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何以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宿命?弗洛伊德的小屋

「自卑」何以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宿命?

4分钟 ·
播放数11
·
评论数0

在精神分析的殿堂中,弗洛伊德为自卑构建了最初的解释框架。他在《文明及其不满》中描绘了婴儿期全能感的破灭,这一过程如同人类精神世界的创世神话。

当幼儿发现自己无法完全掌控排泄行为时,主体性溃败的创伤便在肛门期(18至36个月)达到顶峰。严格的如厕训练将生理失控与道德缺陷相连,形成了“肮脏-羞耻”的认知烙印。这种原始创伤,如同基因编码一般深深刻入人格结构中。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为自卑的理解提供了更复杂的视角。在偏执-分裂心位阶段(0至4个月),婴儿通过心理分裂机制来应对攻击性冲动:将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外部客体,并内化出迫害性的内在父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