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留学生活的归去来记——读《布鲁克林》有感成蹊工坊

05 留学生活的归去来记——读《布鲁克林》有感

36分钟 ·
播放数29
·
评论数0

内容简介

又是一年的申请季落幕,又有许多的年轻人去远方求学。独自在外打拼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丝迷茫,一方面是对外面世界的极度渴望与向往,另一方面是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助,越是想要融入,越是格格不入。这时候才真正发现对家乡的爱与思念,原来是那么强烈。人的一生就是从家里出发,然后在不断寻找回家的路。就像《布鲁克林》的女主角艾丽丝所说的一样:“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开始你会特别想家,除了忍耐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但你会做到的,这一切都不会击垮你,终有一天太阳会升起,你会在意一些与过去无关的人和事,在意一个只属于你的人,那时你就会明白,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本期节目中,嘉禾和赫曦跟随着艾丽丝的脚步回顾了他们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从起初的不适应,到被认可,再与当地产生联结。没有恒久的乡愁,只有身份的转变。归去来后,故土依旧,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期嘉宾

池嘉禾

成蹊工坊合伙人,塔夫茨大学毕业

Hexi(Simon)

成蹊工坊播客主持人,留美多年

本期时间轴

《布鲁克林》梗概 1:30

  • 与《布鲁克林》引起共鸣的场景
  • 故事梗概

留学前夕与初到国外的心绪 6:30

  • 对海外生活的不了解产生的忐忑与迷茫
  • 有一些逃避的心态,不愿做精准的打算
  • 到国外的第一天有太多信息无法消化、无法串联

第一次被认可的时候 12:50

  • 身处异国他乡,自身的能力被认可后的嚎啕大哭
  • 感受到自己属于那里的瞬间
  • 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并证明了自己

第一次感受到和当地的联结 19:40

  •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无数次想念家乡的食物
  • 和当地同学一起过感恩节
  • 国外的同学也会面临生活的琐碎

第一次意识到家乡不再是印象中的家乡 26:50

  • 国外工作学习的自己和在家的自己有种分裂的感觉
  • 不知道如何和国内的朋友分享在国外的事情
  • 回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环境

家乡和自我实现的选择 31:30

  • 与家乡产生一种疏离和茫然的感觉
  • 怀念在国外不断成长的感觉
  • 无法对亲人的温暖关怀说不

本期涉及的名词

《布鲁克林》

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爱尔兰女孩艾丽丝在保守的故乡小镇和多元的布鲁克林之间的归去来。在家乡难以立足的艾丽丝,离开故乡前往美国追梦,一年里,她在痛哭中克服了思乡之情,努力学习、适应,事业上不断进步的同时还遇到了爱情。

而姐姐的意外逝世,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她不得不与爱人、工作暂时告别。重返故乡的她心境早已不同,成为了大家眼中争相追捧的对象,也有稳定体面的工作找来,她的心也一点一滴地偏移。

最后,爱丽丝最终决定回到布鲁克林,她爱那个城市熙熙攘攘的人潮,在那里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在那里生活总是充满未知和希望。

科尔姆·托宾

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布鲁克林》、《大师》、《黑水灯塔船》等。托宾的作品主要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与坚持等。他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张岱

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早年间生活环境优越,养成了恣意洒脱、放纵自由的性子,淋漓尽致的享受生活。但命运的悲剧很快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国破家亡、钱财散尽、孤苦漂泊。晚年的张岱经历了明朝的灭亡,但他始终保持着民族意识和文人气节。

张岱的文字恰似国画里的白描,寥寥数笔就把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融入了读者的眼帘。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墨线勾描人物和景象,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渲染;后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借用,意指用简练的文字不露斧凿之痕地描绘形象,以形象本身的特征和内在素质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出自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王禹偁的《村行》。该诗描述了在被贬谪期间,只能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来抚慰心灵的诗人,在看到眼前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好似故乡的场景。那种思乡的情绪在一瞬间回转过来,这里并非是他的故乡。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庐山烟雨浙江潮》。该诗写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