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红楼梦》品评片尾曲大赏
67分钟 ·
6370·
105

寒芽
2024.12.29
27
十分怀疑张老师只是表面借着做节目,背地里是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去强推【8090后100首金曲】之类的歌单…………
张志浩:哈哈哈哈哈被你发现,2023年的歌单才明显
你好宇萌:90年代的港台音乐制作实力太强了
共3条回复本来想在2024最后一天熬着等跨年的时候写完这个长评,结果汹涌人潮直接挤成动弹不得的完美沙丁鱼罐头,遂作罢。就此变成2025的第一篇文字。
已记不清是在何年何月,又是因何故偶然听到了张老师的播客。那时《历史剥壳》还没有更名,作为一个略有兴趣却基础薄弱的历史小白,一下子就被张老师分析问题的角度所吸引,收获了许许多多从硬知识到新视角的智性快乐。
非常非常喜欢张老师杂谈式的选题。内容涉猎的广泛使得抱持着对主播极大信任的我得以接触和了解到很多过去从不关注的内容。无论是历史还是影视,崭新视窗的开放总令人期待。
而偶尔听到张老师聊起我原本就感兴趣的内容,就能获取到近乎于“梦幻联动”的双重快乐。
不太擅长社交互动的我大部分时候就也只是一直默默追着更新,突然就在某日发现张老师开始聊红楼,当时惊喜得差点跳了起来。
其实那时张老师应该已经在B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红楼分析了吧,但我很少去看特定方向之外的视频,B站除了动漫外基本只用来看一些专业相关课程或者音乐剧、纪录片之类的内容,结果竟然完全不知道张老师的up主身份。
好在老师还是把内容搬运到了播客,红楼系列也就成了我在张老师的播客节目中最喜欢的部分。
从幼时的简明拼音插图版开始,到中学时的课文,又到前些年才又认认真真再读了脂砚斋点评本。有时会觉得《红楼》比起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人生的旅伴。从初识到熟知,自以为已颇为了解时,又发现原来未曾懂得;觉得高高在上不可攀琢时,又发现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有它的影子。
我没有真的读过莎士比亚的文本,不知道一千位读者对哈姆雷特解读的差异,会不会有对《红楼梦》解读的差异那么大。
我自幼就是孤僻却又懦弱的人,一度也非常迷信权威,现在想来,与其说那是对具备话语权者观点的服从,不如说我原本从未敢有过太多自己的思考,察觉到有差异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而第一次使我发现自己对权威也绝然不能认同的,就是《红楼梦》。
哪怕说出来被人责骂也不怕。我重读《红楼》时看的是早年间买完放在家中一直未细看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从校订角度看,实在颇为值得敬佩,但在点评的部分,具体实例暂且不列,我只能说自己看到周老先生对很多关键人物情节的批注,每每觉得他文墨极通,但对女性的处境与内心,大概是不太懂得的吧。
这不是因为我站什么派,说实话我极喜欢湘云,确实也偏爱黛玉,敬佩宝钗,我总觉得她们真真切切地活着,比我自己活得还要真实。她们本身并不对立,反倒能彼此欣赏,我们这些读者反倒阵营鲜明地斗争起来。因为宝玉的婚姻归属?可难道贾宝玉的姻缘是什么评奖标准吗?我们只是看客,甚至宝玉都也只是过客,他是护花使者,又不是什么鉴花大使。
好像一时情绪激动偏题了。让我继续回来夸夸。
据说张老师的分析经常被人诟病过度解读?作为听众,我倒未觉得有任何“过度”之处,反而是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人际关系分析,让我这种一直对人情世故脑子里缺根弦的迟钝人大为惊叹。以我自己的阅读视角,大概终生也探不出这些角度,理不清这些局势。为此必须特别感谢一下张老师。
长评越写越长,我自己都快看不下去了。最后大胆提一个新年愿望——不知道能否有幸听张老师再多谈论一下红楼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呢?
因为我个人专业的方向,我对红楼中的疾病和医药总会无可避免地特别关注。曹公大概和古代很多文人一样,医理也颇通,笔下人物的症状和方药,虽然有像冷香丸这样寓意更大于药理的存在,从纯粹传统医学角度上来分析却也依旧非常合理。针对黛玉的病症,文中提及的各种药方也能看出很精确的处方思路。(所以我对诸如宝钗给的药是想对黛玉不利这种观点非常不能认同,因为就我个人专业分析,我还是很赞同宝钗的处方的,当然如果是我专业水平不够那就……只能继续好好学习了😂)虽然自己分析着很好玩,但就像之前说到的那样,我的思路总是非常局限,尤其是一看到疾病相关内容就会自动切换成专业分析模式,反倒不能好好体会医药在红楼中的更多深意了。就很想再听听张老师像之前在聊尤二姐那期时谈到胡庸医错误处方背后的布局这类的内容,算是一个特殊的新年任性许愿吧。
也不知道能不能被张老师看到且看完这条超长的废话评论。总之,非常非常感谢张老师!新的一年祝万事顺遂!希望能有幸听到更多好节目!任何内容都期待!
已记不清是在何年何月,又是因何故偶然听到了张老师的播客。那时《历史剥壳》还没有更名,作为一个略有兴趣却基础薄弱的历史小白,一下子就被张老师分析问题的角度所吸引,收获了许许多多从硬知识到新视角的智性快乐。
非常非常喜欢张老师杂谈式的选题。内容涉猎的广泛使得抱持着对主播极大信任的我得以接触和了解到很多过去从不关注的内容。无论是历史还是影视,崭新视窗的开放总令人期待。
而偶尔听到张老师聊起我原本就感兴趣的内容,就能获取到近乎于“梦幻联动”的双重快乐。
不太擅长社交互动的我大部分时候就也只是一直默默追着更新,突然就在某日发现张老师开始聊红楼,当时惊喜得差点跳了起来。
其实那时张老师应该已经在B站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红楼分析了吧,但我很少去看特定方向之外的视频,B站除了动漫外基本只用来看一些专业相关课程或者音乐剧、纪录片之类的内容,结果竟然完全不知道张老师的up主身份。
好在老师还是把内容搬运到了播客,红楼系列也就成了我在张老师的播客节目中最喜欢的部分。
从幼时的简明拼音插图版开始,到中学时的课文,又到前些年才又认认真真再读了脂砚斋点评本。有时会觉得《红楼》比起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人生的旅伴。从初识到熟知,自以为已颇为了解时,又发现原来未曾懂得;觉得高高在上不可攀琢时,又发现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有它的影子。
我没有真的读过莎士比亚的文本,不知道一千位读者对哈姆雷特解读的差异,会不会有对《红楼梦》解读的差异那么大。
我自幼就是孤僻却又懦弱的人,一度也非常迷信权威,现在想来,与其说那是对具备话语权者观点的服从,不如说我原本从未敢有过太多自己的思考,察觉到有差异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而第一次使我发现自己对权威也绝然不能认同的,就是《红楼梦》。
哪怕说出来被人责骂也不怕。我重读《红楼》时看的是早年间买完放在家中一直未细看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从校订角度看,实在颇为值得敬佩,但在点评的部分,具体实例暂且不列,我只能说自己看到周老先生对很多关键人物情节的批注,每每觉得他文墨极通,但对女性的处境与内心,大概是不太懂得的吧。
这不是因为我站什么派,说实话我极喜欢湘云,确实也偏爱黛玉,敬佩宝钗,我总觉得她们真真切切地活着,比我自己活得还要真实。她们本身并不对立,反倒能彼此欣赏,我们这些读者反倒阵营鲜明地斗争起来。因为宝玉的婚姻归属?可难道贾宝玉的姻缘是什么评奖标准吗?我们只是看客,甚至宝玉都也只是过客,他是护花使者,又不是什么鉴花大使。
好像一时情绪激动偏题了。让我继续回来夸夸。
据说张老师的分析经常被人诟病过度解读?作为听众,我倒未觉得有任何“过度”之处,反而是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人际关系分析,让我这种一直对人情世故脑子里缺根弦的迟钝人大为惊叹。以我自己的阅读视角,大概终生也探不出这些角度,理不清这些局势。为此必须特别感谢一下张老师。
长评越写越长,我自己都快看不下去了。最后大胆提一个新年愿望——不知道能否有幸听张老师再多谈论一下红楼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呢?
因为我个人专业的方向,我对红楼中的疾病和医药总会无可避免地特别关注。曹公大概和古代很多文人一样,医理也颇通,笔下人物的症状和方药,虽然有像冷香丸这样寓意更大于药理的存在,从纯粹传统医学角度上来分析却也依旧非常合理。针对黛玉的病症,文中提及的各种药方也能看出很精确的处方思路。(所以我对诸如宝钗给的药是想对黛玉不利这种观点非常不能认同,因为就我个人专业分析,我还是很赞同宝钗的处方的,当然如果是我专业水平不够那就……只能继续好好学习了😂)虽然自己分析着很好玩,但就像之前说到的那样,我的思路总是非常局限,尤其是一看到疾病相关内容就会自动切换成专业分析模式,反倒不能好好体会医药在红楼中的更多深意了。就很想再听听张老师像之前在聊尤二姐那期时谈到胡庸医错误处方背后的布局这类的内容,算是一个特殊的新年任性许愿吧。
也不知道能不能被张老师看到且看完这条超长的废话评论。总之,非常非常感谢张老师!新的一年祝万事顺遂!希望能有幸听到更多好节目!任何内容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