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敲骨吸髓”播客节目中,我们将围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新定位这一话题展开深入对谈。
近年来,中国外贸格局变化显著,汽车出口成为一大亮点。2023年,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汽车(包括底盘)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相较于2020年的108.1万辆,三年实现383%的增长;中汽协数据为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57.9% 。二者数值差异源于统计标准不同,海关统计涵盖底盘出口及关外保税区等待装船的车辆,中汽协只统计离岸车辆数据。以海关数据为准,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速19.3%,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汽车单价高、全球影响力大。2023年汽车出口金额1016.1亿美元,同比增68.9%,出口品类包括客车、轿车、纯电动车、载货车等,燃油车出口也在高速增长。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的核心原因是中国汽车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性价比都远超其他国家。不过,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实力尚未充分展现,如插电式混动出口的绝对规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n\n汽车作为技术复杂度高、代表国家形象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重要。国际贸易金额排前四位的是集成电路、计算机、原油、汽车,其中集成电路国际贸易额因涉及多道手续大于最终销售额,所以计算机、原油、汽车是真正的前三大贸易品类,规模相近。中国汽车在性能、智能、外观上超越对手,生产成本优势明显,如美国新势力车企Rivian拆解中国热销电动车型后发现,中国市场售价20多万的小米Su7,在美国光生产成本就要50万人民币。\n\n中国在汽车贸易上取得碾压式优势,意味着贸易优势达到新高度。据高盛报告,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名义GDP的比例在2022与2023年已增至约0.8%,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又增长近20%,顺差相比于全球所有国家的GDP接近1%,这预示着某种结构性力量的出现,中国商品对全球经济发挥着基础作用。
中国2001年加入WTO,如今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旗手。然而,当前全球多国对我国采取加征关税、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等保护措施,“逆全球化”风潮针对中国,其动机源于对中国实力的恐惧。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等优势商品出海面临波折。\n\n目前中国贸易优势巨大,有条件建立稳定可靠的国际贸易规矩。中国加入WTO时入会条件较差,一些领域被当成发达国家看待,但实际运行后中国成为全球贸易最强者,这使中国与全球多国在认知和贸易实践中出现“定位”问题。
从中国自身认知看,我们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但在WTO体系中,以“发展中国家弱者”身份却不被别国接受,同时各国在行动上又将中国当成弱者随意违反WTO原则,这是双方的定位错误。在倒逼之下,中国建立了一些反击机制,如对镓、锗、石墨等关键矿物质进行出口管制,让全球认识到中国的实力。\n\n以中印贸易为例,此前双方都存在定位错误。印度在边境谈判中以贸易惩罚威胁中国,还对中国企业和居民采取恶劣行为,但印度逐渐意识到中国商品对其经济的重要性,尽管态度恶劣,从中国的进口却越来越多,印度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顺差来源国。2023年印度拒绝比亚迪投资提议,2024年上汽印度MG公司接受增资扩股,这些案例都反映出中印贸易博弈的变化。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占据超70%的市场份额,但面临印度想发展自身产业、在贸易战中投靠美国做替代中国美梦的情况。中企在印度市场需以强者心态统筹制定贸易战略。
此外,中国车企在全球多国都有投资意向,若想进入全球车企前列,必须像全球车企一样在多国独资、合资、联营。在贸易行为中,中国要以强者姿态理解对方“弱者”心理,协商贸易条件,让对方承认中国的强者地位,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强者心态,重新定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与重要贸易伙伴和对手重新建立认知。总之,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王者,是全球经济的基础,各国应与中国好好协商,共同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