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cp特别篇:“磕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

磕cp特别篇:“磕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

60分钟 ·
播放数70
·
评论数2

00:00 寒暄……00:29 本期会讲的内容概况:唠嗑预警……01:55 阅读文献:许冠文,张慧.“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J].妇女研究论丛,2023(01):102-116.摘要:“嗑 CP”作为一种时兴的、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粉丝文化实践,其所涉及的情感空间的生成及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一特殊性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情感在特殊场域中的生成性与创造性等特点。 本文试图从对情动理论的启发性理解出发,探讨青年女粉丝在“嗑CP”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主客体互换来主动地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如何以此为契机探索和想象社会规范外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05:52 研究方法介绍10:39 同人粉丝文化综述(一)同人粉丝及其情感实践 情感这一维度在同人文化的研究中从未缺席,但是情感却往往被简化处理,比如将情感简化为个体欲望的表达。 这一预设被一些广泛应用在同人研究中的理论概念所接受,如欲望、凝视、幻想等。在承认情感内在欲望属性的基础上,受情动理论的启发,本文试图指出,情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潜力。 情动的潜力不仅体现在对于个人欲望和体验的积极表达,还体现在对情感互动与社会性别规范的积极探索与挑战。 这种挑战是在动态的、互动的情感体验中不断生成的。 寒暄……

00:29 本期会讲的内容概况:唠嗑预警……

01:55 阅读文献:许冠文,张慧.“嗑CP”:青年女粉丝的创造性情感体验[J].妇女研究论丛,2023(01):102-116.

摘要:

“嗑 CP”作为一种时兴的、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粉丝文化实践,其所涉及的情感空间的生成及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一特殊性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情感在特殊场域中的生成性与创造性等特点。 本文试图从对情动理论的启发性理解出发,探讨青年女粉丝在“嗑CP”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主客体互换来主动地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如何以此为契机探索和想象社会规范外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05:52 研究方法介绍

10:39 同人粉丝文化综述

(一)同人粉丝及其情感实践

摘抄:

藤本由香里(Fujimoto Yukari)对 BL(boys' love)阅读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的发现,粉丝们将自己沉浸在一个包含性别模糊性和性流动性的幻想空间里。 BL 故事作为一个安全的空间出现,身处其中的 BL 粉丝得以暂时从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抽身出来,在幻想空间中暂时规避了对女性的性化处理,并且获得多样化的乐趣。 比如“观看男性处于脆弱的、顺从的地位,不仅涉及性,还包括情感方面的颠覆性快感”。 不过约翰·韦进一步将BL 粉丝对异性恋中心范式的抵抗限定在 BL 叙事的幻想世界中,这种抵抗不一定存在于现实之中。

研究的创新点:

情感这一维度在同人文化的研究中从未缺席,但是情感却往往被简化处理,比如将情感简化为个体欲望的表达。 这一预设被一些广泛应用在同人研究中的理论概念所接受,如欲望、凝视、幻想等。在承认情感内在欲望属性的基础上,受情动理论的启发,本文试图指出,情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潜力。 情动的潜力不仅体现在对于个人欲望和体验的积极表达,还体现在对情感互动与社会性别规范的积极探索与挑战。 这种挑战是在动态的、互动的情感体验中不断生成的。

16:04 (二)情动理论与情感的生成性

每个同人粉丝自身独特的人生历程、她们对 CP 角色的偏好、对 CP 亲密关系的独特理解与解释,甚至每个人与 CP 之间实现情感共鸣的逻辑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 因此,“嗑 CP”这一现象和过程产生了一个以情感参与为重要媒介、以情感互动及共振为主要特点的情感空间,这一空间也为独特的社会意义生产提供了新的、甚至不可预知的可能性。

22:26 二、CP 情感空间与亲密关系创造

(一)“嗑学”④:CP 同人文化概述

26:17 (二)故事线的创作与再创作

29:14 (三)“抠糖”:糖点的亲密意涵

这种对具体情境的日常解读是一种仪式化的创造性情景分析,只有当 CP 粉丝足够了解与 CP 相关的方方面面,甚至了解CP 之间特殊的经历或言外之意时,才能对 CP 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表现赋予明确的、强烈的情感价值。

34:27 (四)亲密情境的个体经验与圈层共振

CP 粉丝的个体经验与圈层互动对应了威廉·马扎里拉(William Mazzarella)对马苏米的情动理论的发展。 他认为马苏米的理论妥协于一种尚未理论化的“即时性的美梦” ( the dream of immediation)。他相信人们在感应某种符号刺激或进行日常表达时,不是孑然一身的孤立个体,而是与他人的互动过程。 所以个体始终在媒介的作用下受到他人情绪和意愿的影响。 田丰指出,社交媒体正在重塑着青年群体的社交模式。 虚拟空间中互动的强弱转换提醒我们,CP 圈不仅提供了一个集体塑造的情感空间,还提供了多元的、共享的情感感知和叙述模式及路径,它们嵌套在纷繁复杂的 CP 同人作品中。

39:03 圈外人眼里“疯狂的cp人”:某种意义上的“楚门的世界”。

44:07 三、情感的意义生成与亲密关系的探索

(一)羁绊———友情之上、恋爱未满

“羁绊”区别于爱情的独占性,是在没有血缘关系的非家人的 CP 关系之中寻找一种陪伴式的亲情联系。 这呼应了 CP 意义诠释的另一个核心诉求:对期盼的情感关系的探索。 如果说社会规范早已为每一种情感设定好了相对应的角色和情境,那么对 CP 的情感感知和关系判断则与CP 粉丝自身对某种情感关系的体验相联系。

52:10 我理解的“情动生成性”

53:02(二)情感满足与意义生成

CP 的诞生即是情动体验萌发的时刻,因为 CP 对于每一位 CP 粉丝而言都是特殊的。 CP这一概念意味着一对人物的亲密互动和情感表达与CP 粉丝自身的情感需求相互匹配。

58:31 (三)反思社会化:规范外的情感体验

作为连续体整体的情感被种种社会性规范切割归类到不同社会角色,并将社会角色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一并加注到情感之中,由此形成一种情感—角色—责任的三角结构。 而情感感知机制则是要将这个三角结构打破,将责任从结构中剔除出去。 从而将依附在社会角色和情感之上的道德秩序消解掉,以解放这种道德责任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的限制。

【下个音频见】

展开Show Notes
孢孖
孢孖
2023.10.15
咦,这不是最近腐女群最近广为流传的论文嘛?因为太长一直没空看,正好博主在读,省的我看了😂
花前倍觉无聊
:
哈哈哈哈哈哈你也看到了!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