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作失去了意义?工作为什么曾经能够给予人们满足感和责任感吗?这期播客谈论我的朋友杨医生三十年的基层从业经历,她抵抗过一波又一波流行病,上班如上战场,杨医生对于职业责任感朴素的理解。播客还介绍了杨医生这份对于工作的理解,黑格尔在《法哲学》认为这是文明社会的公民超越个体性、接触永恒自由的唯一途径;马克思对于资本社会最核心的批评之一就是,资本社会让工作失去了意义,人们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有什么价值,也就失去了这个实现自我人性的渠道。

51-为什么工作不再给予我们责任感和满足感?
35分钟 ·
24794·
224
梨树狸花_FhAZ
2024.5.05
97
杨医生的反思的结论就像被pua习惯了完全驯化的大牛马,很难理解新来的小牛马为什么不像自己一样逆来顺受
mengbai:你的评论真是生动体现了现在是怎么压迫拥有职业上的责任感满足感的人的空间的
阿朱_OGBI:杨医生并不认为自己是牛马,我觉得反抗不公是美德但是自杀就不算
共4条回复梁文道:Career和Job这两个英文词,大家都很熟悉。从词源追究,Career原来指一条平坦的道路,而Job则指一堆有待搬运的煤炭或者木材。
这个词源已经很有趣的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区别了:工作是一堆等待我们一捆一捆去搬运的任务,而Career是一条漫长的、理论上甚至是平坦的道路。
我们现在对于工作很大的错误理解,就是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而不是一条道路。
这个词源已经很有趣的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区别了:工作是一堆等待我们一捆一捆去搬运的任务,而Career是一条漫长的、理论上甚至是平坦的道路。
我们现在对于工作很大的错误理解,就是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而不是一条道路。
你说的是职业生涯和工作之间的区别吧?其实,大多数工作,都没啥职业生涯可言。没有职业生涯,就老老实实地完成一个任务直至退休。有职业生涯,那就完成一个个任务然后升职到升不动,直至退休。也没啥不好
可是我们有平坦的道路吗😂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是平坦的吧 人生就不可能是平坦的 所以梁文道的意思是想表达 世界上没有career吗😂共3条回复
忍着不适耐心听完全部内容,以为能有什么真知灼见,结果听了个寂寞。既然年轻人集体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讨论原因能真的完全抛开大环境么?讲了半天,还是想表达对杨医生的指责的认同呗。同为医生,我的真实感受是杨医生这样能担事儿的医生不仅不是少数,反而是我们的基本盘。不然你以为廉价高效的医疗服务怎么延续下来的? 动不动“落挑”的同事我几乎没见过。规培生不是准医生,培训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结果就是所谓“脆弱”的“选手”被这个体系淘汰和筛选掉,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能扛事服从大局的杨医生们。看一下到底谁是弱势群体吧,替他们说话的主流媒体几乎没有。能讨论外部环境问题和系统问题的媒体也几乎绝迹,而并不是你所说的已经充分讨论过了。
我觉得是po主本身的职业(学术型教师)和领域(教育&社会学&文学)让她只能关注一些更加学术,更加“阳春白雪”的问题。我也觉得这期博客不够严谨,采取的样本太少了,只有身边的杨医生和杨医生口中所说的别的医生,还有网上看到的一些言论。还有po主本身对于医疗系统内部组织的认知缺乏,所以导致的出来的结论也过于粗暴。
那些“出问题”的学生,哪怕在我们内部,有一定年资的同行也是普遍在诟病他们“娇气”,希望你知道,他们得到的共情同情在此地绝对是稀缺的。远远没有到对外部环境的压迫讨论充分的地步,讨论人和群体内在原因当然可以,但听完发现你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来,我只能怀疑你只是想表达指责。共9条回复
黑格尔所说的可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工作或许真的存在,但它至少不存在于今天的世界。而现在有些人把一份已经被体制异化的工作吹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压榨员工的目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超出常人工作水平的“尽天职”本身就是在给上层传递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误认为人力资源是足够的,充足的,从而继续错误的决策。导师所期待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也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2020年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自愿而不是被胁迫着去无条件付出呢?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对于规培生的遭遇只有同情和理解,而不是哀叹为什么他们没有职业精神。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对于规培生的遭遇只有同情和理解,而不是哀叹为什么他们没有职业精神。
我觉得工作的价值感和责任感很大程度来自不可替代性,小镇面包店有价值是因为不可替代,关门了就没地方买了,医生在疫情期间也是因为不可替代,“没有我就没人干了,所以这是我的责任”,但现在绝大多数工作都可以被替代,也就没了价值感和责任感
因为人太着急了。着急着看到每一个行动的结果。如果没有结果,他就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没有他认为的结果,他也认为是没有意义。人的头脑生活在战争里,身体却生活在和平年代。多巴胺千帆已过。身体却一动不动。于是便有了不满足感。人的最可悲之处在于,永远生活在别处。。。。
或许那种对战争年代的印记已经刻在骨子里,那就意味着这是错的吗?只是真实存在而已。既然战争消失,是否有对应的社会价值体系可以让人能松一口气?这几十年发展太快,父母一代和年轻人观念差距太大了,还总想教育我们……这种接受的基础教育和现实的不同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理和精神撕裂的原因
如果向外归因,能有助于个体解释自身的心理现象,那必须尊重不同视角和意见。但谁痛苦谁调整,恐怕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吧!共4条回复
还有就是当下社会分工太细,导致很多工作只是链条一环,无法直接触及被影响的终端,感受不到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实质影响,就好像生产医疗设备的人和使用设备救人的人相比,前者不会觉得自己工作更有价值感
偏个题,听完想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对摄影有很强的兴趣,在大学我加入了校d委宣传部工作室,我经常要出任务 给学校拍宣传片、给老师拍纪录片、给大型活动做记录、给央媒提供素材……这是一份非常苦又竞争很大的学生工作,我大一的时候非常骄傲我在做它,对出任务很积极、把会议 水课都推掉去拍摄。在这个集体我收获了学长的教导和关怀,还有工作本身的成就感。但转折发生在大二,随着我逐渐认识深入,我意识到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剥削,比如一次任务学校会拨几千给老师,但分到我们的只有一天15餐补,全凭爱发电,老师还会用我们出去接私活。老师还经常会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进行人身攻击和羞辱。而且我们没有自由可言,我没有课的时间都不敢安排其他事情,因为会在临一天突然通知你去拍摄,我们是随时待命的状态,并且经常会后期出现剪辑问题,老师不满意一个电话不管你在做什么都把你喊过来。最重要的是,我对我的工作失望,拍摄变成了机械的套路,各个景别换一遍,学校就那么大,拍摄场地极其有限,拍摄内容不是教育就是党政,我们拍出来的东西起到的更多是政治作用而不是宣传作用。我深深的疲惫和失望,这种情绪不仅是我,蔓延在我的同事们,我不知道除了退出如何改变。我觉得我从一个摄影爱好者异化成为了一个被剥削的廉价劳动力
是的,播主和杨医生聊的全是杨医生已经成为专业医生之后对于自己职业的责任感,可是用来对比的竟然是一个规培生,这太有失公平了。
规培生的学生身份就是天然的弱势,谈不上职业保障。不仅是工作量太大的问题了,更是地位卑微与自我价值感缺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榨和付出更是精神上的匮乏与无力。规培生承担大量工作却得不到相关的待遇,看不到未来摆脱的希望。我很赞同播主后面的阐述,劳动被异化了,规培生只能看到我在不停的被学校 医院压榨,而且晋升机会渺茫,而不是我作为一位能者在救死扶伤。还没生出多少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被压榨太狠,热情被磨没了
工作对我来说就类似搜刮民脂民膏来提升gdp但却没有提升幸福感的这种手段。我对工作无意义的怨气在于,它真的效率太低了,我每天要做好多无意义的工作资料和形式主义任务,实际上真的落地的部分可能就是五分之一?占我工作时间绝大部分的就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仅仅为了让层层领导满意。或者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完成一样作业,就是绞尽脑汁如何让老师满意(不让他满意也行,只是接着就会被课程成绩80了)。😐贩夫走卒至少也是为了自己工作的,我感觉我工作不是为了我的对象,就是为了做面子的那种,为了这个巨大社会机器能保持着“持续运转”的“实则空转”。但是一份dirtywork的工作也比和某些人打交道好,我至今还没有学会放平心态面对工作中某些人的不公😥
这个世界是一场巨大的xx(白干,缝纫机,规培,销售...)🐒
是的,我也觉得。为什么现在社会这么卷,大多数人都在挤破头进入一个不值得这个努力程度的的岗位,大多数人都在加班加点,但是整个社会却没有看到什么前进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