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塑造( Characters )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类型化"人物,作者使用以下方法塑造这样的形象:
🌸1、出场定型:人物出场时,作者即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将角色定型,并且,角色的外貌和言行、思想常能直接照应,🍬不存在"表里不一"的情况(如书中对🍬张飞的描写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与其🍬粗豪直率的性格正好相应),而人物在全书的活动中性格亦🍬无任何发展变化。
🌸2、反复皴cun染:作者常通过🍬多个事件使人物特定的性格类型从多个侧面得以呈现,一方面,使人物特定的性格类型得以强化,令读者对人物形成🍬类型化印象;另一方面,也使人物特定的性格类型得到🍬深化,显现出单一性格内部所蕴藏着的丰富层次(例如,作者写🍬曹操的奸诈,通过🍬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官渡之战杀粮官等事件🍬反复渲染,而这几次事件虽都表现了曹操的奸诈,其中却也有🍬细微差别)。
🌸3、以🍬对比和烘托法塑造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即是🍬扁平化的、某一特点过分突出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最易构成对比,如🍬曹操之奸与🍬刘备之仁的对比贯穿全书,互相衬托与彰显;而🍬"烘托法"也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典型者如🍬"三顾茅庐"故事,诸葛亮出场之前,其形象已隐隐透过🍬徐庶、🍬司马徽的赞美,🍬亲友的谈吐,🍬所居环境的秀美得到了部分表现。
🍎二、叙事方式( Narrative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处理得当,全知全能的多视角叙述方式,善于设置悬念)
🌸1、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处理得当:🍬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的故事🍬"七实三虚",这大体符合本书的史实和虚构的比例,然而,《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虚"、"实"的比重关系,而是取决于作者对"虚"和"实"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将"维护史实"放在本书创作的首要位置,相反,🍬"史实"只是他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发挥才能的🍬场所,他的创作,本质上来讲,是🍬"以实就虚",是借助宏观的历史框架来进行艺术虚构,而从未因迁就"史实"而对艺术效果进行牺牲。具体来讲,作者对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点:
🍬①于史无征处,大量采用民间传说,发挥想象,以艺术创造填补历史空白,如"桃园三结义"、"蒋干盗书"、"关羽华容道放曹操"等。
🍬②史料简省处,作者常自行发挥,加入丰富细节,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
🍬③史料完整处,作者并不一定直接如实采纳,而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改变事件发生顺序,或🍬本末倒置,或🍬移花接木﹣-改变事件顺序如🌱"空城计"只见于裴注所引《郭冲三事》,与马谬失街亭被斩事件毫无联系,作者巧妙地把"空城计"穿插在马谩事件中,使事件更具戏剧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淡化了诸葛亮用人不当的错误,挽救了他的"料事如神"形象;🌱本末倒置如《三国志·鲁肃传》记载的"单刀会"是🌱鲁肃义正言辞,而《三国演义》则把正义的一方改成了🌱关羽;🌱移花接木如"草船借箭"一事的发起者由🌱孙权改为诸葛亮,🌱"斩华雄"的主体由🌱孙坚改为关羽,而这种变更是由《三国演义》的主要叙述和褒扬对象是🌱蜀汉而非吴国决定的。
🌸2、全知全能的多视角叙述方式:《三国演义》的叙事是典型的🍬全知全能叙事,所谓"全知"是指讲述者对所有事件、所有人物巨细悉知,🍬"全能"是指讲述者的叙述视角可以任意变换,既可以超越的身份对人物进行评论,又可临时进入故事中任一人物的🍬主观视角进行感知和评论。例如🍬"桃园结义"一场,🍬刘备出场时候,叙述者对他的🍬身世、形象、爱好全部加以超越视角的介绍和评论,甚至有🍬"身长七尺五寸"这种精确到数字的写法,而在介绍🍬关羽时,叙述者突然切换为🍬刘备视角借助刘备的印象来形容二人。
🌸3、善于设置悬念:《三国演义》中,许多广为人知的精彩故事都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产生艺术效果的,典型者如🍬"草船借箭"和"三顾茅庐",而这类故事也表征着故事叙述开始有了🍬限知视角的萌芽,因为"悬念"的发生必须基于读者对事件全局的"无知"-﹣在"草船借箭"中,读者跟着🍬鲁肃的视角一起茫然一起紧张,在"三顾茅庐"中,读者则随着🍬刘备一起探寻、发现诸葛亮。"悬念"的设置能使读者对故事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对情节的发展产生🍬期待,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三、叙事结构( Structure )🌳(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相结合,外在多线并行总分迭替结构,内在“隆中对”出山,具有结构奠基作用)
🌸1、《三国演义》的结构是🍬多线并行的🍬总分迭替结构,🍬开头是"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各路诸侯都集中活动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这是"总写";后来则🍬曹操、刘备、孙权三处的活动构成了全书主要的🍬三条线索,尤其是"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局面稳定以后,三个政权的线索得以各自独立进行时而又穿插勾连;到了全书🍬结尾处,"三家归晋",诸条线索又重新🍬合拢,🍬照应开头的"汉末动乱",标志着整个动乱的最终解决。而在这多线叙事中,也有🍬主从之分﹣﹣出于🍬"拥刘反曹"的倾向,作者实质上将刘备君臣的活动作为全书🍬最主要的线索,而曹操政权作为对刘备仁政的反衬,重要性也较高,对于孙吴政权,作者便🍬着墨不多,孙吴君臣的形象展现往往依托于和曹、刘双方的交往事件中。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和"隆中对"是一个具有🍬结构意义的事件,诸葛亮横空出世,以其过人的才智为刘备确立🍬"先取荆州、再占益元州"、"联吴抗曹" "伺机北伐"的🍬立国蓝图,几乎成为本书后续故事的🍬目录提要;此后,刘备一方的故事,即是对这三条方针的回应,或🍬依从或🍬乖违,造成不同的效果,而这种种效果又进而波及曹操政权与孙吴政权,引来不同的回应,导致🍬事件迭起、彼此相生。这样的写法,使全书在外部繁多的线索、枝蔓背后有了一条🍬隐藏在内里的中轴、主干,使全书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有序。
🍎四、语言、思想
🌸文言和白话夹杂的语言。
🌸思想:①拥刘反曹 ②忠义观念
"忠"—忠于正统、忠于仁政
"义"—兄弟情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恩必报。
🍎人物形象
🌸刘备(长厚而近伪,提倡仁政,讲究情义、内蕴心机)
主要事件:煮酒论英雄、三让徐州、三顾茅庐、携民渡江、长坂坡摔孩子、执意攻打吴国报仇、白帝城托孤
🌸曹操(奸诈雄豪)
主要事件:孟德献刀(刺杀董卓)、杀吕伯奢全家、官渡之战见许攸、官渡之战后烧书信、割发代首踏百姓庄稼
🌸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主要事件: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草船借箭、锦囊妙计、空城计、斩马谬、临终遗计除魏延
🌸关羽(忠义的化身)
主要事件: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大意失荆州
🍎后世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形式上,确立了长篇章回小说的🍬一般范式:如开头有🍬回目,每回以🍬韵文作结语,主要采用🍬散文叙述,但在文中会引用🍬古人诗词或作者自作诗词这些韵文来进行描写。
🌸《三国演义》还为🍬历史小说的出现创立了范式:按照🍬正史的编年顺序(时间顺序)来叙事,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民间传说的一些情节来敷演故事。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涌现出一大批🍬同类小说,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达🍬一二百种之多,比较有名的如🍬《隋唐演义》(清代褚人获编,全书起自隋文帝即位伐陈,终于唐玄宗从蜀还都而死)和🍬《新列国志》(明代冯梦龙编,着重描写春秋战国时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