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 · 五四 | 五四运动与中国青年发展历程报告
---
五四运动时间线
-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尊严受辱。清朝末年以来,内忧外患不断,政局动荡,军阀混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
- 辛亥革命 (1911): 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落后局面。
- 新文化运动开始 (约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中国落后根源,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旧思想。
-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7): 为中国先进分子带来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巴黎和会 (1919年初):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合理要求被拒绝,战胜国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 1919年5月4日: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积蓄已久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爆发。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率先行动,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标志着五四运动的爆发。
- 五四运动爆发后: 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上海、广州等地的学生响应。
- 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受到镇压。
-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举行罢工,声援学生。商人、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也参与支持。
-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
- 1919年6月28日: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 五四运动之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主义精神。
- 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奠定基础。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和干部基础。
- 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如白话文普及、妇女解放运动)。
- 1939年5月4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首次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
- 1949年12月: 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