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or匿名:媒体采访应该如何选择|新闻实验室40新闻实验室

实名or匿名:媒体采访应该如何选择|新闻实验室40

115分钟 ·
播放数9238
·
评论数210

最近,关于新闻报道当中的受访者应该实名还是匿名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出现了业界和公众之间的巨大撕裂。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邀请了两位媒体人熊阿姨来福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希望,媒体和公众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36 本次讨论的缘起和原则
04:08 为什么“实名是惯例,匿名是例外”?
21:18 什么时候会选择匿名?
44:29 记者应该主动明确告知匿名的选项吗?
1:01:07 时代的变化,使得实名/匿名操作有何变化?
1:12:35 受访者可以反悔吗?
1:16:07 长期匿名对记者的伤害是什么?
1:19:56 为受访者多想一步
1:22:57 从实名到匿名的妥协
1:26:31 记者是傲慢还是缺乏价值感?
1:31:48 呼唤更多的互相理解和体谅
1:41:37 新闻圈外人,如何面对记者的采访?

🔗 相关链接

💌  新闻实验室Newsletter(含免费版和会员计划)

订阅链接:newsletter.newslab.info

🤳 在其他地方找到新闻实验室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
Threads:www.threads.net

🤗 赞赏

新闻实验室播客在小宇宙已经开通赞赏功能,谢谢大家打赏鼓励~

展开Show Notes
777阿
777阿
2023.12.22
哎熊阿姨每次提出观点前都会说自己会被骂…感到好悲伤,肯定是经历了太多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话语了。里面提到对记者动机的质疑这套话术感觉在互联网每个圈层都会在道德审判人时用上……
Gracel7v:对一个陌生人的动机进行质疑难道不是合理的吗,天然就要信任一个陌生人吗,因为是记者身份,就不需要提供充分信息获取信任了吗
熊阿姨:您这条评论正是对“经历太多”和“道德审判”的完美解释。谢谢你。
很感谢讨论,并且充分认识了实名对新闻的重要性,但我仍然有些疑问:1. 大家讨论的一般是认为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记者才会主动提出化名,那么如果受访者有记者或编辑部不可预见的、隐藏的、或者只有受访者自己清楚的因为实名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那还是要默认实名吗?我就遇到过处理一篇受访者为正面形象的普通故事稿件,受访者会提到如果化名不彻底加上地理位置等信息很容易被熟人认出,就会影响家人关系并且丢失工作(这个是编辑部不大能预见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对待由稿件带来的非实质性的伤害,比如创伤性报道实名制会给受访者带来(二次)精神创伤的情形,比如身边的人的问询等等?这个“会造成创伤“是由记者/编辑判断为准,还是受访者认为的为准?诸如此类,还有许多非常复杂的不可预见的情形,比如现在的很多文章会被备份在外网、媒体流量的不可控性、人肉搜索等功能的出现,还是仍然默认实名吗?2. 看到很多记者都在提出,作为记者要以专业性为先,遵循专业化的流程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包括默认实名其实也是早有的规则,那么我们需要去完全地遵循吗?就像第一点提出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复杂性一般,这些专业和经验主义是不是大于一切?我私以为连法律都是可以被挑战的,父权制也是可以被挑战的,那为什么这些基本“新闻伦理”不行?所以看到“实名是惯例,化名是例外”之类的专业主义的话的时候会非常恼火,在以前,“男主外、女主内”是惯例、是常识,不也是因为反复被挑战才被打破的吗?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讨论的是更适合当下的做法?而不是反复教导不实名就会怎样,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会对此有争议,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能保护自己。
井鹅:更适合当下的做法是法律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救济援助,比如如果受访者遭遇报复,那这个是法律的问题,不应该转嫁给媒体,让媒体记者承担所有。如果受访者因为报道内容引发不好的回忆,这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帮助。我不是记者,身边很多朋友是,只是觉得记者并不是万能的也并不是服务业,ta们不需要解决善后报道后的一切问题,这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环境的漏洞,制度的不到位,最后压力全让受访者和记者承担了。
方可成
:
谢谢你的留言!正如我在一开头的原则里面说的,伦理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也不应该是教条,应该在不断的讨论当中尽量形成共识。你提到的新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其实也是后半部分我们讨论到的话题。我完全支持“专业主义可以被挑战”这种观点,学界业界也有不少对客观性、平衡报道等专业主义原则的反思和批判。不过我想,有很多搬出“实名是惯例”这种话语的业内人士,其实也并不是想教人做人,而是想要捍卫实名背后的新闻真实问题;正如一些说“人血馒头”的圈外人,可能也并不是想让媒体都倒台,而是想捍卫受访者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个原则。很多时候如果双方能多一点理解,可能会发现分歧没有那么大。
13条回复
方可成
方可成
2023.12.22
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和公众息息相关的问题,每个人的感受和意见都很重要。所以,请大家多多分享自己的看法呀~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并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出于善意去理解和表达~
朱谷粒吖
朱谷粒吖
2023.12.23
听说过一句话:记者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陌生人的善意。当这个社会人人自危,对事不关己的事情避之不及,那披马甲也就是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怕是无关痛痒的选题。仿佛只要化名就可以杜绝一切后患。
喵喵吉
喵喵吉
2023.12.22
让大家知道原来媒体的原则是要实名也挺好,至少让不愿意暴露自己隐私的人在刚开始就对接受采访要承担什么责任、面临哪些风险有更全面的认知,这样他们做出的接受采访的决定才是更公平的。
舅妈
舅妈
2023.12.24
1:29:08 来福一直讲“安全”“安全”“安全”,可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不安全,所有的安全问题,会因为匿名由“不安全”变成“安全”吗,还是说迎合安全规则之后,安全空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于是我们从“匿名”一步步滑坡到“匿年龄”“匿职业”“匿性别”,直至匿无可匿,匿名成了不安全的部分帮凶。如果无限制的保守下去,只能说我们值得这一切啊,这盛世如我们所愿。
Gracel7v:这盛世当然不如你所愿了,所以你在这里讽刺普通受访者哦,安全不是你的安全你当然不在乎了,说的好像这盛世就是要别人付出代价如你所愿
舅妈:这里存在一个应然和实然的问题。观念上认为不该匿名,和实际上不得已而选择匿名,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种不得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为了求全不得已而为之的匿名本身成了观念,那这种匿名也就加速了安全空间的窄化。我本人也确实在自己的实践中挑战着相关的不得已和不安全,也在经验着媒体环境的一步步皱缩下去。如果我的话是对嘉宾本人的冒犯,我非常抱歉。但是对于求全的观念的冒犯,确实是在冒犯。
EMMA_MA
EMMA_MA
2023.12.22
听的非常感动。
谢谢你们还在这里。
哪怕是曾经存在过。
谢谢你们三位
方可成
:
❤️
Jeezy-iOS版
Jeezy-iOS版
2023.12.22
一方面我会觉得这种讨论很宝贵,毕竟现在的环境如此。另一方面,我又会觉得这种问题还需要讨论,真的挺悲哀的。
看到我的艾迪记得开心哟:和上次人物杂志报道东航失事采访家属一样……明明追责是最重要的,结果都变成了指责媒体,这次也一样,明明应该重点在亲密关系里的迫害,结果又变成了对作者的控诉……公民新闻素养都好差呀……
HD71089w:国外讨论得也很激烈呀,纽约时报也出现越来越多匿名或化名信源了呀。新闻业不该墨守陈规。
6条回复
纳婆婆
纳婆婆
2023.12.23
06:48 被采访普通人不是新闻媒体人,不会天然知道“新闻伦理”是什么样,新闻伦理也不是什么天赋真理毫无过错,观点一被采访人得实名是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观点二不问被采访人是否能实名是担心被采访人拒绝采访 ,不觉得一二有矛盾吗,对方怎样在根本不知道是否实名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将被实名从而认真发言
虎虎
虎虎
2023.12.23
但是这期节目受访的两个嘉宾都没有实名
Tata_踏踏:是否支持新闻实名,和在各大网络平台乃至社交媒体平台是否实名,是两件不同性质的事情
DX_mhWq:并不是,熊阿姨是网络实名的,真名刘敏搜索引擎直接就可以搜到。只是熊阿姨在媒体圈比较广为人知,而她支持实名。另外的来福应该没有实名,所以他更偏向匿名。
6条回复
阿啊阿远
阿啊阿远
2023.12.24
几个想法:1. 熊阿姨说不实名怎么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但其实实名也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2. 我听下来的感觉是,熊阿姨觉得新闻伦理应该排在受访者之前,但最后她对来福的话表示记者不应该是一个殉道者的角色,那大环境的风险难道就应该由受访者全部承担吗? 3. 听下来实名的必要性并不是一个新闻伦理的共识,或者我猜想,实名的伦理也是在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公民社会下成立的吗?如果大环境无法保障这点,那是不是还是应该把具体的人的利益放在前面? 4. 我是人类学的学生,我学到的人类学伦理,要实名是一定需要征得同意的。
熊阿姨:你把我的话全理解错了。
呵呵哒哒:不同学科的伦理不同,这个方可成有一些解释的
14条回复
且自潜心
且自潜心
2023.12.22
很同意实名的观点。

另外有个小建议,如果方老师的嘉宾同意的话,能否也在shownote或者开头的时候,更加详细的介绍嘉宾。
附上嘉宾的简介和主页等等。

也算作是播客界的是实名开端吧。
ballbal:这也不算是「播客界实名开端」吧,很多播客都有详细的嘉宾介绍的
记者和平台也需要分开看。平台的沟通也很不好,导致信任断裂,才导致从私下沟通应激转为朋友圈。正面给出的回应是用行业“常识”压制而非合理争取信任。
麻瓜书木
麻瓜书木
2023.12.24
1:49:36 听到这里觉得,来福其实是更悲观的,悲观在于接受现状而不是期望现状,因此也更接受曾经的默认操作改变。
Tata_踏踏
Tata_踏踏
2023.12.23
听完了!想到一个点,之所以一些人“匿名是原则”的朴素想法,和圈内人士的想法不同,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经过充分讨论,之前没有在公众面前大规模暴露和传播。并不是说圈外人士的朴素想法就是不对的,只是,不一定总是对的。历史上其他行业也有类似变迁(简单举例,对于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律师为其辩护会不会被认为是坏人等等,早前大家的朴素想法跟现在主流朴素想法,已经是不同的了)。

并不是说实名匿名问题目前一定谁对谁错,只是历史长河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够【仅】以当下不少圈外人的朴素想法来认定对错,不能够【仅】基于此而认为新闻从业者傲慢。
方可成
:
所以我们想要在公开范围内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Gracel7v:强迫别人也认同某种默认,而不是尊重讨论,不然就是指责公众缺乏新闻素养,又说自己是殉道者,这傲慢得很赤裸
蛋浆
蛋浆
2023.12.22
要是有一个支持匿名的嘉宾就好了,这样的讨论可能会更加深入
EMMA_MA:来福是啊
菜小圓:如果听完,你会听到支持匿名的观点
4条回复
纳婆婆
纳婆婆
2023.12.23
理解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日常新闻没有必要匿名,但不理解正面的做法,被采访者遭遇朋友出事应该有精神创伤问题预期
楼雷女士
楼雷女士
2023.12.23
记者多关怀受访者,社会多关怀记者。
另外仍然觉得其实和受访者沟通清楚是很重要的一步,比如发稿前说明实名对这篇稿件的真实性有很大诉求之类的,我相信Ta们大多数会理解的,不一定是替他们化名或者匿名,或者Ta们也会作出让步,受访者接受采访肯定也很希望稿件有力度呀。最后很希望平台或者编辑部可以给予作者和记者更多支持,即便有争议,也不希望Ta独自承受。
老月青山
老月青山
2023.12.25
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环境变了,互联网的传播和以前纸媒的传播不是一个量级的,一个实名很容易被有心人借此挖掘到更多的个人信息,因此在网上暴露就成了一件很有风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