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第28讲。当全球化由于地缘政治因素逐渐步入半球化,美国的制造业本土化,而大洋彼岸的中国企业在纷纷出海寻求更大的全球性市场。美国制造成为了当前美国国策,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但如何在美国onshore的大潮中进行实操,落实到如何在美国建厂并有效地进行生产?在本期讲座中TSVC请来了两位拥有30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兵来手把手教你如何在美国建厂:选址,建厂,仓储运输,环评,招聘,培训,管理和运营,供应链,资金及资本运作,市场和渠道,关税,政策限制等等。
嘉宾:
潘诚,Automat CEO
潘诚拥有超过三十年在美国与亚洲两地创立公司及建立完善运营体系的完整历练,其中包括:建立生产基地,国际物流与清关体系,产品库存管理及维修保用体系,市场销售及代理商体系,申办政府部门各种许可证并对标合规)各种检查,建立作业标准及员工安全培训制度。曾创办广州思特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渤海联合动力有限公司,STB Group(加州),SDT Distribution(德州),并成为卡特,康明斯,奔驰等著名公司供应商。2022年加入Automat,现任CEO至今。三十年来潘先生不断带领公司扩大与提升亚洲与美国生产供应能力,成为北美最大工业电池进口商与贴牌商,拥有加州及德州两个生产,库存与维修服务基地,客户涵盖许多世界著名品牌。
傅建明博士,Suntint及Silevo 联合创始人,美国能源部评审委员会成员
傅建明博士是半导体和可再生能源的成功企业家和创新者。傅博士是Suntin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顾问,专注于智能窗户技术。他曾是Silevo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该公司生产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于2014年被特斯拉旗下的SolarCity公司收购。此外,傅博士还是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专家,曾在Applied Materials公司服务13年,拥有众多专利和发明(担任物理气相沉积事业部总经理)。他还曾担任多家OLED、电子设备和设备制造公司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他帮助Atlantic Bridge Venture公司投资了多家半导体公司,如奥地利的Semsysco设备制造公司(后被Lam Research公司收购)和瑞典的GaN公司SweGaN。傅博士继续通过担任美国能源部Solar Energy Technology Office(SETO)评审专家来支持可再生能源行业。傅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是90多项美国专利的发明者。

讲座目录:
01 活动概要
02 建厂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03 中美建厂主要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在美国建厂?
04 之前总结的方法论是不是可以套用到现在?原来的经验和现在地缘政治下的建厂是否有关系?
05 相对成本是什么?
06 请问Automat它是做什么的?
以下为正文:
03:56 潘老师在中美两地都有创办工厂,并且有运营工厂的相关经验,首先请潘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在美国第一次建厂的经历,现在回过头来看,遇到了哪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潘老师指出,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刻,他是1985年来美国的将近40年了。当时在美国市场投资,跟现在的时空环境完全不一样,那个年代国内还很穷很落后,不可比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是回到30多年前起步的话,跟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还是多分享现在,不要忆苦思甜。如果今天国内的企业家要走出来,机会和条件跟过去不能比较。我个人是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大家勇敢地走出来。
如果是中国人在美国这边创办工厂,遇到最主要的是法律问题,以及社会的认知度,跟我们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还有社会制度的区别,我们的行事风格跟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首先需要自我调整,我们不能改变美国,只能改变自己。把我们自己的心态也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跟做事情的方式做一些改变。其实并不难,这样能够更容易适应美国这个社会。
07:02 傅老师在美国创建和运营过制造业相关的公司,也是多家电子设备与设备制造公司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请傅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您的经历。中美建厂主要的差别在哪里?如果不存在地缘政治,是否就不应该在美国建厂?为什么在美国建厂?
傅老师表示,我跟潘老师一样,也是30多年前来的美国。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在半导体设备大厂工作,现在Applied Materials的应用材料在全世界还是排名第一第二的设备公司。
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3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美国现有的法律和人员的管理有一些了解。以及我跟我的合伙人都是高级管理人员,在人事管理各个方面的经验就会多一些。当时从Applied Materials出来以后,到了光伏公司先做一些研发的工作,第一次设为量产,再到国内的杭州萧山建立第一个小批量的量产线,后来到美国加州和纽约州进一步扩展,建立规模稍大一些的厂。
从以往的经历来看中美建厂的区别,在美国的建设费用比较高,周期长。在中国建厂,虽然前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但是建立起来的过程非常快。我们是建立类似于泛半导体的工厂,会牵涉到一些有害气体,有毒气体等的处理和排放。这点在中美两国对于环境的保护都是非常重视的。而且在美国,从设计到工程建设以及环保方面,建立起来的费用要更高一些。
如果没有地缘政治的考量,是否有必要到美国来建厂?这个问题大致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也会有一些问题。例如福耀玻璃也在美国建立工厂,像玻璃这种行业运费需要花很多钱,它本身的价值没有那么高。有一些行业,其它费用高的时候,在美国建厂是有利的。总体来讲,整个供应链以及营运费用,还有劳务成本的差异,如果没有政策为基础,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11:31 潘老师现在创建和运营工厂,以现在Automat公司为例子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在建厂中遇到的困难,之前总结的方法论是不是可以套用到现在?原来的经验和现在地缘政治下的建厂是否有关系?
潘老师指出,有原来的经验当然对现在非常有帮助,但是世界一直在变化,政治环境也都在变化。像现在Automat正在加州建立一个中试线的工厂,马上在德州建立一个万吨的厂。其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的签证,原定的计划跟合约是设备的安装调试由国内的生产厂负责。但是签证拿不到,而且签证预约的时间非常长,作为一项投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够投资以后,为了等签证把项目空等几个月甚至是一年。
之前我们有一个同行,曾经创造过记录,租用了全世界最大的乌克兰的大型运输机,把整套锂电池的生产设备空运来美国。当时轰动一时,但最后的结局非常的痛苦。当然是因为新冠还有签证的问题,国内的团队一直出不来,花了很大的价钱把设备运过来,硬生生的空摆了四年,损失非常大。
在美国的这些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各方面有很好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中国人说关系,美国也有关系,国会议员都在帮我们,希望我们的签证能够尽快办下来。如果国内的朋友计划未来要出海,我是鼓励先把签证的问题解决好,甚至是把绿卡解决了,这样会好办很多。
地缘政治要不要再来美国投资?我个人的观点,即使中美关系不如像过去一样那么好,依然有一些行业是值得出来投资的。最重要的是考虑成本的问题,是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相对成本可能在美国更有优势。
15:19 请问潘老师指的相对成本是什么?
潘老师表示,如果直接比对建立一个厂房,每平方米或者每平方尺单位面积的造价,美国要多少,中国要多少,有些时候这些没有可比性。不过现在国内的土地也不便宜,我在国内也有好几家厂,也知道现在国内土建跟土地的费用已经不便宜了,有些地方甚至比美国还要贵很多。像Automat现在的选址就选在了德州,那里的地皮价格比美国加州,或者比国内三线的地区还要便宜,所以这点需要做一个综合的考量。
一般人可能没有深度的去做比较,美国的运费非常贵。假设生产一部电脑或者一台电视机,中国可能要花50块美金,在美国可能要花100块美金,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比较。实际上一个产品运到了美国之后,分布在商业渠道上产生的运输费用,还有客户服务维修保养的费用,就远远超出了一开始的预算。
也许很多人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也没有做过这个预算。像我在美国30多年,已经在两个地区建立了三条完全不同类型的产品线。潘老师深有体会,有很多东西表面上在美国建厂组装,可能成本比在国内高,但是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优势。
第一,有一些原材料像能源,美国比中国便宜,化工类的产品,美国基本上比中国便宜。这个化工是指化学的石化,相关的原材料比中国要便宜,这是优势。
第二,美国有很多保护主义,千万不要认为这里是自由贸易。其实美国有很多政府以及地方上的采购,都明确地要求是美国的产品,而且美国人的心目中也有一个心态,叫支持美国本土的产品。如果在美国落地,在美国当地的产品,销售会更好做,客户服务也会更好做。同时政治压力也小,政治压力即使没有中美贸易战,美国的国会也是一个无形的压力锅,给很多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是美国本土的,那就没有什么问题。
19:52 给听众一个背景知识。请问Automat它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像签证签不到都可以请到国会议员去帮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背景知识?
潘老师指出,Automat是一个高科技公司,美国要振兴制造业,这个时间点正好吻合了美国现在的市场需求,给各个新能源电池做配方,这个产品在过去美国是没有的。Automat的背景是有两位创始人,一位是用AI人工智能生成配方,另一位是用高通量机器人验证配方,两位创始人结合在一起能够用最快的速度研发新配方,满足客户特殊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电池不仅仅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是有各种各样特殊的电池。举个例子,比如航空的电池,航空电池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无人飞机,未来商用飞机也有可能用电池来驱动,而不用发动机了。这些每一个不同的背景,对产品都有特殊的要求,我们正在做配方。公司诞生的背景是因为有需求,特别是美国没有电池的供应链。大家都知道乌克兰战争以后非常的震撼,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池消耗国,但是没有自己的供应链,所以美国政府花费很大的资金来支持新能源行业。我们也算是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机。
另外,国会议员是我们在美国这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人脉,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能够跟他们直接对上话,彼此也有信任度,也知道我们在做的事情对社会非常重要。这点是他们一直在背后支持我们,帮助我们的缘由。
还有一点,现在表面上是中美脱钩,中美的关系紧张,但是美国政府非常的清醒,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中国的设备装备的制造业,它的技术和成熟度,以及加工的速度和成本,目前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替代中国。举个例子,新能源做锂电池专用的设备,专用的工艺装备,中国做得又快又便宜又好,而且非常的成熟。中国的市场一直都在使用,而且不断地在改进。这在美国是不限制的,而且是欢迎设备进来,把母鸡搬过来在美国这边生蛋。
24:20 主持人Charlene插播一个背景知识,有听众会产生疑问,TSVC是种子轮基金,为什么会关心制造业和在美国建厂的问题?
稍微解释一下,我们TSVC作为种子轮投资的基金,总是要在新赛道形成之前洞见新的商机。如果赛道已经形成,对我们来说下手就已经太晚了。所以TSVC从前两年就相信Onshore美国制造是未来的新赛道。与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美国从高科技出发,当技术需要产能的支撑来变现的时候,而又不能直接使用中国的产能,就要考虑在美国建厂。这也就是我们在投资时会评估产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刚才两位嘉宾讲解为什么有了产能才能让科技公司如虎添翼。Automat本身是一个科技公司,跟产能相结合,能给资本带来更大的回报。这会远远高于单纯一个实验室或者单纯一个工厂。这个投资逻辑在TSVC我们称之为顶天立地。听众中如果有人对在美国建厂,或者是制造业出海都可以联系我们TSVC,我们会非常愿意分享在这个赛道上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微信公众号观看视频,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右下角,添加TSVC小助手,获取更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