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邶风·击鼓》
- 作品别名:击鼓
- 作者:无名氏
- 创作年代:周代
- 作品出处:《诗经》
- 文学体裁:四言诗
二、内容概述
《邶风·击鼓》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通过描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诗中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情感深沉而复杂。
三、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复制代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四、创作背景
《邶风·击鼓》的创作背景与周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当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正是通过描写一位征夫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五、作品鉴赏
- 结构特点:全诗五章,每章四句,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三章主要描写征夫的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情感深沉;后两章则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情感真挚而动人。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比和抒情的手法,将征夫的怨怼、无奈、思念等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爱情誓言。
- 艺术特色: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在叙事中穿插抒情,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波澜起伏的效果。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比兴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六、后世影响
《邶风·击鼓》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句,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表达爱情誓言的经典语句。同时,这首诗也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