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私教以及在私人工作室带课,是我最近一年主要的工作形式。”
大熊是一名常居上海的健身教练,教龄八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他刚刚加上了一位新客户的微信。对方是居住在浦东的金融界白领,希望大熊每周能上门一到两次,提供臀腿训练的教学。
和对方谈好价格后,大熊将手机切入后台,依次进入小红书、抖音等APP,检查账号有没有收到新的私信和评论。这些社交媒体都是他招生的重要平台。按照大熊的说法,他每天工作10个小时,4个小时教学,2个小时通勤,4个小时编辑社交账号的内容并和粉丝互动以获得更多的潜在学员。
将时间拉回到五年前,大熊还不需要花这么多精力运营私域。他当时挂靠在某连锁健身机构下,不需要自带器械,不需要远距离通勤,所在门店每月都能给他提供稳定的生源。幽默开朗的性格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让大熊的学员黏性很高,为此他还获得过总部颁发给优秀教练的奖金。
“但现在整个行业大不如前了,稳定的机构变少,学员们信任越来越低。我现在只能摸索着这种流动教学、接散客的生存模式,走一步看一步吧。”大熊谈到。
大熊不是孤独的。在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都活跃着大批像大熊一样的“流动教练”。他们中有的人教龄比大熊还长,手握多份莱美证书,教过超千名学员,但都因为所在机构关门,被迫选择了这样不稳定的赚钱模式。
从百花齐放到连连“爆雷”,中国的连锁健身行业只用了不到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