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二十讲,教授跟工业界以及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如何才能更好的兼容?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如何成功转化?教授创业公司的人员及股权如何更合理的安排分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荣幸的邀请到夏淳博士,权晓泓教授和王黎晟先生,来听听他们分享一些针对教授群体创业的建议。

嘉宾:
夏淳博士,TSVC联合创始人
权晓泓教授,SJSU商学院创业领域教授
王黎晟,TSVC合伙人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活动概要 合作方介绍 嘉宾介绍
07:18 TSVC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体系来寻找独角兽,是否可以用这套体系来分享一下对教授学术界创业的看法?
28:11 从资本圈怎么去看这个问题,当你们见到教授创业的项目,你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38:29 除了技术方面,教授或者说学术界做科研的人员,如果说他们创业有哪些优势?
43:38 教授不一定要全职的去创业,可以通过当顾问或者个人获得公司的科技股权。从这个角度讲,您认为这点是否可以作为教授的一个优势?
43:37 对于教授来讲,不管是经验也好,或者说建议也好,什么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机,什么时候可以关注并且投入一些行动?
53:00 大多数教授都有过向国家向政府申请科研基金的经验,但是想要进一步商业化,自然就会转向更多的投资机构。请比较简短的给这些教授一些启发或者建议,从什么时候开始?
55:48 教授的学生或者是跟自己一起过来的人,是不是非常好的创业合伙人?
1:02:58 在咱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概念还比较深,当学生回来再去领导自己多少年前的导师,在实操上面会有这样的问题吗?
0:07:54 从教授的角度,怎么能自我提高一下这方面的修养?
1:11:44 问CBA和TSVC有没有在南加州的团体?
1:13:33 科研团队中教授,博士,等各种层级的人在共同创业时,该如何早期布局以避免冲突?团队本身所有人虽然都很和善,但想规避风险或者寻求一种最佳实践。
1:16:30 这也是跟分配有关的问题,教授或者任何人的股权在确定后就不能改变了吗?
1:19:14 请问投资人会更倾向于投年轻教授,还是年长的教授?
1:20:20 创业团队中如果有不同工作身份的人,该怎么做到利益分配?
提到的公司/项目
• Zoom
• ChatGPT
• OpenAI
• MIPS Computer Systems公司
• Ginkgo Bioworks
• AIZip
TSVC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体系来寻找独角兽,是否可以用这套体系来分享一下对教授学术界创业的看法?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表示,有许多朋友询问当初TSVC是如何投资Zoom的。在尚处于种子轮的Zoom创业初期,TSVC联合创始人张于庆就投资了该公司,当时,Zoom初创时叫Saasbee,只有三位成员,是个“三无”公司,无产品、无客户、无营收,那么为何能够下决心写下25万美元的支票?TSVC创办时叫TEEC Angel Fund,核心IP正是TSVC一贯运用的种子轮发展成为独角兽的三要素。TSVC从种子轮开始就要预见到公司的潜力,将这一成功归结为中国古代的成功学理念,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市场,地利是指产品和技术,人和指的是创业团队。
“天时”,“天”是指个人或机构无法营造的市场大势,它的到来非常重要,我们要把握这个时机。而“时”则是机遇的时间窗口,因为这个“天时”是有窗口期的,它并不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必须要抓住它。关于天时,有很多例子,比如新冠疫情,这并不是某个公司或个人能够控制的,它是一种灾难性的事件,但是它规模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人们开始远程办公,进入虚拟的生活。去年年底,ChatGPT突然掀起一波热潮。其实这并不是OpenAI一家公司可以完全操控的,而是因为当时的时机成熟了,人们开始意识到AI的潜力和价值,进而推动了AI市场的繁荣。
“地利”,“地”指的所占据的地盘,而“利”则是要寻找最有利的落脚点,地利主要是要用产品来确定你的地位,来确定你究竟在什么地方发展,同时,技术也是可以帮助你确定地利的。“人和”,人指的是创业团队。有些人会误解,认为只要大家不吵架,一团和气就是“人和”,这是不对的。而“人和”在传统文化里的含义是指一种全面的和谐状态,就是人与天和,人与地合,人与人和。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人们能够与周围的环境、时间和空间和谐相处。因此,它关键在于能谋事,能做事,能成事。“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地利,最后是天时,这个理论中的三个要素在孙子兵法中也有体现。
夏淳博士谈到学术界创业,用独角兽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天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学术界普遍太超前。1992年,他在UIUC研究超级计算的芯片处理器时,开题时,导师给他定了一个研究10年后芯片的题目。当时夏淳博士构想的芯片有16个核,时钟频率为1Ghz。然而到了1995年,他才买到时钟频率为75mhz、CPU只有一个核的电脑。因此,学术界研究肯定是要做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东西,往往处于超前的状态,面临一个合适时机的挑战。即便成果具有前瞻性,如果过于超前,往往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学术界创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地利方面,产品定位是一个对学术界创业者来说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学术界做研究时,他们关注的是技术方面,而并非产品。本质上,学术研究没有产品概念、产品意识。因此,学术界创业者往往缺乏该产品方面的经验,需要克服这个缺陷。此外,在拥有产品之后,他们还需要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即产品是处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还是还未被占领的蓝海市场,同时也需要考虑时机是否合适。这些问题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人和方面,在学术圈里面,大家就是一个小生态。一个导师带着几个学生就形成一个团队。他们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在学术界中所向披靡,可以打败竞争对手,他们可以在学术界中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作为商业公司,他们缺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工程经验,缺乏生产、运营、营销、销售、服务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短板。然而,这时如果你去现学,有点太耽误时间,教授们更应该集中精力在科研方面进行聚焦。因此,他们需要组建一个互补的团队,来弥补这些商业团队所需的技能和经验。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创业领域的权晓泓教授表示,从教授和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群体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了解这两个群体的差异。首先,两个群体的目标可能不尽相同。投资人主要关注资本回报和获得盈利,但是从教授创业的角度来看,其实有三种不同的目标。第一种是追求盈利,与投资人的观点是相同的。“赚钱为主”的公司往往盈利性也比较好。第二种是追求声誉,尤其是在著名大学中,很多教授在这方面还是很看重的。这种目标会使创业公司的增长率相对较高,但有时候会不计成本的扩张。它的增长率如果是以外面的声誉为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它的增长率会相对是比较好。第三种是追求内在价值实现,即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这些公司的生存率往往很高,但很难成为独角兽公司,也不容易获得高速增长。因此,每个群体或个人的成功标准不同,有不同的追求和重点,因此有不同的创业目标和策略。
因此,刚开始投资者和教授之间的沟通,至少要了解彼此的目标,这是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目标不一致,可能就不必谈很多了。另外,宏观的环境对于大学教授和外面公司的创业,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的创业,它实际上是有个大学生态系统,大学创业的生态系统包括院系的支持、学校层面的支持和是否有成熟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创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从学术角度来讲,研究大学教授创业的成功与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形成阶段、增长阶段和相对成功阶段。在形成阶段,制度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外面的公司有所不同,外边没有复杂的大学生态系统。做事的方式也会不同。投资者需要看你的团队、营销、技术,管理等等。而大学教授通常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技术领先性。在管理方面,一些教授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但也有很多教授缺乏相关经验。对于管理实验室这类工作,跟管理一个团队又有不同。因为教授本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博士、博士后等学生需要尊重教授,这如果理念不同的话,学生难以与教授在平等角度上进行探讨。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学教授团队的价值观、理念和思维模式与业界团队存在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教授团队创业的早期阶段,引进业界有经验的人才可能会面临特定的挑战。由于教授本身聚焦于学术,且具备独立性和固执性,教授团队和业界团队很难很快地相合。因此,在创业初期,寻找业界有经验的并不是非常必要。但是,在团队增长阶段和相对成功阶段,与业界的联系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从资本圈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当你们见到教授创业的项目,你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TSVC合伙人王黎胜认为,第一稍微乐观一点,教授创业也有成功的。从资本以及他切身体验了和教授一起工作的经验来看,他认为教授创业的可能性可能会比其他类型的创业公司高一些。教授创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授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情况下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是一般来说,教授很少担任CEO的职务,而是担任CMO、CSO或CTO等职务。
另一种教授创业方式是分散风险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授作为创始人,在不同的公司中拥有比较小的股份。这种方式更多地是从顾问的角度参与企业,因为教授很忙,要带学生、写论文、做演讲等工作,而且大多数教授都自己的活都忙不过来。这种方式也有较高的成功率,因为教授可以将精力放在让实验室产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上,教授可以为多个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而且股份虽然不多,但每个公司中都有,总有一些公司会成功。这种方式也更容易处理与实际创业者的关系。
有些教授会因为自己是创始人,可能会存在公司控制权过大的问题。他会说我会做很多事情,但是,后来会发觉没有时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中。会出现教授让一个他信任的学生来做CEO的情况,而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工作,那慢慢的教授的贡献就减少了。这会导致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不平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立团队角色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确保相互信任和平衡,并为公司的成功做出贡献。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深度分析教授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股份,以确保投资方向得以平衡和稳定。
最后一个方面涉及到人才招聘。众所周知,CEO的职责包括融资和企业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授创业往往倾向于雇佣自己比较信任的人。然而,这些人是否最合适去创业或者担任 CEO 的角色,还需要商榷。这种做法有时候会限制公司成长的速度和质量。重要的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技术不是唯一的关键因素。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候技术投入比例可能只占公司总的投入的三分之一,以至于一半以上的成败决定因素是由公司员工和其他方面造成的。因此,如果在招聘过程中选错了人,那么公司就很难成为成功的创业公司。
除了技术方面,教授或者学术界做科研的人员,他们创业有哪些优势?
夏淳博士认为,教授作为创业者有很多优势。从科研角度来看,教授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每时每刻都有新技术涌现,而科技是真正持续不断创新的,其他的很多非技术性的内容,即使看起来很新,其实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夏博士提到了一个例子,就是硅谷众多辉煌历史中的一个。1981年,斯坦福大学的John Hennessy教授在计算机系发起了一个名为MIPS的科研计划。三年后,他创立了MIPS Computer Systems公司,后来伯克利的和David Peterson教授加入,打下了现代芯片的坚实基础。现代芯片的奠基性技术创新绝对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颠覆性创新,Hennessy教授为此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这也证明了,许多新技术都源自于学术界的研究。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右下角,添加TSVC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