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TSVC举办了《硅谷华彩》系列第二集。在科技界,有一家由华人创业者吴雷(LarryWu)创立的公司,它低调而务实,不为太多人所知悉。然而,在2022年,大健云仓(GigaCloud)带着持续高增长和亮眼财报,低调地敲响了纳斯达克的钟声,宣告了这个沉寂已久的科技独角兽的崛起。大健云仓的低调源自吴雷"慢就是快"的经营理念。在瞬息万变的科技行业,唯有脚踏实地、深耕细作,才能建立起长久而稳固的根基。正是凭借这种属于华人创业者特有的韧性和专注,大健云仓得以在B2B仓储物流领域突破重围。吴雷作为公司的掌舵者,从新东方教育在线的首任CEO,到东方标准人力资源公司的创办人,再到大健云仓的掌舵者,多次经历了创业转型,也经历了不同行业的时代变迁。
嘉宾:吴雷 Larry,大健云仓(GigaCloud) 创始人、董事长
吴雷现任大健云仓创始人、董事长。曾为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Larry曾担任新东方教育在线首任CEO,及职业教育公司总经理。2006年,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创办了东方标准人力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从职业教育切入人力资源市场。同年,接受DCM的投资。将公司从人力资源公司转型,并在日本开展电商业务。通过并购,将业务发展到英国市场。收购面向美国的B2C电商平台康普集团(Comptree International Limited),进一步将业务扩大到美国市场,由此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向海外拓展的过程中,逐渐将主营业务由人力资源服务转向大件商品的跨境B2B交易服务。
2021年2月,Larry将控股公司从东方标准更名为GigaCloud Technology Inc(大健云仓)。2022年8月带领大健云仓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GCT。Larry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MBA。
采访:张于庆 Eugene Zhang,TSVC联合创始人
张于庆先生是TSVC联合创始人,硅谷成功创业家。曾创建芯片设计工具公司Jeda,以及硅谷第一家华人创业孵化器Innospring。他是芯片设计主流验证语言Vera 的发明者,也是最早进入Fintech 和Crypto领域的资深投资人之一。作为TSVC的掌门人,他主导了多个TSVC的独角兽投资,包括Zoom, Ginkgo Bioworks, Carta 等, 是ZOOM获得的第一家机构投资者支票的签署人。张于庆先生积极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及创业创新者的各种组织,是清华思源计划导师、清华苏世民学院导师、硅谷领航计划导师,曾任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的理事会成员,TEEC北美分会主席。他还是硅谷公益基金TSVC Giving Fund的创始人。
张于庆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在Syracuse University获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讲座目录:
01 活动概要,举办系列活动的初心
02 创办“硅谷华彩”系列节目的初衷
03 认为自己是不是天生的创业者?
04 创业的起点是2006年,但是很快转账日本,当时你感觉这是什么生意?
05 刚开始挺赚钱的,后面怎么发生了变化?
06 两个关键词是“大件”和“非标”,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往下走,后面是如何发展的?
07 新的模式的净利润是否要比原来旧的净利润要高?
以下为正文:
05:55 张于庆先生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创办“硅谷华彩”系列节目的初衷:
前者的“硅谷”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泛指北美;第二代表科技;第三代表创业。
后者的“华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代表如同音乐里华丽的片段,闪亮发光的故事;另一层代表华人创业者的风采,针对华人的新移民。
做系列节目的初衷,是因为Eugene来湾区已经有30多年,代表最早的新移民。Eugene深有感触,觉得后面这十年可能是华人在美国和北美这块土地上创业的黄金期。在这样的愿景之下,来做这个系列节目。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十年,记载之后十年的历史。当然也更希望,在我们的听众里有年轻人,几年之后能够重新返回这个节目,有幸被我们采访。这是Eugene的愿望。
下面Eugene介绍一下Larry。
之前主持人Allen已经介绍了Larry的背景,大健云仓(GigaCloud)的创始人,他获得联大的学位,在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获得MBA,2006年成立了这家公司。起初Eugene只是表面上了解到这家公司,觉得这是一家15年磨一剑的公司,后来慢慢才知道这其中有很多曲折的故事。
2022年大建云仓(GigaCloud)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因为Larry的公司不在硅谷,所以几乎没有太多人知道,包括Eugene在内。他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把创业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硅谷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Larry属于另外一类,非典型的创业者。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TSVC投资一家做机器人的公司,机器人是为了做精准制造的,创业者的技术能力很强,选定树立方向以后,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直至出成果。如果客户要求机器人的指标提高,创业者的目标也会提高,方向非常明确。另外刚才Ellen提到的,现在家喻户晓的Zoom创始人Eric Yuan,他做Zoom也是属于这一类,很难想象当时2011年Zoom成立之初,做视频会议再转做其他的产品。
而Larry这一类,我觉得有点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意思是说:虽然在上市之前有16年的历史,但是在这过程中也摸了好几块石头,越摸越大,到最后摸的是金子。但是不摸第一块石头,就摸不到第二块,更摸不到后面的金子。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Eugene跟Larry的渊源,以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给大家做个介绍。
Eugene认识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曾经在大厂管理资产超过十亿,他是数据科学家,也做了很长时间的投资。在2021年,他跟我讲,他把Warren Buffett的书全部读完了,觉得很有心得,认为自己对价值投资已经很有把握了。我说既然这样,那我就放点钱给你来管。当时显然运气是不好的,2021年的下半年是最差的排名。其实大家知道在投资的过程中亏损50%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在不久之前,突然发现回报很好,得到意料之外的惊喜。有一个叫GigaCloud还是做贸易的公司,大件商品的跨境B2B交易服务。2022至2023年有50%的成长,每个季度的净利增长达到40%,净利润有14%,Eugene感到非常惊喜。一家贸易公司能够做到如此程度是非常少见的,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结识了Larry。现在这位年轻人,他对大健云仓的股票GCT了如指掌,全美国比他更了解这家公司的人不超过三个。
现在我们进入主题,相信今天GigaCloud的历程,有一天一定会有人写进MBA的案例里。所以今天主要不讲关于MBA,会涉及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我们围绕从2006年摸第一块石头来讲起。
13:35 在2006启动公司之前是新东方在线的CEO,从0到1,以当时的背景,认为自己是不是天生的创业者?跟大家分享一下。
Larry有幸能有机会跟美国的华人创业者交流,那么直截了当回答这个问题答案的话,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关于创业者除了斯坦福之外,好像没有一个商学院是专门培养创业者的。尤其在这个领域没有几个人创业的,但是有做投资的,真正去做企业的其实非常少。所以在真正创业之前,他都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创业者。因为机缘巧合,一是当时他加入新东方之后管理过两个板块:一个是新东方在线,一个是新东方执教。
一部分原因是当时新东方上市的前后,同时新东方准备做战略的聚焦在语言培训上,业务进行精简,其实跟今天的新东方的业务丰富度不太一样。另一部分原因,参与了新东方整个的上市过程。当时也是大家正当年,有工作的热情时候,说下一站做一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那是不是自己也来试一试。
所以在这两个背景之下,特别偶然的走上了这条道路。当然新东方陆续有一些人出来是做教育行业为主的,前后在美国上市的应该有四五家公司,都是新东方那一波的管理人员。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觉得不是特别偶然的走上了这条路的。
16:12 创业起点是2006年,但是很快转换战场在日本,当时你感觉这是什么生意?
Larry表示,在2006年,软件外包在中国是个很大的生意,全行业都在向印度学习。认为中国的IT业在未来当中,软件外包一定是重要的板块。而且也连续出现了几家软件外包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以美国市场为重点。因为他在新东方管过职业教育,而当时职业教育的重点又是做IT相关的技术培训,所以在有创业机会的时候,思考什么是他们可以利用的独特的资源。
对他来说,在新东方内部,语言培训是他们的看家业务,外贸市场除了印度之外,还有很多国家都要想做。而且美国以外的很多国家都讲英文,但日本的国家以外没人讲日语,所以如果要做日本的外包,语言的技能是需要补充的模块。
当时既然有资源培训语言,也有资源培训技术。讲的更细节一些,日本的IT产业发展的比较早,所以很多技术,反倒相比较中国应用的主流技术有点陈旧,所以在技术上是有差异的。怎么有针对性的在语言和技术上做技能的准备,去开展外包业务,这是一个独特的切入思路。其实是从资源和市场为起点,构建了前端包含技能培训,在技能培训之后去做日本市场外包的模型。同时在筹备阶段就开始接触一些投资人。正好我们的投资人DCM也成功投资了另外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刚刚在美国上市,他们对于这方面比较有感觉。这家外包公司针对的是美国市场,我就提出一个新的市场,而且是一个新的切入方式,更容易有共鸣。
跟刚才问题相关的,他并不觉得自己有能够承担风险的个性。而是设计好商业模式,拿到投资,才从新东方出来的。那个时候认为全副武装都到牙齿了,在有市场,有资金的情况下,才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创业者。
Eugene说,这还真是大实话,之前这点小细节我还不知道,当时DCM投的是外包的。
20:37 这是开始摸的第一块石头。我想在这之后经过了很多变化,才变成今天的B2B的大件生意,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刚开始挺赚钱的,后面是怎么发生了变化?
Larry表示,公司从开始创业到后面应该是经历过两次巨大的变化。一次是从外包转做电商。另一次,是从电商更具体到B2B的电商。
第一次变化的背景其实很简单,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我们的市场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日本的外包业务一落千丈,又拿了投资人的钱,所以寻找跟我们IT过往经历相关的业务方向,看到美国正好有电商外包的模型,逐渐注意到的电商。当时有一家电商外包公司上市,现在应该已经退市了。可以想象成是Shopify的服务模式,因为Shopify其实做的是产品模式,通过建站、运营,只是还没有升级到产品阶段。
当时注意到这家公司,认为跟我们的业务接近,才准备走这条路。但是发现电商外包的市场在日本太小了。通过我们学习的过程,了解到在中国有一点供应链上的优势,于是走上电商这条路的。给后来的业务转型,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Larry强调,从2011年开始,正式走上电商这条路,彻底退出软件人才的培训和外包业务,把原来的资产做处置。2011至2013年之间,售卖过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们卖过衣服,卖过墨盒,卖过SD卡等等。直到2013年上半年,突然发现一个品类做到了之前都不曾想到的水平,完全没有任何预期,无意中成为了日本线上旅行箱的最大卖家,当时我们都非常惊讶。
我们团队所有人没有任何旅行箱的经验,甚至我们自己从个人情感或者是生活经历上,可能跟卖的IT相关的周边产品,心理上还能更接近一些。这个旅行箱到底是从何而来?当时决定做一个总结。这个决定,奠定了公司未来直至现在整体业务的切入点。一方面,我们为什么能成为日本线上旅行箱最大的卖家呢?其实是卖的旅行箱比其它东西都“大”很多。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右下角,添加TSVC小助手,获取更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