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面对过年回家会非常焦虑,前两天我看到一个高赞留言:"过年回家对我来说,就是审视自己方方面面的失败”。家在心理层面上本来应该是一个【安全港湾】,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成了是最容易激活焦虑的地方。
这几年,“原生家庭”差不多被当成了“童年阴影”的同义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除了回家过年之外,悄悄增添了一个新的选项—我不回。
01 自我保全 or 成全父母?
那些抗拒回家过年的人,通常承受过很多来自父母的情绪压力,甚至得出去找个空间躲一躲,但如果对父母不管不顾又会觉得愧疚。自我保全和成全父母,如何两全?仿佛游离于钟摆的两端,成了一个世纪难题。
小A因为往年回家被父母催婚、催娃,到后来甚至演变为父母对自己的人身攻击,索性咬牙闭眼,攥起拳头,干脆把不回家过年当作一种自我照顾的方式。原以为可以拥有一个无人打扰,自由自在的假期,却发现纵然眼前播放着平日收藏的电影画面,内心却始终上演着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春节剧情,格外烦躁。
那个不回家过年的春节假期,小A感到清净的同时不免有些空落落的。为了不断说服自己不回家是有道理的、是最优选,为了防止自己“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伤口并没有真正好),她不断回忆起父母曾经伤害自己的点点滴滴。到了一定程度,实在太难受了,又告诫自己“我要放下、要释然、要独立”。整个假期,小A像是置身于一场激烈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都是自己,两个小A不停吵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不分胜负。
▲ Photo from Unplash
为了走出原生家庭,却把目光投向原生家庭,为了告别的纪念,却有时南辕北辙。原生家庭的叙事仿佛一种极强影响的媒介,用最斩截的态度得出了结论—“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疗愈”。诚如小A用「原生家庭」建构自己方方面面的痛苦,父母在婚姻中的争吵,让我害怕进入婚姻;父母对我的伤害和忽略,让我不敢想象未来的自己如何养育小孩。
02 恨意的表达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过程
即便如此,无论是恨意的表达,还是刻意保持距离,都是一个进步。当恨意被言说,个人空间被允许时,意味着两代人关系中的安全感已经增加了。只有非常不安全的时候,恨才要被掩饰,看似不争不吵,情感其实会变得更加疏离,内心压抑了很多真实的想法。
但恨意的表达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过程,倘若一直停留在此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人之所以要斩断关系,是处理不了内在的冲突,当他无法承受,就会采取行动,但内心那些被伤害的体验并没有被理解,被消化。
“向内看,才能向前走!”这是一句我经常对自己、对我的来访者说的话。这里的【向内看】绝对不是指自我批判,而是重新回到自己内心,去真正体验它和理解它(之所以说真正,是因为当人没有勇气面对痛苦时,往往会动用各种防御,不回家也很可能只是一个防御手段),直到找到帮自己化解这些痛苦的道路。
03 过年时点燃的愤怒之火...
我是一个70后,从小到大,妈妈常常和我说:“不管谁对谁错,毕竟是你的长辈,说到底还是你不对。”特别是到了春节的时候,走亲访友,迎来送往,常会见到熟悉或不熟悉的长辈,热热闹闹的同时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
很多年前的春节,和妈妈吐槽某个亲戚,妈妈对我说:“不管事情谁对谁错,毕竟是你的长辈,说到底还是你不对。” 隔着屏幕,虽然看不到妈妈的表情和动作,她却像是指着我的脑门儿数落我一样,愤怒之火一下子点着了,从心脏一直烧到了嗓子眼儿。第二天醒来,我的嗓子竟然疼得说不出话来,惊叹身心真是密切相连啊。
躺在床上,我问自己,大过节的,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一条不到60秒的微信语音,一个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不断学习的我,奈何有这么大的反应?“毕竟是你的长辈,说到底还是你不对”——如果觉得这句话没有道理,不合逻辑,我可以敷衍过去甚至不听,况且现在的妈妈不像年轻时,我也不像儿时那么幼小。
可是在那个瞬间,我却一下子退行成几岁的小女孩,仿佛除了接受妈妈强塞给我的大道理,除了听话照做认定是我错了,除了把愤怒偷偷写在日记里,竟然没有力量直面当下妈妈的60秒语音。那个瞬间,我的第一反应仿佛看见了妈妈眼中的我—不够好,不懂事,不孝顺,太矫情。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证明自己并非如此,而忽略了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也忽略了妈妈当下真正要表达的想法。
举个例子来解释这种情形,倘若我很熟悉的朋友过生日,我送给他的礼物他喜欢的概率比较大,因为我了解他。但如果和对方不太熟,对方收到礼物后可能会暗自嘀咕:“哎,我最讨厌红色了,怎么还送我一个红色的礼物。”
对别人是如此,同样的道理放在自己的身上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不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内在运作模式、不确定自己的价值,到底够不够好时,那些来自于父母或其他重要的人,他们的评判甚至只是一个中立的建议,都很容易就定义我好不好。
除非等到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了解自己之后,看到自己习惯的模式,看到习惯压抑讨好或是回怼别人背后的需要,看到那个害怕被批评,因为不被对方理解引发的伤心,陪这些难受的情绪呆在一起,才能够看清楚父母强加给你的那些“应该”和“不应该”,你才可以问自己:“现如今成年的我,需要这么做吗?这是真的吗?这是我想要的吗?”
04 疗愈之旅:成为自己的“内在的好父母”
在和父母的关系上,真正的疗愈之旅常常从表达恨意开始,但如果一直停留在怪罪他人,过往的创伤不会顺其自然地慢慢变好,反而会因为卡在原地,变得越发恶化。
人的一生创伤不可避免,疗愈的旅程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而且会重复不断地发生。出生本身就是一个创伤,离开了温暖的子宫,经历一个失控的,无助的,冰冷的世界。这些体验带来最初的感受和应对世界的方式,我们需要经历一个不断修复早年创伤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成长。但另一方面,去经历那些冲突,同样也是疗愈的一部分。
▲Photo from Unplash
这个过程其实有点像心理咨询,一定不会是舒服的,相反会激活更多的痛苦。但只要这一段艰难真正被克服后,才能感觉到幸福。如果把心理咨询师比作暂时的“安全的依附“,这个安全依附并不是要帮助来访屏蔽掉痛苦,让他从进入到离开咨询室,经历一个完美的、没有痛苦的真空地带。
心理咨询师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在来访经历痛苦的时候,不退缩,不逃跑、不否认,是陪伴对方面对和穿越恐惧和痛苦的过程,帮助对方发展出越来越多承受和消化痛苦的能力。当来访者能够成为自己的“内在的好父母“,就是在疗愈自己了。
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妈妈因为年级大了出门不方便,叮嘱我帮她操持一些事情。期间特别嘱咐我和某个不太好相处的亲戚见面时,要尊重长辈、谨言慎行。
妈妈说:“嘱咐你的事情别忘了,毕竟是你的长辈,不管事情谁对谁错,大过节的,闹得不愉快,说到底还是你不对。”
第一瞬间,小时候那个被批评、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又来了,但我很快便认出了它,识破了这个谎言。
没有压抑讨好,没有炸毛回怼,只是对妈妈回了一句:“您这句话说过很多次了,我印象深刻。放心吧!”
妈妈说:“嗯嗯,交给你的事情,我肯定放心。”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妈妈要去改变?老人家就非得这么说话吗?我试过。可是如果我就此就一直停留在怪罪妈妈她这句话带给我的伤害,怪罪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改变,下一次我是否受伤的决定权100%在妈妈手上。
实证研究发现,越是要改变对方,对方建筑的防御就越强,越不会改变。但透过疗愈之旅,去发现并体验到我的内在运作模式,去修复过往的创伤,我可以把很多权力收回来。
请记得,“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是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当然我不是说劝大家都回家过年,不是这个意思。无论你今年是否回家过年,愿我们都不白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