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论语》文本: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句话中,孔子做了一个关于朋友的定义,他觉得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那之前的课中也说到,我们每个人都要先厘清关于“朋友”的概念,很多人容易把“朋友”和“玩伴”搞混,而真正好的朋友在我看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可以在交往中不断地将你向上拉扯。而这样的朋友,你是可以选择的。
如何选择呢?这里孔夫子就给了你他的指引。
“益者三友”指的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说有益处的朋友,是正直的,是诚信的,是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
正直的朋友是你人生中的标杆。他有着他自己的行为原则,而这样的原则是以“正直”作为标准的话,那就会是你人生中的明灯,他会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班级里的同学带了一个很受欢迎的游戏机来学校,同学们都很眼馋。有一节体育课,我和几个小伙伴因为身体原因留在教室,看到那个同学的游戏机就放在桌兜,有人就提议,我们直接拿来玩玩,反正他也不知道。而这时,有一个男生就表示不行,即使对方不知道,也不能私自去拿别人的东西,想要拿就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这个他的原则。当我看到好几个男生仍然我行我素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明明很感兴趣却也不去看,不去碰,只是闷头做自己的事。我想,这样的人,是值得交往的。
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为人诚信的人,内心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装着他人,一个有诚信的人就是最为靠谱的人。
同样是在班级里发生的事,记得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和一位男生一起回家,已经走了很远了,突然见他停下脚步,然后“哎呀”一声。我赶紧问他怎么了,他说今天轮到他值日生,但是他忘了。眼瞅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我就提议要不今天先回家,明天再做吧。他低头想了想,表示仍然不行,如果明天再做,会影响其他人的,况且答应了今天的值日,今天就一定要完成。说着他就飞一般地跑回学校了。这件事我到现在还记得,在我看来,一个心里不仅仅是自己,还想着他人的人,一定就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而多闻的朋友则会是你的导向。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当你需要找人倾诉时,你找到他,他能够凭借着自己的阅历和学识去开解你,去引导你,去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样的人自然是值得交往的,你在他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在你们的交往中,他可以带你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分析出不一样的结果。
以上三种朋友在孔子看来,就是值得去交往的。但很多同学听到这里会说:这样的朋友哪会这么好找的呢?遇到一个正直、诚信、博学之人,还能和自己产生心灵契合的朋友,真的是需要缘分的。
没错,朋友的遇见的确是需要缘分的,但是当这个人出现的时候,能不能准确洞悉,却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当你尚且不能找到“益友”的时候,或许规避一下身边的“损友”,也是极为重要的。
那么,“损者三友”指的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意思是有害处的朋友,是谄媚的,口是心非,巧言令色,维持表面和气的人。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过常见了。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做事明明很离谱,却不自知。比如喜欢半夜发消息给你的老板,又比如一上台就滔滔不绝,但是毫无重点,车轱辘话来回转的领导。
你会发现,明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弊病,别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好的,为什么他却会不知道呢?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是这样。我对这类人群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这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的力量。
当某位领导在台上不知所云后,底下的人可以闭着眼睛说:“您说的可真棒!听了您讲的话后,我们受益匪浅!”……
当半夜收到工作消息后,群里一连串跟着的都是“老师辛苦了,这么晚还在工作!您为了我们真是煞费苦心啊”……
唉,很多明明不合理,却又被始终贯之的行为,大多都是被底下的谄媚和花言巧语供起来的。底下的人碍于身份,碍于仕途,没有人敢说你不好,所以他就以为这些都是对的……这是多么天大的误会啊!
是的,那些奉承,那些谄媚,会让你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偏差,时间越长,偏差就越大。遗憾的是,一旦这样的关系发生变化,这些你这么多年你自以为的“正确”就会化为泡影,不用怀疑,这就是损友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