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叙事与现代性实践
🌸总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鲁迅以忧愤深广的基调,陌生化的艺术想象与构思,揭示和体悟“那一切永久的悲哀”,他的叙事成就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概括“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1.“表现的深切”体现在独特的题材、视角与小说模式。
🍬首先,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很独特,始终以深切的体验和悲悯的无奈,揭露病态社会之中人的精神痛苦。《药》《故乡》《祝福》揭示底层农民的精神创伤,《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挖掘知识分子的灵魂。同时鲁迅并不以批判和揭露国民性为终点,而是以启蒙、立人、精神解放、文化转型为归宿。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手法,为新文学新文化带来价值重估。
🍬其次,鲁迅以忧愤深广的基调,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以“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结构模式,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在“看与被看”模式中,通常是“庸众在看独异”,“被启蒙者看启蒙者”,如《药》,隐含作者站在看客背后,形成反讽距离,如《祝福》。
在“离去 归来 再离去”这一归乡模式中,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相互渗透,精神同构,构成复调。而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或人物死亡,或情感与心理的绝望,或绝望后的挑战,蕴藏着反抗绝望的哲学。《狂人日记》我对自己也吃人的忏悔,《孤独者》我与魏连义的生存价值辩论,解剖他人的时刻也在解剖自我。
🌸2.“格式的特别”体现鲁迅在小说形式与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首先,是独特的文本形式。《孔乙己》三重被看模式(酒客、小伙计、隐含作者)。《狂人日记》白话文日记体,“我”与“余”双重视点。《伤逝》“说与不说”的悲剧性。
🍬其次,是含蓄凝练的语言。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练,主张画眼睛法。《故乡》海边沙地。《祥林嫂》肖像刻画。
🍬最后,是小说实验的广泛性。继承传统现实主义优点,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多视角取代单一视角,心理分析和象征主义丰富艺术手段。开创现代小说多种体式:散文体,诗话小说,手记体,日记体,寓言体。
🌸3.综上,“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体现了鲁迅小说在叙事和形式上的现代性实践,充分显示出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