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5 对话项飙、戴锦华:附近是世界的解药吗?螺丝在拧紧

Vol.105 对话项飙、戴锦华:附近是世界的解药吗?

90分钟 ·
播放数48938
·
评论数219

你是否了解过父母的故事?能否讲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或公司的环境?你认识那个“讨人厌的邻居”吗?当项飙把这些问题抛给牛津的学生,他们虽然对身边的事讲不清楚,却能一下子跳到对全球难民问题、气候危机的叙述。

这个发现让项飙开始了基于“附近”与“陌生人”的学术与社会工作。当我们在网络同温层里建立社群,邻里、朋友甚至家人慢慢变成了陌生人,“附近”——我们与周遭的亲近和联系——正在“陌生化”。

于是我们问:世界与我,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一种让人们回归附近的呼唤似乎正在撬动着个人主义的困境,但附近真的是世界的解药吗?

本期「螺丝在拧紧」与「项飙:你好,陌生人」共创,主播吴琦与《你好,陌生人》作者、人类学家项飙,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一起,再一次走近那些为我们提供解释,也往往激发更深刻的困惑的概念:“附近”“陌生化”“没有主义的个人”“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些充满能量的语言,能够提供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法、浪漫化的想象,还是某种对既有生活的搅动?

本期节目是「螺丝在拧紧」的“多谈谈未来”系列播客企划的第一期,希望我们能由此出发,直面生活中的陌生与不安,谈谈正共同走入的未来。“多谈谈未来”系列活动正在筹备中,我们期待更多品牌/机构/平台/媒体/书店/学术酒吧等合作方加入共创,和我们一起重新理解今天的世界,欢迎联系我们:dandu@owspace.com

05:53 为什么鼓励大家观察身边的陌生人?
14:42 戴锦华:网络社区,算是“附近”吗?
18:30 项飙:“附近”不是网友,是你讨厌的邻居
23:53 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爱无能……我们在“陌生化”自己吗?
27:38 吴琦:年轻人选择自杀,问题在“我”还是在社会?
43:40 “一个黑格尔,一个本雅明,簇拥着杀马特向我走来”
52:02 我们都不同意精致利己主义的提法
56:10 吴琦:经受了毒打,却仍要“把自己作为方法”?
01:03:02 每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这太浪漫了吗?)
01:09:38 戴锦华:直面现实不仅为了照见自我,也要在关系中建立接续的人类共同体
01:25:47 “不需要人文社科”,正说明它们仍然携带着力量和威胁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你好,陌生人》,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贾冬婷、段志鹏著《把自己作为方法》,项飙、吴琦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熊文纶邱

展开Show Notes
57不拧紧
57不拧紧
2025.7.22
置顶
感谢大家的讨论和指正啊。两位老师的研究和观点值得持续跟进和观察,我也还需进步,我们都珍惜还想说、还能说的时光吧~🙏
Frank0517
Frank0517
2025.7.10
一直觉得项飙的讲话有欲言又止的感觉,这次和戴锦华的谈话更体现了这点。当吴琦一次次试图引导两位说出答案,两位都明智地选择绕着走,这当然是当下现实让人沮丧的地方。个人认为更好的方式其实是以比较的视野去聊,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我们当前的处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思路。遗憾的是,项飙在德国待了这么久,却很少听到他聊德国年轻人如何构建他们的附近以及如何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柚子Cynthia:抽象词汇一堆一堆的 年轻人怎么不和社会打成一片?因为打不过呗 纯被毒打 没力气打
世界真复杂:害,这种对谈越来越没意思了,真正的问题没人愿意说
13条回复
大美萄
大美萄
2025.7.10
每次听吴琦说话都觉得有点累,很多“或者说”的过度阐释,经常会抓不住观点和问题是什么。
Amber包小鱼:我觉得主持人说的很好,问题也很犀利
Grace789:我不理解主持人在赶什么,好不容易有这次对谈两位老师都有空说说,时间长点就长点有人愿意听,急得不行是要赶飞机赶火车吗?
4条回复
一个执着于寻求答案的人
两个迂回地拒绝直接交出答案的精神导师。
显然,两位引导思考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但同时又不愿用清晰和非学术化的语言界定,仿佛用陈词滥调会减损思想的深度,于是讨论的语言越来越晦涩,越来越与日常经验脱节。
归根结底,无论对谈人如何共情年轻人,如何代入年轻人的视角,如何自诩毫不自恋的知识分子的社群,仍然与结构中的杀马特们或者困境中的年轻人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阿灿_uBcS:这就是当下一切虚伪的精英知识份子的真实面目
HD189132z:不知道为什么提到杀马特的时候就高潮了
仲树1
仲树1
2025.7.09
听!
手辰化十:捉住树老师!
茶满满满满满满:哇!是树老师
4条回复
30:49 戴老师说的独生子女的孩子被过度关注确实很典型,但是还有更多的被经济转型外出务工裹挟的农村子女是被过度忽视的呀
23:34 太对了!呜呜呜😭没有其他生命经验的参照,对自我也就无从加以理解”,所以我疯狂滑动小红书饥渴地窥探别人的世界、从别人的生活获取能量。自己成为自己恐惧的对象,自己成为自己要控制的对象,不断陷入愧疚、自怜、不服、不甘、不配的情绪,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一有冲动就开始怀疑!原来是这样,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捉摸捉摸,形成一种看似强大实则飘渺的自我,自我陌生化。
momoooooooa:感觉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真实度较低所展示的内容复杂目地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哪怕是pyq里的朋友发布的生活日常也都是想让别人看到的一瞥而已,所以要多见活人!多出门!多晒太阳!
LittlezhannG:是哒!谢谢☺️
urnotZZ
urnotZZ
2025.7.10
32:40 戴老师说的很在理,这种附近有点自嗨,不算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只能算是某种具有浪漫色彩的提议。所以,路还是只有年轻人自己去走出来,再专的专家也帮不了太多。
_W3:戴老师还是厉害,“浪漫色彩”说得很委婉了
HD12648c
HD12648c
2025.7.10
期待听到提问题时,一句话可以干净利落地说完。句子套句子,以至于有时忘了一开始问了什么。
感觉戴锦华其实不怎么认同项飙😂
博多之子:戴是被招安的,项不是
HD582626y:我看她们以前的课和书,感觉这俩作为学者的风格(驱动力,分析问题的角度,和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5条回复
听戴老师讲话,如饮清泉如沐春风。
听完了但基本上大部分都没听懂
Nicole兰:俺也一样
望之川:俺也一样
3条回复
鬼鬼夭
鬼鬼夭
2025.7.11
这么好的嘉宾资源,却谈成这么无聊的一期….
鬼鬼夭:主持人真的该思考一下如何做有普及性和渗透性的节目,主题设置和谈话调动的能力几乎没有。
1:04:27 你是愿意躺在水里让水承载你的重量,还是更愿意走在坚实的路上让你自己的身体承载你的重量
任何一次焦虑都是世界在叩问你,希望你做出新的回答
43:27 这里的讨论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自我 : 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这本书里也有类似的对谈,比如网络对人的塑造,虚拟关系的虚幻性,以及学者表示对这种削弱现实感对人的损害的担忧立场和采访者持积极态度的立场:
『如今,我们的生活被分割成线上世界和线下世界,两个世界各有不同的可能性和要求。来自一个世界的意图和期望,难免与另一个世界特有的现实发生冲突。我们每天,甚至每小时都穿梭于这两个世界,因此总会不断遭遇诸如此类的冲突:我们从网上获得、训练、巩固的意图和期望,与我们回到线下世界后面临的现实相龃龉。
在网络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规划出一方“安全区”。它是一个没有冲突、不快和不便的安全空间,居住于此的都是平易近人、志趣相投,因此不会与他人发生争执的人——这在大多数工作场所、繁忙的城市街道,甚至在短暂而随意的城市漫步中,都难以想象。我重申一遍:这样的安全空间在网上颇易搭建,在线下却无法实现,甚至令人难以置信。把自己囚禁在这样一方空间,最严重的后果是,他的对话能力会逐渐衰退、枯萎、消亡。我所谓的对话能力指的是,掌握真正的对话艺术,能够面对面地接触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层次和优先级——这些在线下世界无法避免的异物,在线上世界却可以轻易绕过。
因此,当你说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而是互联网用户的错时,你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互联网,人们就不会养成躲避“现实生活”中的危险的惯习,也不会在遁入网络世界的同时拒绝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洗礼,故而丧失了直面并理解不同观点,进而协商出一种于各方都有利的权宜之计的意愿和能力拥有这种意愿和能力,认真学习并培养将之付诸实际行动的技能,对于我们这个不可逆转地多样化、散居化、多中心化的世界来说,无异于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要补充的是,
我一再重申,我所说的是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机会,这种机会在互联网以外的领域要少得多,也更难以获得。话虽如此,我并不主张“技术决定论”(就我所知所信,它是一个危险的谬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机会,也可以不利用。显然,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跟你一样选择上网“参与时而非常激烈的政治或哲学讨论”,而不让自己沉溺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网络回声室中。可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易地逃离前者,选择后者,人们也的确这样做了——鉴于线下世界的吵闹不休和暴戾之气,遁入网络密室确实很诱人。』
『你认为“互联网可能会延续并加强冲突与对立,同时阻止有效的多方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情况确实如此。譬如,激进分子和极端分子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的招募手段,在他们以前无法触及的地方招募支持者;即使在温和得多的环境中,网络“喷子”和仇恨言论也在激增。但诸如此类的冲突与对立,其根源不在互联网本身,而在使用互联网的人。我同意,互联网为这些人的胡作非为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它也让不少话语权较小的人能够大声疾呼,甚至让其与持异见者产生有趣的横向联系。他们永远无法完全说服对方,但至少他们可以让对手中比较理性的人明白其论点的运作逻辑。它让我在以下两条路径之间进行选择:一是走我自己的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我会更有成效;二是舒舒服服、轻轻松松地踏上现成的道路,接受文化产业为我锻造抑或伪造的理想。我承认,我在脸书上花了不少时间关注并偶尔参与政治或哲学讨论,这些讨论有时会非常激烈,令双方感到意犹未尽,不愿退出。各方参与者很可能都已经意识到,有时,你会感到惊讶,那些与你大部分观点都一致的人,竟然也能提出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支持的观点。因此,网上的争论说不定与陌生人在酒吧里就堕胎问题进行的辩论,一样有效,甚至可能更好。别的不说,这些众包而来的信息,其渠道多种多样,乃至来路不明。它们于我而言是一笔财富,如果要我自己去收集的话,我得在各类图书馆中花费更多时间。总而言之,在我看来,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而是互联网用户的错。我们不妨将之视为又一个杰斯拉德测试,此外,这是一种需要不断做出的选择,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我们时而走一条路,时而又会走另一条。这也许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宿命。』
玛德莱娜小蛋糕:我也想到了这段!(哈哈哈这个评论本身就在为这个说法做注)
粥粥宅在家:其实前面的讨论还让我想起佩雷克的《沉睡的人》 小伙伴们有兴趣也可以读读看🥺 很多互文(z站下pdf能看: 『你什么也没有学到,仅仅明白了孤独教不会任何东西,麻木不仁教不会任何东西:这是一种诱饵,一种迷人心性而设陷阱的幻想。你孤单一人,仅此而已,你本想保护自己,但愿世界和你之间的桥梁永远断掉。其实,你太微不足道了,而世界是个多么宏大的词:充其量,你只是在一座大城市里游荡过,沿着楼房的门脸、商店橱窗、公园及河滨路走了多少公里。』
6条回复
超豪华阵容
Mi小米
Mi小米
2025.7.10
01:15 看到节目的标题激动极了。但看到评论,又心里一惊。
社客:我也,现在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听下去
落地灯_:能听懂的还是能听懂,名声广了,大家想要的不一样吧。我是学生
小宇宙就是一個附近的社群 每个人看似是孤岛 但又渴望连接 一如两条河流 总归会因为一些契机相遇
很喜欢戴老师。但是抱歉,还是觉得戴老师说到住电话亭里的人时,把那个人、那件事说轻了。
urnotZZ
urnotZZ
2025.7.10
41:34 这里很有共鸣,读书会、同温层都是我尽管孤独焦虑也仍有些刻意避免去到的氛围,这种氛围好似抱团取暖,大家在其中寻求一种相互认同,容易沉迷其中,回归真实生活后更加难以融入。
小太阳哇啊啊啊:是这样,感受到阻力才是在前进🥹
urnotZZ: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