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看书就犯困?简记事·简河栏目

为什么一看书就犯困?

9分钟 ·
播放数6
·
评论数0

嘿,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的节目。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拿起一本书,特别是那种专业或者比较烧脑的书,没看几页,眼皮就开始打架了,头脑也跟着发晕,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但奇怪的是,看网络小说,却能通宵达旦,越看越精神。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天生就不适合读书吗?别急,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揭秘为什么“一看书就犯困”,这锅到底该谁背!

第一部分:不同的书,不同的“催眠效果”

说到看书犯困,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一个扎心的问题:“睡不着的时候,什么东西看一眼就会犯困?”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书,尤其是教科书。它的催眠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翻开一本专业书,就像被施了催眠术,很快就困了。但网络小说就完全不同了,不但不催眠,反而让人越看越兴奋,甚至能看到天亮。文章告诉我们,这锅,可能真的得让“这本书”来背。不同书的催眠效果是天差地别的。专业书籍的催眠效果是 T0P 级别的,而网络小说可能只能排到 T-10086,因为它反而抗催眠。

第二部分:大脑的认知机制与认知负荷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文章解释说,这其实是由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认知机制决定的。看书时,大脑需要经过一系列认知系统处理文字信息,包括视觉识别、注意力筛选、调动记忆中的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和重组,最终才能理解。但是,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资源有限理论认为,各种认知活动都会产生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而个体能用的认知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果认知负荷高于资源总量,就会出现超负荷。

第三部分:为什么专业书容易造成高认知负荷?

看书本身就是一项消耗大量认知资源的活动。而不同书造成的认知负荷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文字信息要求的认知加工复杂程度。当我们带着学习目的看专业教科书时,需要理解成体系的知识、理论,涉及较多的分析、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还要努力记住知识。可想而知,这时候大脑的认知负荷非常高,CPU 需要高速运转,消耗的认知资源也很大。

而且,大部分专业书籍的**可读性(Readability)**比较低。它们常包含陌生词汇、长句子、复杂语法等。心理学研究发现,阅读材料可读性较低时,会给大脑造成更大的认知负荷,处理时间更长、难度更高,导致阅读速度慢,理解不完整,学习效率低。

第四部分:高认知负荷与疲劳困倦的关系

当认知负荷过高,或者认知资源所剩无几时,即使视觉系统把新信息送到大脑,大脑也无力有效处理了。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就像一堆只有形状没有意义的墨水,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完全无法理解。这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产生疲劳和困倦的生理反应。

第五部分:为什么网络小说不易犯困?

 网络小说则刚好相反。我们读网文只是娱乐消遣,不需要刻意记住或学习。而且网文可读性很高,读起来畅快淋漓,情节快速发展,引人入胜。我们不必分析推理,更多是跟着故事走。大脑的认知加工几乎是自动化的,不太需要刻意努力,造成的认知负荷很低。所以它不会让大脑疲劳,反而因为剧情跌宕起伏,刺激大脑产生好奇和兴奋,越读越清醒。

第六部分:困意可能是大脑的“警告信号”——认知疲劳

文章提出,看书犯困可能是大脑发出的警告信号。这就像我们白天虽然没干体力活,但下班后身心俱疲一样。这是因为上班时我们可能一直处于持续的高度认知负荷状态,不停处理信息、开会,大脑消耗了大量能量。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约2%,但消耗的能量却能占身体基础代谢率的约20%。当大脑能量储备耗尽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疲劳(Cognitive Fatigue)**的状态。

研究发现,处于认知疲劳状态时,负责高级认知活动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显著减少,处理效率快速下降。这其实是认知疲劳触发了大脑的保护机制,迫使大脑进入“省电模式”。通过降低认知活动强度,产生困倦感,迫使我们休息恢复能量,避免“过劳”损害大脑功能。

第七部分:认知疲劳的消极影响

认知疲劳的消极影响远不止困倦。研究发现,它可能导致:

  • 认知能力下降: 感知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效率降低、思考问题缺乏耐心。
  • 消极情绪增加: 心神不宁、急躁、沮丧、低落、焦虑不安,且疲劳越重持续越长。
  • 影响心理健康: 打击自信心,减少后续学习努力,长期导致无助感。

所以,一看书就犯困,很可能是大脑因过度认知疲劳而发出的警告信号,提醒我们休息恢复。

第八部分:为什么别人看书就不困?

您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有些人看书就不困呢?学霸和“卷王”们整天看书学习到深夜也没事。文章解释说,这和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有关。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传递信息。连接更紧密、传递更快,大脑处理信息就越高效,认知负荷越低,就不容易疲倦。脑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人处理信息效率不同,取决于大脑结构和神经元组织方式。例如,高智商个体可能皮层体积更大,神经突起分布简洁高效,学习时冗余活动少,信息传递更有方向性和结构性,效率更高,消耗资源更少。

第九部分:大脑的“可塑性”

但好消息是,神经元的联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Plasticity)。通过持续的阅读、思考等认知活动,大脑可以不断强化、整合和组织神经元联结,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所以,即使是“一看书就困”的人,如果坚持深度阅读和思考,大脑也能逐渐适应,信息加工效率提升,阅读时的认知负荷降低,自然也就越不容易觉得困了。

第十部分:想要看书不困?试试这 5 招!

明白了原理,接下来就是怎么办了。文章给我们提供了 5 个实用的方法,帮助大脑更好地适应读书和学习:

  1. 选择易读性较高的书: 有些书枯燥复杂,可读性低,难消化。尽量选择排版清晰、图文并茂、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的版本,帮助大脑轻松理解,减少困倦。
  2. 间歇性阅读法: 利用短时间集中阅读和休息交替的方式。比如经典的番茄工作法,阅读 25-30 分钟后休息 5 分钟,循环进行。这能防止大脑过度疲劳。
  3. 学习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学习速读法训练眼脑协调,分块阅读法分解长难句,跳读和略读技巧快速捕捉关键信息。这些能提升专注力和效率,减少困倦。
  4. 逐渐增加阅读难度: 像锻炼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循序渐进。如果读复杂书容易困,就从简单轻松的读物开始,逐步过渡。这样大脑能逐渐适应更高强度的认知任务,提升处理能力,减少疲劳感。
  5. 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 看书犯困很可能因为过度认知疲劳。良好的情绪、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都能缓解认知疲劳,提升认知能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足够休息,多样化休闲活动,放松身心,能提升专注力,思维更清晰,看书就不容易困了。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对“一看书就犯困”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懒惰,更可能是大脑在向你发出信号。理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也许下一次拿起书本时,您就能告别困意,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