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围城》游上海:探寻钱钟书笔下的老上海记忆AI云端厨子的个人播客

跟着《围城》游上海:探寻钱钟书笔下的老上海记忆

8分钟 ·
播放数7
·
评论数0

跟着《围城》游上海:探寻钱钟书笔下的老上海记忆
📖 跟着《围城》游上海:探寻钱钟书笔下的老上海记忆
复兴中路:辣斐德路--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复兴中路,旧称"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始建于1914年,是上海法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林荫大道之一。道路两侧的悬铃木(法国梧桐)栽种于1920年代,至今已有百年树龄。这条路上曾居住过巴金、徐志摩、刘海粟等文化名人,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在《围城》中,钱钟书曾借董斜川之口调侃这条路:"上海的法租界好比是个精致的首饰匣子,辣斐德路就是匣子里最衬底的那段绸缎。"(《围城》第三章)这种既欣赏又带讽刺的笔调,正是钱钟书对老上海气质的精准捕捉。

《围城》与钱钟书夫妇的上海岁月
《围城》创作于1944-1946年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讽刺小说"。钱钟书以留法归来的方鸿渐为主角,通过其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围城",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进行了深刻剖析。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回忆:"那时我们住在辣斐德路,钟书每天清早起来写作,我就在旁边译《堂吉诃德》。他写方鸿渐买假文凭那段时,自己笑得直抖,把桌子都带得晃动。"这种苦中作乐的创作状态,正是抗战时期上海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一站 复兴中路573号:钱钟书故居探微
这座建于1923年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钱杨二人于1941-1945年在此居住。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房子有个小花园,春天时蔷薇爬满铁栅栏。钟书最爱在二楼靠窗的书桌前写作,说能看见路人各式各样的帽子。"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特别提到:"书中人物常去的咖啡馆、书店,都在辣斐德路附近转悠。"这种将虚构叙事根植于真实地理的写法,让小说更具代入感。这小楼活像个固执的老学究,虽然外墙粉刷一新,骨子里还是那个爱在壁炉前烤火的老派文人。书房窗台上的墨渍,像是刻意留下的行为艺术,让人想起钱先生那句"人生不过是墨水瓶里打翻的哲学"。厨房墙上的英文菜单,字迹娟秀得像是杨绛先生在跟油烟较劲——这位"最贤的妻",连菜谱都要写得像首十四行诗。
• 《围城》印记:方鸿渐归国后的“租界书房”原型

• 1941年杨绛在此翻译《堂吉诃德》,钱钟书创作《围城》时曾以邻居为“李梅亭”原型
图片第二站 思南公馆:文人雅集之所
思南公馆建筑群始建于1920年代,由51栋历史建筑组成,曾是法租界高级住宅区。1930年代,这里成为上海文化名流的聚会场所。徐志摩、陆小曼、邵洵美等常在此举办文化沙龙,形成了独特的"思南文化圈"。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道:"思南路上的沙龙里,总有人朗诵新诗,讨论时局。钟书虽不常去,但会让我带回他们争论的话题,作为《围城》的素材。"现公馆区保留着当年的壁炉、拼花地砖和铸铁阳台栏杆,其中27号楼开辟了"思南文学之家",定期举办读书会。这排洋房活像个精明的二房东,把民国风情和现代商业搅和在一起,倒也不显得突兀。那些个咖啡馆,个个都摆出文艺青年的架势,活像《围城》里苏文纨的沙龙——只不过谈论的话题从存在主义换成了网红打卡。梧桐树下的露天座位,坐着些自诩为"文化人"的顾客,他们喝咖啡的姿势,倒比咖啡本身更有看头。钱钟书若见此景,怕是要写篇《新围城》,专讽这些"拿铁哲学家"。
• 《围城》中“苏文纨的客厅”即受此启发
图片第三站 复兴公园:法式园林的中国故事
始建于1909年的复兴公园,最初是法国军队的练兵场。园内最具特色的是1927年建成的玫瑰园,栽种着从里昂引进的古老月季品种。复兴公园的前身是顾家宅花园(Jardin de la Famille Gu),1909年由法国人设计,1926年扩建为法国公园(Parc Français)。它是上海唯一完整保留法式园林风格的公园,梧桐、玫瑰、喷泉、雕塑,处处透着巴黎卢森堡公园的影子。法式对称美学:中央大道、几何形花坛、喷水池,严格遵循古典法式园林的轴线布局。
法国梧桐:这些树并非来自法国,而是英国梧桐(悬铃木),因法国人最爱种植而得名。
玫瑰园:1949年前就是上海名媛的社交地,如今仍是婚纱照热门取景地。


钱钟书在《围城》里调侃:"复兴公园的玫瑰,开得比法国人还认真。"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写道:"上海沦陷时期,我们常去公园看玫瑰,钟书说那倔强开放的花朵,像极了不肯低头的文人。"
这园子如今像个过气的交际花,虽然玫瑰依旧开得热闹,却总让人觉得是在强颜欢笑。杨绛说这里的玫瑰像"不肯低头的文人",我看倒像是被迫营业的舞女,明明累得腰酸背痛,还得硬撑着摆出笑脸。公园北侧的马克思雕像建于1985年,基座石料取自1956年拆除的跑马厅看台。这种建筑材料的流转,默默诉说着上海城市空间的变迁。图片第四站 皋兰路16号:圣尼古拉斯教堂
这座1932年建成的东正教教堂,洋葱顶在梧桐树间若隐若现。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那俄国教堂的金顶,在夕阳里像个倒扣的蜂蜜罐子。"(第五章)现内部仍保留着白俄移民留下的圣像画和斯拉夫文铭牌。这洋葱顶的教堂,活像个被上帝随手扔在弄堂里的俄罗斯套娃。白俄流亡者们当年在此祈祷时,想必一边画着十字,一边盘算着罗宋汤里该放多少牛肉才够本。如今圣像画上的金粉都褪色了,倒显得那些斯拉夫文铭牌愈发像个行为艺术——信仰这东西,有时候就跟外币兑换率一样飘忽不定。图片第五站 黑石公寓:1924年的文化地标
这栋折衷主义建筑曾被誉为"远东最豪华公寓"。杨绛在《洗澡》中描写的"那个总放肖邦唱片的外国老太太",原型就住在这里。现一楼的唱片店收藏有1930年代百代公司的金属母版,能听到周璇《夜上海》的最初录音。这栋公寓端着副折衷主义的架子,活像位坚持穿三件套的老绅士。电梯慢得能让人参透人生真谛,门厅的大理石地面被磨得发亮,像是老教授谢顶的脑门。唱片店里那个总放肖邦的老太太,八成是把这当成了自己的沙龙,对每个顾客都报以贵族式的微笑——虽然那笑容里分明写着"买不起就别碰"。第六站 兰心大戏院:中国话剧的摇篮
1930年代的上海,兰心大戏院是最重要的俄罗斯文化中心之一。戏院的兴盛时期与1917年俄国革命和内战后形成的上海俄侨社区的繁荣时期吻合。上海俄侨中不乏知识界代表和艺术家,他们到来前上海从没有过如此多的音乐家、舞蹈家和演员。建于1931年的兰心大戏院,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源地之一。曹禺的《雷雨》在此首演时,钱钟书夫妇是常客。杨绛回忆:"我们总买最便宜的票,钟书说看戏要'远近咸宜',既看表演也看观众。"这戏院如今像个过气的名角,虽然门脸还保持着民国范儿,内里的机关暗门却早成了导游嘴里的噱头。观众席上坐着几个文艺青年,捧着剧本装模作样,心思却早飞到了隔壁网红咖啡馆——那里才有他们真正想演的戏码。钱钟书夫妇当年买的"最便宜的票",现在怕是连最后一排都坐不起了。第七站 锦江饭店:传奇女商与红色外交
董竹君1935年创办的锦江饭店,在1950年代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舞台。北楼电梯仍保留着周恩来会见外宾时使用的原装指针式楼层显示器,金属按钮上可见经年累月的使用痕迹。这饭店像个深谙处世之道的老江湖,既能在洋人面前摆出西式做派,又懂得对国人端出传统架势。电梯里的指针式显示器,活像老管家的怀表,永远不紧不慢地走着。餐厅服务生的笑容标准得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只是那笑容背后的算计,恐怕连最精明的食客也参不透。当年那些推杯换盏的外交官,如今都成了历史书上的脚注,唯有这老建筑还在,像个看尽世事的老人,默默见证着新一轮的觥筹交错。📖 文学散步路线建议
路线特色

从钱钟书故居到思南公馆:约500米,穿越法租界老街区
思南公馆到复兴公园:约300米,经过梧桐林荫道
复兴公园到圣尼古拉斯教堂:约300米,体验俄式建筑风情
圣尼古拉斯教堂到黑石公寓:约1.5公里,最长的一段步行
黑石公寓到兰心大戏院:约800米,穿越商业区
兰心大戏院到锦江饭店:仅50米,轻松步行📚 延伸阅读推荐

1. 钱钟书《围城》:"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2. 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3. 李欧梵《上海摩登》:"怀旧从来都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

4.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思南路上的梧桐,是这座城市最忠实的记录者。"

5. 陈子善《从徐志摩到张爱玲》(上海书店出版社)
这条路线不仅串联起上海租界时期的建筑精华,更通过钱钟书夫妇的文学记忆,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坚守。行走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文学的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