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27岁巴金先生写的《家》

001| 27岁巴金先生写的《家》

6分钟 ·
播放数87
·
评论数0

哈喽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巴金先生在1931年—在27岁写的一本书《家》。《家》《春》《秋》被称为激流三部曲。

今天先介绍《家》这本书,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讲一下巴金先生的童年生活背景,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他可能没有办法写出这部著作。

在序言中巴金先生讲他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童年,在富裕的环境中他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长辈们的压力下,他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他知道社会出了毛病,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去医治,他把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看着许多亲近的人们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悲痛的死亡。

他不想屈服,于是用笔写出了《家》这部著作,向一个垂死的制度进行“控诉。”

《家》是一部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用觉新、觉民、觉慧、瑞珏、琴、梅、鸣凤等青年经历来突出封建思想对青年的迫害,同时通过觉慧的视角也大胆对封建思想进行抨击。

这次主要分享是《家》里面觉新这个人物。

觉新,长房长孙,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老师赞美,大家都觉得他日后大有成就,他自己也希望自己学有所成,可以一直深造下去,甚至出国。

但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上中学时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娶了另外一位女子,他的环境似乎改变了,他的祖父在他中学毕业后就他指了一门婚事,觉新性格温和,没说一句反抗的话,轻轻点了点头顺从了,可是关上门来,他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痛哭。

因为他有自己喜欢的姑娘,但现实确要他与一个陌生的姑娘结婚,他的前程、爱情都成为了破影,他非常绝望。

失望之下,他丢开了喜欢的课程,丢开了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他把平日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在翻动它,他也忘记了另外一个女郎,那个喜欢他的女郎,他也忘记了他的前程。

他27在19岁的年纪被安排着匆匆走进了社会,接触了一些以前很少看见的一类人,他逐渐去熟悉这个环境,慢慢的融入到这个环境中,他逐渐忘记自己的学识。

命运似乎在捉弄他,在他20岁时,时疫夺去了他的父亲,这时他们这一房的责任全都放在他的肩上,他心中充满了悲哀,但不久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年轻的肩上。

刚开始这个担子还可以承受,慢慢就有些压力,在承担这些担子的过程中,他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外一个面目,在和平、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他成为了人们攻击的目标,他的环境使他忘记了青春,但他的心里还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是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敌人。他的奋斗毫无结果,他疲倦了。于是他发明了新的处事方法,或者是处家的方法。他极力避免跟他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的敷衍着她们。

在这个大家庭之中,他不但要抵抗其他房的刁难,还要为他弟弟们的事情操心,对于三弟觉慧祖父禁止他参加游行活动,觉新不敢违背祖父的话,顺着祖父的建议他让觉慧呆在家里,觉慧就冲觉新撒气;二弟觉民有心爱的人,但祖父不予旁人讨论亲自定下亲事,觉慧不敢违抗祖父的命令,觉民就嘲讽他,他的两兄弟都称他为“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但他弟弟们从没站在他的立场考虑过。

不过他的无抵抗主义使的他的妻子在生完二胎孩子后去世了,觉新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像一朵凋零的花慢慢走向枯萎,此时他还不知道……

觉新这个人物在这个大家庭中性格太柔和,他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拨弄,他的无抵抗主义使他失去了自己的恋人梅,失去了自己的妻子瑞珏,还有第二部(春)中的人物,现在先不透漏。

现在想想,如果他的父母没有去世,他大概是否会像大家所说那样有所成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呢。可是历史不能倒退,他的命运可能在他出世的时候,就决定了,因为他是长孙就要承担起失去父母后的所有重担。

在那个时代那个大家庭下,不反抗使得觉新最后走投无路,而觉民、觉慧选择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他们没有被祖父一句话就定了命运,他们一直反抗着,冲出了困境。那大家庭中其他人物是否能够逃出呢,期待后面《春》和《秋》的故事……

那这期先讲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看原著,原著中刻画几个青年命运非常清晰,想起丫鬟鸣凤我们会纠结和感叹,对于他的遭遇我们痛心,对于他的性格又非常的欣赏,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读……

那这期我们先简单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