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02 对话罗丹妮:图书市场断崖式下滑,真实的体感如何?螺丝在拧紧

Vol. 102 对话罗丹妮:图书市场断崖式下滑,真实的体感如何?

95分钟 ·
播放数20085
·
评论数192

四年前,在单向空间·东风店的一个玻璃屋子里,丹妮和吴琦试着录了一期播客。那是在《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后的春天,题目叫“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出版业”。

起初,主播吴琦想把这档以书为名的播客「螺丝在拧紧」当作一本书来做,与同行、同辈、同仁一起分享文化工作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然而,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公共问题涌来,「螺丝」在设定路线的延长线上越拧越远,意外地一直做到了今天。

现在,「螺丝在拧紧」已经做了 100 多期。在今年开启“返场”专题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最标准意义上的返场:节目第 0 期的嘉宾,编辑罗丹妮。刚度过一个平淡的 423 世界读书日,在这个出版的寒冬里,他们重新回到了关于“书”的对话——也是回到了关于在下沉的环境里如何面对自我怀疑、保持工作动力的对话:

丹妮谈到这两年对图书市场的感受,“跟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相比,并没有特别不同”,而“今天整体的感受是大家都没有心劲儿了,有点糊弄事儿”;同时,作为陪伴单读迈入出版业的老朋友(👈 点击了解单读书系),她也和我们讲述了这几年心态的转变,从说自己“始终是学生心态”,到如今认为不能因此自我感动,“自己的方法真的只是自己的方法”

最终,即使两位编辑都意识到,在判断何为“好东西”或“真东西”时,行业的规则未必站在他们这边,丹妮也对出版行业保持着更大尺度的乐观:“我们所经历的处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不相信在这个状态里面不会有好的东西发生……一切都在孕育的感觉。”

04:43图书市场断崖式下滑,真实的体感如何?
12:20吴琦:媒体工作与出版工作节奏不同,但吸引我们的正是它们共同的部分
20:12“今天整体的感受是大家都没有心劲儿了,有点糊弄事儿”
25:09丹妮:有时候最残酷的领导是我们自己
28:03“走了很远,发现自己并没有出发”
36:32如何面对自己的好学生心态?
——吴琦:现在看待卷子的眼光是“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我可以在卷子上画一个鬼脸,也接受卷子被老师打回来
——丹妮:无法克服学生心态,那就自己选择做哪张考卷43:38做书,是要做“好东西”还是“真东西”?
51:41“当一个人愿意把真实透露出来时,其实不那么伤人”
1:12:06豆瓣上越来越多零评论的作品,但想写的人始终在写
1:25:07“把自己作为方法”缺少一个主语?
1:36:22论养狗与做书的共通之处:严肃但幸福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单读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吴琦主编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苦尽柑来遇见你》(2025),导演:[韩] 金元锡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罗丹妮 @Rodenny 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音乐|
凭着爱,苏芮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许婉欣

展开Show Notes
susanwwen
susanwwen
2025.4.25
丹妮老师说自己没有完成社会化,我觉得没有社会化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能力
Lily1
Lily1
2025.4.24
丹妮老师,苦涩的真诚😢😢😢😢
精神状态也很好:真实表达好无敌
丹妮,别担心自己是“好学生”心态~大家都需要别人的别人的认可,有时候只是很难找到同样了解并在乎某件事的人。也许还是努力构建周围的小环境更重要。
Rodenny:谢谢!温暖!
喜欢这期……浓度适中的人味。把自己作为方法是因为没法把别人作为方法。把自己作为方法是因为自己还可以被作为方法。把自己作为方法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位置。即使把自己作为方法还缺少动词。🫚
梅砥宪
梅砥宪
2025.4.27
听到最后丹妮说“一起拧紧说不定就是一种放松”时,忍不住想要一起鼓掌一起笑。丹妮提到的另外一点也很有感触:我以前几乎也是一个从来不在网上留评论的人,但这几年越来越喜欢在那些喜欢的文章、节目下面写评论——公共空间本就如此闭塞,我们为什么还要拱手相让呢?更何况,我还能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那里获得一些会心的赞同。
HD691463z
HD691463z
2025.4.24
前面有一段仿佛听见罗老师在骂本人……打磨一本书的过程里现在有太多太多的外部因素要干扰编辑的判断和选择了……基层编辑差点哭了出来
大罗曼:这个现象涉及几乎所有行业
丸尾同学:完全同意
3条回复
萝卜_OJC0
萝卜_OJC0
2025.4.24
23:18 对于丹妮说的现状感触很深,何止是出版行业会给人这样的感觉,至少科研工作也给人非常类似的感觉,这会不会就是真实社会给人带来的感觉
KoKo_FAyB
KoKo_FAyB
2025.4.24
1:20:48 这期真棒,听到了很多真实的思考,真实的魅力就在于给人带来启发
臭宝前娘亲:感觉这期聊得特别形而上,也特别掏心窝,不是可以中间插进来,也不可以一边做家务开车一边听的,我都是睡前在听。
KoKo_FAyB:我也有同感,听了两遍
清明士人
清明士人
2025.5.05
前一段时间读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里也许温特森有一段话可以解决困惑:

我很不愿意看见图书和出版衣衫褴褛地跟在其他媒介后面。如果图书出版人甚至作家本人都想着“我们的产品最后看起来是什么样并不重要,反正一定会有读者的”,那就有点危险了。这是一种故步自封的态度——“不,我们没必要到外面去创造新的读者群”“那些CD或者影碟或者电影院的消费者通常不读书”。这种态度就像是在说:此刻不热爱阅读、不热爱书籍的人永远都不会热爱,所以我们不需要在意他们了。可是,我非常在意的。我认为你需要搭建桥梁,去帮助人们简简单单地先打开一本书开始阅读。因为一旦他们这样做了,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是我觉得你可以去帮助人们,也许有的人只是有一点害怕书。哪怕是在多媒体时代,语言文字也有自己的力量,不习惯于文字的人会有一点被它震慑到,尤其是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过特定的教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书籍的陪伴,所以他们会觉得书籍不是为他们而存在的。你需要帮助他们意识到书不会当他们的面爆炸。这时候图书的装帧以及真正聪明的出版策略就派上用场了。包装和营销没有错,不用为之感到不好意思。

至于好学生心态,可能和我比较远吧。我长大了之后总回想起来学生时代那些片段“那时我本不应该害怕的🙂”
Rodenny:太感谢了,这段话真棒
清明士人:很高兴能帮到🤭
萝卜_OJC0
萝卜_OJC0
2025.4.24
35:33 听得我眼泪汪汪
玺诺Zoe:一样!!
50:57 “愿意和他合作” - 还是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上位者心态。你“愿意”和他合作是因为你觉得这个过程可以对自己有利,而不是敞开心扉去理解对方。不要太高高在上可以吗
石榴不十六:终于看到一条说出我感受的评论
urnotZZ
urnotZZ
2025.4.25
29:18 我近期也是有同感的,好像一直像个小孩想一直保持着学习心态,但在这个社会上就是不够的,唬不住,但我也觉得我只能认,因为我不想变成不像自己的大人。
玺诺Zoe:已经年龄上是大人的人的后知后觉是,的确也是变不了自己讨厌的人…但会逐渐在意到留意人性保护自己+祛魅,其他就随便吧
月亮废墟
月亮废墟
2025.4.24
要骄傲地像孔雀一样走下去啊
Edge_Cruiser
Edge_Cruiser
2025.4.25
40:02 我倒是觉得与其说是学生思维,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产出寻找正反馈,而这个动机无可厚非,并没有任何问题。 无论如何,你们做的事都更加有意义。我不希望未来世界只有短视频和快餐。
关之荷
关之荷
2025.4.27
连续听了三天,没法听完是因为负能量浓度真的爆炸,内容传达的就是“现在大家不看书了,作者人心不古,我们自己内斗,我想要理想和收入我该怎么办”,但是好像一直没有就这任何一点进行正面回应,如果什么也做不到,难道是为了引发共鸣“啊是是是,我们真的好惨,什么行业都好惨,我们抱团毁灭吧”,嘉宾有提到,也有些别的书卖得很好,那究竟是什么书呢,为什么呢,难道不能复制吗,不可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作为出版机构的人,如果想表达“螺丝在拧紧”却没有表达是谁在拧紧螺丝以及是否有可能松开,那真的很可惜,小时候我特别向往出版业,后来没有进入这个行业,但从来接触到的观点都是“这个行业快不行了”,但现在也没有死透不是吗
新世纪福音芝士:好神奇,我听完后接收到的更趋向“正能量”,从这里找到一些对自己的久违的认同,感到安慰与感激。(您提出的问题也很好,我也好想知道。
Rodenny:这个可以再聊一次,关于复制为啥不太行,以及还能卖的书有哪些。
5条回复
Yimao
Yimao
2025.4.29
想跟丹妮老师说:放心,总有人还在读书
达飞
达飞
2025.4.27
43:41某个意义上,这也是如果 ——无法控制是否做喜欢的工作,但是可以选择和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德西卡
德西卡
2025.4.24
丹妮,您不是一个人。
龙梅蓝
龙梅蓝
2025.4.24
真好 戳进了我心 眼睛湿润
CounterFactu
CounterFactu
2025.5.06
完完全全能够共鸣丹妮老师和57这期讲的好多话。我是个在美国硅谷工作的data scientist, 但内心真正在意的是人文,正义等等。这几年越来越多会有孤独感,甚至像丹妮老师说的,我是不是神经有问题。听这一期也从你们那边收获很多能量,即使没有更大的意义,听到还有人这样交谈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