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哈佛大学国际发展公共管理项目硕士毕业生蒋雨融在哈佛的毕业典礼上进行演讲,她也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做毕业演讲的中国女生。
尽管演讲背后有严格的筛选流程和专业辅导,但演讲视频发布后在中文网络环境中引发了巨大争议,恶评如潮。
争议的核心在于:为何拥有哈佛强大的背书和支持体系的演讲,仍然遭遇如此多的批评?
单看“演讲”,这是一次好的演讲吗?
1.看内容,她写得好吗?
2.看技巧,她说得好吗?
3.收到这么多“恶评”,真的是因为她的“演讲”不够好吗?
————————
附:演讲中文译文(非本人翻译,来源网络)
去年夏天,我在蒙古国实习时,突然接到坦桑尼亚两位同学的求助电话。他们遇到了十万火急的难题:洗衣机的操作面板全是中文,而谷歌把某个重要按钮翻译成了"旋转幽灵模式"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印度人和一个泰国人,打给正在蒙古的中国人,只为破解一台困在坦桑尼亚的洗衣机。而此刻的我们,都是哈佛大学的同窗。
这个瞬间让我想起儿时的想法: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我记得大人们常说,我们将成为终结人类饥饿与贫困的第一代人。
在哈佛攻读国际发展专业的我,正是被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所感召。
当34个国家的77名同学成为我的伙伴,地图上那些彩色板块突然变成了会笑会闹的鲜活生命——他们带着梦想穿越剑桥的寒冬,也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世界的温度。
我们曾在彼此的传统中起舞,也扛起过对方世界的重量。那些遥不可及的全球议题,从此有了心跳的律动。
当任何角落的女性买不起卫生巾,我的财富也在缩水;当女孩因恐惧骚扰而辍学,我的尊严便遭受威胁;当无辜孩童死于他不懂的战争,我的生命也随之残缺。
但今天,互联世界的承诺正在被分裂与恐惧蚕食。我们开始把不同思想、不同信仰的人——无论他们远在重洋还是近在咫尺——不单单看作错误,更谬误地贴上"邪恶"标签。
其实我们本不必如此。
哈佛赋予我最珍贵的不是微积分或回归分析,而是与不适共处的能力:在激流中保持聆听的静气,在坚硬的世界守护柔软的内心。
若我们仍相信共同未来,请永远记住:那些被我们称作敌人的人,同样流淌着热血。看见他们的人性,方能找回我们自己。人类文明的进阶,从来不是互相证伪的游戏,而是彼此不松手的攀登。
2025届的同学们,当世界陷入"旋转幽灵模式"时,请记得:今天踏出校门的我们,早已将遇见的每个灵魂装入行囊——无论贫富城乡,无论信仰有无。
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做着不同的梦,却都已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你可以不认同他们,但请紧紧握住他们,因为联结我们的,是比观念更深的羁绊:生而为人的共性。
祝贺2025届毕业生!
————————
你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真问”,
以及小宇宙、喜马拉雅、豆瓣、Apple Podcasts等平台,搜索“真问”,收听本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