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艾青 意象+忧郁+色彩+自由体+中西结合

20艾青 意象+忧郁+色彩+自由体+中西结合

18分钟 ·
播放数24
·
评论数0

⭐框架

一、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三、忧郁的诗绪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艾青对7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

⭐艾青诗歌意象特点:土地和太阳

正文

🍎一、艾青的历史地位—“土地的歌者”,开一代诗风。

🌸1.艾青诗歌的发展

艾青早在1934年就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诗坛,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进入🍬抗战后,艾青的诗风有所转变,即从"吹芦笛"(较多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转为🍬"吹号"(探索新诗、传达民族心声的道路)。到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发表以后,艾青的诗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中华儿女取得了更为密切的血肉般的联系。

🌸2.艾青诗歌的意义

(1)艾青早期诗歌所显露出来的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显示了中国新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归。

(2)艾青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他的诗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3)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土地与太阳

🌸1.土地

(1)"土地"→爱祖国大地母亲+爱国主义

🌱《我爱这土地》至死不渝爱祖国

🌱《大堰河﹣﹣我的保姆》暗示→母亲,大地,农民,生命。

(2)"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他写出了🍬"土地一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乞丐》《复活的土地》→“土地的诗学”。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向太阳》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

🌱《黎明的通知》以预言者姿态宣告新时代来临。

🍎三、忧郁的诗绪

忧郁的诗绪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将其称作"艾青式"的忧郁诗绪。🌸1.忧郁诗绪产生的原因

(1)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文学思潮的结合,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2)抗日战争时,艾青目睹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对中国传统中🍬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思想产生了心灵的契合。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与"漂泊情愫"遂🍬升华到新的时代的高度→🍬“土地的忧郁”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2."艾青式的忧郁"的意义

艾青始终怀有一种🍬农民似的忠于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中国革命和抗战的长期与艰苦有深刻认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的忧郁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浸透着他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爱,因此,他的"忧郁"给读者的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诗人自己也说:应该🍬"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1)情感—主观情感与外在感受融合,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旷野》“灰黄而曲折的道路”,既是对🍬自然光的感受,也是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倦怠,同时蕴含对🍬时代的思索。

🍑(2)色彩—“艾青的光与色”—暗示与象征所带来的,自然美、社会美、个性美,三者的融合。

🍬《吹号者》“他的衣服像黑泥一样乌暗,他的皮肤像黄土一样灰黄,呈现给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灰色,紫色,黄色—暗淡色调体现现实苦难。

🍬《给太阳》“夕阳把草原蓝的通红了”,通红金色,浅黄,浅蓝,强烈,温柔,洁白—表现太阳主题。

🍬灰黄与金红是两种基本色调,表现土地和太阳两个侧面。

🍑3.技巧—中西诗学融合,一方面吸收西方印象主义绘画,捕捉瞬间感觉,渗透主观情感,与中国古代诗画相通美学原则相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另一方面,吸收🍬西方象征主义,注重象征与暗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4、形式—自觉提倡自由诗体,提倡“诗的散文美”,即日常口语+调子。受格律制约少,表达情感方便,容量大,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

🍬在奔放和约束之间协调,在变化中取得统一。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十三节,句式多变,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艾青的诗正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四、论述题

论艾青对七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艾青对七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

🍑(1)诗歌形式上,提倡诗的"散文美"

自觉提倡自由诗体,提倡“诗的散文美”,即日常口语+调子。受格律制约少,表达情感方便,容量大,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在奔放和约束之间协调,在变化中取得统一。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大堰河,我的保姆》→绿原《伽利略在真理面前》

🍑(2)诗歌情感上,主张融入客观对象

主观情感与外在感受融合,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旷野》“灰黄而曲折的道路”,既是对自然光的感受,也是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倦怠,同时蕴含对时代的思索。七月诗派反对客观描摹,🍬突入生活,从现象开掘本质和历史内容。主客观融合,个人与历史融合,是对中国诗歌会将小我消融的纠正。🍬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

🍑(3)诗歌色彩上,凝聚象征意味

艾青诗里的🍬色与光,是一种暗示、象征,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七月派诗人们也擅长从🍬细碎的意象中发掘深刻的思想和象征。他们甚至从天上的雨,地上的小牛犊,一个跃动的夜,一座动乱的城,一条喑哑的江,一株"根深深地盘结在泥土的下面"的树中,都能发现坚韧强劲的🍬民族生命力与历史乐观主义的民族自信力。艾青《给太阳》→🍬阿珑的《纤夫》

🍑(4)诗歌技巧上,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中西诗学融合,一方面吸收西方印象主义绘画,捕捉瞬间感觉,渗透主观情感,与中国古代诗画相通美学原则相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另一方面,吸收西方象征主义,注重象征与暗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吹号者》《冬天的池沼》《火把》等作品将整首诗作为一个🍬象征整体来把握。总之,艾青🍬作为七月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聚合了🍬感知、寓理、抒情、象征等多元的诗美个性,成功构建起一种真正代表现代诗审美发展趋向的品格,对七月派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