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6|美国教育第一大案:哈佛败诉,但亚裔并不是大赢家

E116|美国教育第一大案:哈佛败诉,但亚裔并不是大赢家

54分钟 ·
播放数22044
·
评论数197

这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大案,学生公平录取组织告哈佛大学与北卡罗来纳大学在录取过程中歧视亚裔。这个案子历经九年,6月29日,美国最高法判哈佛与北卡罗来纳大学败诉。

这个案件不仅仅关乎教育,也是整个平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也引发很多的激烈讨论。亚裔真的是这起案件背后的大赢家吗?欢迎参与我们节目的讨论。


【主播】
泓君,资深媒体人
【嘉宾】
刘君,科技创新教育机构 7Edu创始人
张守岳,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生,曾在印第安纳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主攻美国移民史及亚裔美国史,硕士论文聚焦于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双语教育的刘诉尼科尔斯案(Lau v. Nichols)


【你将听到】
02:57 亚裔录取比例可能上升,但进入排名相对较低的公立学校更难了
04:30 大学失望表态:开历史的倒车?
07:46 如何理解亚裔的“反向歧视”
09:58 何为公平?解析大学录取的权衡因素
14:52 亚裔被当枪使了吗?被挑动的亚裔与非裔的关系
17:13 回顾平权法案的历史:女性、就业、移民受到全方位挑战
23:31 “才华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能用一种歧视修正另一种歧视”
25:09 大学录取黑箱:两份一样的简历为何结果完全不一样
29:46 “如果医学院都是白人或者华人,谁愿意去黑人社区服务他们呢”
31:24 时机:最高法结构大变化与结果的必然性
35:08 最高法的大辩论:宪法修正案 vs 平权法案
37:18 亚裔对平权法案的观点变化:从受益者到蜜月期戛然而止
39:20 名校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不仅要告,还要靠捐赠
42:48 当一个美国家庭内部吵得不可开交:谁才是真正被歧视的人?
44:37 精英阶层未曾受到任何影响
45:37 对中国留学生影响是什么?
51:17 犹太群体为何曾激烈反对平权运动


【相关阅读】
《美国平权运动史》(美)特里·H.安德森著,启蒙编译所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
《亚裔美国人的创生》(美)李漪莲著;伍斌译, 中信出版社,2019.8.


【后期】
AMEI

【BGM】
Browsing Through - Charles Holme
A Breeze - spring gang
Mastermind - David Celeste

【Shownotes】
肖阳


【在这里找到我们】
公众账号:硅谷101
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播客
海外用户:Apple Podcast|Spotify|TuneIn|Google Podcast|Amazon Music
联系我们:podcast@sv101.net

Special Guest: 张守岳.

展开Show Notes
baozup
baozup
2023.7.18
13:56 10:19 这嘉宾的语气也太对抗了吧,解释多元化也太高高在上了,声称“所有人都在这其中受伤害”又无法真正解释。成绩作为所有考试的硬标杆,白人达不到竟然也称为对他们的伤害。
张小叔叔:逻辑没错呀,种族要多元,硬要白人和亚裔比成绩不就是伤害了吗?应该是白人和白人比成绩才对。
贵重物品:有没有可能成绩只是在你这作为硬标杆
9条回复
huahuo
huahuo
2023.7.18
这个女嘉宾挺逗的,你说按照SAT学业分数,她跟你说要看课外活动分数,然后你说亚裔的课外活动分数也是最高的,她又跟你说要选不同的性格,还说要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baozup
baozup
2023.7.18
08:57 主持人问得太棒了 “这就是你们指出的多元化吗”
09:52 嘉宾顾左右而言他,所谓Wholistic Review就是招生黑盒的庇护伞而已。逼着学生去给招生官讲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梦想。然后发现自己的努力不如别人的Legacy。
叡成_Raychen:申请时都说要改变世界,毕业后大部分都去了咨询、金融、法律、医学、IT。这种所谓的wholistic Review到底Review了什么?最适合阶级再生产的学生吗?
Gordon_RVuS
Gordon_RVuS
2023.7.18
29:41 这就是头痛医头的思路,非裔如果能离开他们原来的社区,大多是不愿意回去的,人都要追寻更好的生活,不能指望人性的善良,凭什么觉得他们以后就要回去服务原来的社区呢?应该解决的难道不是为什么白人,亚裔不愿意去服务非裔的社区?
yuray:太同意了,这位精英医学生以及女嘉宾觉得很高级的想法,内在逻辑几乎是种族隔离,完全是继续加深了种族差异,还美其名曰“平权”,真的是可笑。希望那位精致利己主义的学生先问问自己毕业能不能去为黑人社区做贡献吧。
狲狲
狲狲
2023.7.18
这个议题挺好的,守岳也合适聊,但是为啥要请申请中介的人来讨论。明显的利益相关方,正是不透明的招生才能让中介机构利益最大化… 推荐很多年前的一期选美Episode 72: 社会学家看「亚裔诉哈佛」(上)
明日绫波:韩裔和日裔是真的从这个案子撇清关系了吗?他们有能代表全族群发声的组织?
狲狲:我觉得没有,韩日裔相比华裔中产比例更高,没有理由不参与。建议听下我链接里那期。到是东南亚里eg菲律宾裔有其他方面考虑不想走这条路。
July_777
July_777
2023.7.18
48:19 还是主持人说到关键点了。什么捐赠,不就是资本决定么,赤裸裸的歧视,美国还搞得飞起。真正的捐赠是校友的捐赠。另外想对申请的华裔孩子说,你很优秀,最好的结果是找到同样优秀的学校,而这所学校,没人说一定是哈佛
July_777:另外,挺好奇白人父母在自己孩子申请过程中的角色?
itszhangying:Legacy
11:00 这个例子很奇怪,白人他成绩差那是他自身的原因。但是亚裔成绩好被针对才是问题。
Amber_bauq
Amber_bauq
2023.7.20
47:34 搬来香港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美国某名校MBA项目的招生官。与女嘉宾自以为的assumption相反,做了招生官之后才清楚地了解了这种心照不宣的针对亚裔的歧视有多严重。比如亚裔男性gmat要先达到710以上我们才会看其他材料,而亚裔女性要到680,非裔只要到600就可以评估其他材料了。
一哥:我擦歧视这么明显
我大声说出来支持女嘉宾,说她逻辑不通的朋友,请和自己亚裔身份和解后心平气和地听。
听到更多的声音:你的发言跟她真是如出一辙,两句话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叡成_Raychen:AA完全是一种偷懒的方法,想要促进多元可以取消Legacy,学习德州的学校10%录取,取消推荐信,甚至加州的CC转大U也是一条路径。一些学校一边大肆录取校友和精英背景的白人学生,一边打着种族的旗号大谈多样化。不虚伪吗?
21条回复
按时吃
按时吃
2023.7.19
12:09 女嘉宾真有意思,说自己有数据支撑,结果主持人说完她数据,女嘉宾就不聊数据了🫣🤭🤭🤭
ccctttww
ccctttww
2023.7.19
大家代入感太强了吧,这个本来就是美国人谈美国人的破事,为啥大伙这么激动。。。我们在国内的听着当然不舒服,大家换位思考一下,不要以中国人的立场和想法来理解嘉宾,毕竟咱们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Leomg
Leomg
2023.7.20
嘉宾太多的偷换概念:不能只看成绩跟族群配比有关系吗,自己也说亚裔社交不好是刻板印象;有的人条件很差但也获得了相当成绩,这也跟族群没关系。但凡说一句实操上做不到都比在这凹这些有的没的强啊。平权是保护弱者平等机会,不应该是给他们超过平等的权利,更不应该把某个族群直接跟强弱画等号,哪个族群都有强者。可以说实操上确实有难度使用了权宜之计,但替换了目标就有点矫枉过正了,甚至才是真的会被有心人利用,没有完美的公平,但是我们还是永远努力追寻这个目标不是吗。
15:24 我很疑惑:如果我是一个亚裔,而且恰好符合了刻板印象,比如我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我生性内向,不爱社交,我不能从社交中获取快乐,而我非常爱钻研学习,爱自己研究东西,不爱伪装成社交达人。那按照美国的评价体系,我不配上好学校吗?
明日绫波:可以去加州理工那种偏好学者研究型的学校,加州理工也是好学校
围姬er_大馍:我听明白了,按嘉宾的回答,双向选择,有的学校就想培养外交型领导人,没选择你那还是你的性格不合适。
5条回复
叉叉
叉叉
2023.7.18
26:11 举相亲的例子实在是差劲
成绩歧视能和种族歧视对比吗?一个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一个是你这辈子都改变不了的。。。女嘉宾你自己能自圆其说吗?
贵重物品
贵重物品
2023.7.18
女嘉宾怎么了 评论区一群破大防的 不是你以为的公平才是公平 我觉得她每个角度都解释的蛮好的 别活在理想世界了 看看现实吧 别说种族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利益和在乎的点 不能换位思考也别搁这膈应人
贵重物品:不能受害者思维就是啊 一边说别人来这应该入乡随俗 一边自己去人那又不愿意遵守别人的规则
叡成_Raychen:推翻AA不符合规则吗?这还是没跳出模范移民的思路
HD619449t
HD619449t
2023.10.04
我觉得是很棒的对谈,女嘉宾将她视野中映射的情况坦诚相告,男嘉宾从史观分析,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看高赞评论以为嘉宾质量不过关呢,听下来两个人都有理有据,逻辑自洽。一点问题都没有~
Beatles
Beatles
2023.7.20
我觉得女嘉宾的观点很有参考意义。 其实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任何人转的,也没有绝对的公平。 而且这个本身是美国的问题,中国听众不必代入感那么强。
项臻泽西
项臻泽西
2023.7.27
前面的时候其实有点不太理解这个女嘉宾的态度,但是看到这个时刻的时候,我大概明白了,美国社会讨论一件事情时候的复杂性和中国的逻辑视角和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我非常赞同的一点是说亚裔不要把自己当做受害者,你可以去以理据争,甚至你也可以胡搅蛮缠的去打官司,但是官司就是官司,不要把自己当做受害者,那对事情没有帮助,尤其是在美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