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 特色/沈从文对比

废名 特色/沈从文对比

12分钟 ·
播放数27
·
评论数0

🥝废名—散文化诗体小说

🥝沈从文—抒情体小说

⭐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你的理解。[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而且具有🍬抒情诗的特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1)散文化风格🥝(老人孩子,天真少女,半聋半哑青年的简单宁静/清幽孤寂的意象)

将🍬散文借鉴到小说中来,是废名独具魅力的创意。废名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散文很自然地触动了废名写小说的灵感。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唯其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真如本相,在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2)静寂诗意境界的营造🥝(古风习习,知足常乐,三角恋也和睦相处《桥》/《竹林的故事》三姑娘与景物相同构)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上,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勾心斗角。

🌸(3)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废名的短篇,大多是🍬千字文。即使长篇《桥》,也是短篇的钩连。随着人物的行踪,或一个🍬场景,或一段对白,🍬独立成篇,各有意境,各有妙趣。废名的小说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这也使得他的小说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特色。

🌸总之,废名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废名与沈从文小说之比较:

🌸(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

🍭①诗化或散文化的风格

a .废名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注重人物,长于抒情;不写故事写意境。其作品多写🍬华中乡村儿女翁媪之事,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常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动。

b .沈从文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同样没有太多地顾及文体观念。他的早期作品既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又受🍬废名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抒情体小说这一形式。

🍭②对乡土中国的描绘

无论是废名笔下的🍬"华中世界",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在这里,人物的🍬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淳朴、善良、诚挚、热情、雄强等,与原始、古朴、美丽的山水相契合,处处弥漫着一种🍬"文明社会"所没有的🍬田园诗趣。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圆润精美、热情内敛,寂寞而宁静,显示出一种🍬"冷的美"。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不同点

🍭①废名的小说中🍬缺少乡村历史存在与现代社会变异的联系,因而缺少冲突。(从头到尾的和平美好)

🍭②沈从文笔下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面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边城渡船打开了乡村牧歌的缺口,闯滩经商带走了天保。

🌸总之,废名与沈从文同属🍬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于乡风民俗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他们既借鉴🍬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废名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萧萧》《三三》《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