质格局理解极其深刻,动辄以五年、十年维度思考投资标的。如果很多仰慕他的人跟着学习他的方法,大多数人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本身还处于解决自己的财务自由问题的阶段,如此慢悠悠的节奏和思维,有多少年轻人或者未经过资本市场“毒打”富一代能够接受,此时你就发现同样的“法”却无法转化为同样的“道”;
👉上市公司股东、高管,限于“创一代”、“金领”的精力与视野局限,往往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投资体系、也暂未找到可以长期信任的专业投资伙伴,因此个人资产与其行业资本市场景气依然密不可分。也有部分经历过多轮行业牛熊周期的公司高管找到逆向布局本行业的“术”;
似乎很多人把金融市场想当然的理解成为一个大金矿,认为什么钱都能赚到,不管是短线的还是长线的,不管是基本面的还是投机的,很多人总是想当然的以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通天的方式,可以贯穿每个市场。例如很多人会觉得技术分析似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市场环境,可以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事实上呢?就像介给朋友绍相亲对象说『我没啥要求』这种其实是最难的一样。技术分支只是一种辅助概率的手艺,并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通天法道。
所以说,在金融世界里很难有“道”是可以直接复制的,很多人并不得其解,可以传承的是“法”,但并不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