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退休》读书笔记

《极早退休》读书笔记

18分钟 ·
播放数61
·
评论数2

Early Retirement Extreme - by Jacob Fisker

这本书是2010年出版的,当时早退休这样的概念还并未如今天般为人所知。作者也说他并不期待有人想看这本书。

Jacob Fisker是欧洲人,是天体物理学家,目前定居美国。这本书阐述他的生活哲学以及实操指导。书后记中写到,教育让性格成型。体育运动可以塑造人的性格,这也许就是人们参与马拉松的一大原因。教育和培训是极为不同的。培训教导人知道一些东西。而教育是关于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教育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在教室里,在实验室,在工作中,在军队,或是在游泳队等等。作者认为教育和道德有一些关联。因为教育塑造了一个人的特性,也许是好的也许是不好的。这本书是作者为读者所献上的一份教育。

书的一开始讲述了作者眼中的社会。小孩子去学校,保持安静的坐在教室里,根据指导按照固定步骤解决已经被解决过的问题。在一定年龄,考试被引入了。从此以后,学习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为了考试。再之后,小孩进入大学,学习一份非常狭窄的专业,变成专业人士,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存钱,买房,还房贷。现代社会的总体知识和科技比一个原始的部落社会要多的多,可是对个人而言,其生存技能远远比不上一个原始部落人。一个原始部落人在成年时候,懂的怎么获取食物,造房屋,做衣服,懂得繁衍生息。而一个普通现代人,周围的习以为常的科技,比如电,就像魔法黑匣子,现代人只知道按某些按钮,然后魔法就发生了。

学校并不教授直接的生存技能。现代人的知识如此狭隘,大多数人不得不用工资购买一切所需,而这些是非常昂贵的,这也造成了很多人必须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必须有这么高的收入才能生存下去,他们不知道别的选项。

20世纪初的时候,生产力提高,生产超出当时人们的消费。这时社会有两个选择。一是降低工作时间,人们有更多闲暇。二是多多工作,多多消费。目前的现实是第二种,消费主义可以让少数人变得极为富裕。作者认为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诡异的场景,人们今天挖个洞,明天把洞填了,人们创造了一个问题,然后第二天解决了问题,然后欢喜的说我们取得了进展。人们千方百计的创造出一些根本不需要的需求,然后卖出垃圾产品。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大多数工作除了给出收入以外毫无意义。然而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条工作消费的道路呢?


作者讲述了现代社会对一个普通人的锁死系统。小学时期,一个好的学生是会按照流程专注于手头问题,不质疑权威,和他人好好合作的人。孩子们被训练可以长期坐着,课件休息时懂得怎么不违反规矩的玩耍。到的中学,一个老师教导几十个学生,就像一个经理领导几十个员工。要学习的问题几乎都是定义明确的问题,按照步骤就可以解答。几乎没有开放式的,没有边界的复杂问题。这完美的培训了一个人遵守规范,遵守规范在将来工作中极为需要的,但这样的培训也极大的阻碍了创造性。


学校培育了消费者。消费者的成功是建立在花钱的文化上的。消费者需要花钱来找专家,购买服务和产品来解决问题。消费的钱来源于继承和收入,除此之外,便是借贷。现代社会用债务锁死一个普通人。一个有债务,比如自住房贷款的人,是不自由的。


专业细分,对雇主而言有好处,因为比较容易找到替代。而对雇员而言则是危险的。在职场中,人们常说是攀登职场梯子,听上去好像只要沿着自己的梯子攀登就能往上一般。然而梯子的比喻不恰当,职场更像金字塔。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普通人想上升,不仅需要攀登上去,还要推开别人。好的职位有限,家长们发现一个好大学学位可以增加孩子的求职竞争力,而提早让孩子准备可以增加孩子上好大学的概率。于是家长们会帮孩子提早准备,比如从学前班就开始。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水准也会增加。而财产是积累下来的东西,是收入减去花销。作者认为能够把收入提高很多的人应专注于提高收入。而现代社会,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减少花销是更容易做到的。作者认为他难以把收入增加4倍,而他可以让花销变成普通人的1/4。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作者一年花销7k美金,他的网站上还写了一篇关于花销7k美金的文章。作者本人在博士后期间存下了75%的收入,然后在33岁的时候离开了天体物理学家的事业,财务独立并且退休了。作者认为人们最终还是想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作者的研究是中子星中的一个细分领域,全世界大概就5个人对此感兴趣吧,他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少花钱并不是过的不好,实际上少花钱也可以过的很有生活质量。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在现代社会,烹饪,或是让自己保持开心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


一万小时定律指刻意学习一万小时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个理论是这么划分一个人在某领域的技能的。0小时是什么也不知道的门外语。300小时学习可以成为能够上手但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入门者。1000小时的学习就可以让人有一定竞争力并可以独立完成项目了。而专家需要3000小时的刻意主动学习。一万小时的学习让一个人成为顶级专家。而3万小时塑造天才,类似达芬奇那种人物,这样的天才几乎把所有醒着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的领域里了。2/8定律在这里适用,相比几百个小时就可以在某一领域拥有一定技能,要成为专家就需要十倍百倍的时间。


美国人平均每天看4小时电视,每年就是1500小时。如果把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学习生活技能,那么几年后,一个人就可以积累起在一两个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几个其他领域的入门技能了。


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是通才,也就是通晓当时所有的知识的人。现代知识大爆炸的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已经没有人能成为通才了。而作者认为现代意义的通才是7几项大的领域通晓重要的知识。这样的人也就是作者书中的文艺复兴人,也是作者归类自己所在的类别。作者认为现代人要注重发展技能的7项领域分别是:1,身体上的,2,智能上的,包括批判性思考,作者认为批判性思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习得的,但不幸的是学校不教。没有批判性思考的技能,一个人很难正确的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会依赖于外界,比如专家,权威或者网上的观点。思考是工具,而知识是资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越广泛,一个人就更可以横向思考并可能有创意的解决问题。3,经济上的技巧对于评估和分配资源是必不可少的。4,情感上的觉察。情感上的觉察可以让行动,目标契合个人价值观。这对于长期和短期的幸福都很重要。5是关于社交的 6 技术上的。因为专业化,普通人可以用上很多自己不了解的科技。这样的不了解会造成一个人难以区分什么是高质量的产品,因而营销可以影响购买。而这很可能导致买到了不合适的商品。人们变得依赖专家,这又增加了开支。7是生态系统上的技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曾经了解这类知识。但是科技创造了一些泡泡,将人和这类知识隔离开来。


作者把人分为四类,分别是1 拿工资的人,2 接单干活的人,3 做生意的人 以及 4 文艺复兴人。拿工资的人是强烈链接于社会系统的,就像一个螺丝钉,而同时投入和产出是线性相关的。接单干活的人和系统的链接关系比较松,他们更有弹性,是在市场上接单干活的,但是他们的投入产出也是线性相关的。做生意的人和系统也是强烈链接的,做生意的人是解决问题的人,给出一个产品卖给有问题的客户以攫取利润。做生意的人需要依靠员工和资本,有时候是别人的资本来带来现金流。做生意的人把自己嵌入了这个现金流的系统中,因而他们也是和系统强烈链接的。但是做生意人的回报和投入是不线性相关的。而文艺复兴人拥有最好的。他们不和系统强绑定,收入和投入也不线性相关。文艺复兴人广泛的在很多领域拥有可以竞争的技能。他们自己给自己做税务规划,自己做研究做投资,自己修家里的东西。他们有时间成为专业级别的运动员,同时他们会乐器,懂艺术。 文艺复兴人不是如大多数人一般的纯粹消费者,他们是生产者,是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人。文艺复兴人是独立的人。作者认为仅靠工资这一个单一收入生活的人是有很大风险的,很多人对此毫不在意是因为这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选择的传统道路。而作者本人有超过20种不同收入的来源,他认为哪怕是在经济极为糟糕的情况下,像他这样有多种技能的人肯定也是更能生存下去的人。根据2/8定律,花很多时间钻研一个技能到能拿高薪是不划算的。只有一个专业技能,剩下一切都外包的人在工作选择上很有限。而多个技能让人更有选择权,多技能的人可以选择多种工作。配合多种生活技能带来的生活低花销,多技能者也可以接受收入低的工作。老板喜欢全职员工,全职员工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一个只有单一工资收入,和系统深入绑定的人会比有不同收入的人更难辞职。


一个单一技能,拿工资的专业人士,很容易把钱花完。但也有些人能存一些钱。这时社会系统会让普通人把存下的钱放在养老账户里。养老金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取款额度的,政府公司承担风险,这样的养老金和退休以及工作人口是极为相关的。另一种就是每个人的养老金账户都是独立的,自己承担风险。养老金账户由基金公司打理,不管盈亏,这些公司都收管理费。而很多养老金是投入股市的,这也就意味着以后如果没有这么多钱来股市接盘,养老金会缩水,而有多少钱进入股市也是和多少人出生多少人工作极为相关的。相比工作人狭隘的养老金投资方式,去问问生意人,他们会更愿意把钱购买机器等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还是更愿意买养老基金?


在养老基金里拥有足够多钱的打工人终于可以退休了。在原始社会,孩子总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照顾孩子,也是孩子的榜样。而现代社会,从很小的年纪,孩子就会去日托和学校,离开学校父母会安排孩子去不同课外班,父母更像产品经理,打造孩子这个产品。在原始社会,由父母养大的孩子在父母老了,会觉得有义务照顾年迈的父母。而在现代社会,孩子情感上难以有亲自照顾父母的意识。现代社会的老人可以去养老院。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就从学校到公司再到养老院,在学校依赖于老师,在公司依赖上司,在养老院依赖工作人员,就这样完成了体制化的一生。


作者认为投资是一项技能。而学习方式就是大量阅读,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在学习上,作者划分了7个进程。第一个是模仿。作者认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有样学样的进程中,因而这个人所处的环境极为影响其的行为模式。第二阶段是比较。也就是一些人意识到还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们也许会开始模仿不同行为模式的人。第三阶段是这个人去主动收集不同的行为模式,像是什么做事技巧,很多自我发展类的书籍或博客都在说这些。第四阶段是这个人把一些技巧推广应用于日常。他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执行这个计划。很多书和博客也在讲这一阶段的事情。第三第四阶段都是术的层面。第五阶段是融合特定技巧来解决特定问题,所有的一切变成了特别的生活方式。这一阶段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这是一个精通的阶段。而最后的一个阶段,这个人可以创造出和以往都不同的全新的做事方式。重要的变得不重要了,不重要的变得重要了。一切回归本源。所有的事情都如此契合的被做好,不会花费多余的精力和金钱。这一阶段的生活大师也会借鉴别的大师的方法,但与其说是借鉴不如说他将别人的方法融会贯通,就如同他自己的方法。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愉悦和启发。整本书的体系庞大,我没有办法好好的总结出来。大概写一点读书笔记传播一下Fisker的哲学。

展开Show Notes
Dark不
Dark不
2024.3.18
杂音太多了吧
MissWednesda
MissWednesda
2024.3.08
感谢主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