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简史:为什么总跟中国不对付?|第29周

澳大利亚简史:为什么总跟中国不对付?|第29周

67分钟 ·
播放数20830
·
评论数111

最近,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展现了他对中澳关系的高度重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本身就非常独特,深入了解后,你会经常被它的一些细节所惊讶:比如,国土之辽阔、人口之稀少、资源之丰富、国际地位之尴尬,以及它与中国之间微妙的互动。

此外,我在澳大利亚身上看到了许多变化的元素,再加上这里是华人热门的移民目的地。所以这一期就来盘一盘澳大利亚的历史,主要聚焦于澳大利亚殖民初期的历史,包括原住民的一些故事。因为这部分内容其实常被大家忽略,但其中有很多有趣的细节。

虽然澳大利亚的历史看起来不长,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所以在本期节目后半段,我们收尾得比较快,但是未来还会继续深入聊聊澳大利亚近现代的政治变迁。

最后,也要跟大家说声抱歉。这期播客是在凌晨录制的,最近确实要平衡工作、生活和播客制作,挺不容易的。录到后半段的时候,自己都快困到睡着了,也影响听感。提前跟大家道个歉,也希望大家多多包涵。从下期开始,我会调整好节奏和状态,把节目做得更精致一些。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

——————————————————————

感谢「参半沸石美白牙膏」对本期节目的支持。如果你正在为⽛黄、⼝⽓问题烦恼,不妨试试参半沸⽯美⽩⽛膏。

它采⽤第3代牙膏摩擦剂—能温和⾼效美⽩的沸⽯颗粒,能够有效地去除⼝腔中的茶渍、咖啡渍等外源性⾊素,在不伤⽛的同时,实现7天温和美⽩。

听众下单时联系客服备注一声是「小宇宙-灰度纪年」的粉丝,就会拥有专属惊喜赠品,点击下⽅链接可获得:item.jd.com

—————————————————————

展开Show Notes
定止
定止
2025.7.21
20:30 一个讲澳大利亚的节目,中间突然讲开表音表意了,是否太过枝蔓?
去水边的提米:聚焦和发散本身也不是二元对立的 中间也有很大的灰度 冬石的发散很有上课和讲座里面漫谈的感觉 是很好的补充 其实对于注意力是保护而不是稀释
JoJo呀呀呀:感觉增加了一个新的角度看事情,很好呀
14条回复
语言这段很有启发,我还有个补充,表意文字的汉语,除了造词的可扩展性,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时空的稳定性,现代人仍然能够通过文字,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情绪,哪怕读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含义仍是可判断的,我猜测表音文字阅读古籍的门槛就要高很多。
DHoHD:基本上跟读天书没啥区别
HD986276y
HD986276y
2025.7.21
冬石哥好,赞助商也好,支持⬆️!
一块儿海苔:是的!支持!成功让我记住了参半口腔哈哈哈
Double_sPpC
Double_sPpC
2025.7.21
更新了,诶嘿
冬石不语
:
认证沙发!本期凌晨录的,后面语调困倦十足,先报个歉
PROTEUSlee
PROTEUSlee
2025.7.24
有必要指出节目中的一处错误:
首先,主播显然是混淆了“语言”“文字”和“造词法”这三个层面,“表意文字”在本期节目中被滥用混用到了三个层面当中。在任何语言中,语言(语音、词汇、语法)都是第一性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二者分属不同层级。汉语的词汇组合逻辑(如“复合词”为主)、英语的借词习惯,是语言层面的特征;汉字的书写系统(形声结构)、英语的字母系统(拼音规则),是文字层面的特征。将“袋鼠”的造词归因于“汉字表意优势”,其实是混淆了“语言的词汇构造”与“文字的记录功能”。其次,所有成熟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不存在绝对的“纯表意”或“纯表音”:汉字中,约90%是形声字,很少有象形字,更重要的是和其他文字一样汉字必然通过读音实现表意,表音是其核心功能之一。英语字母虽表音,但字母组合的“形”与意义也有关联(如“-ph”表“光”,见于“photo”“physics”),且单词的拼写并非完全对应发音(如“though”“tough”发音不同)——英语文字也依赖“形”的约定性承载意义,并非纯粹表音。简言之,文字的本质是“用固定形态记录语言(音与义)”,表音与表意是一体两面,而非对立属性。
anyway,很喜欢主播的每期节目,在这里只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探讨。
冬石不语
:
多谢指教!我大致明白您的意思,即语言和文字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在造词方面,更多体现为语言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中文在造词时喜欢用复合词,直接将汉语的词语组合起来。而英文则常常通过词根来构造新词。其实差不多。但似乎日语的造词方式则更偏向于直接借用。当然,英文中也有不少词是从拉丁文、法语、土著语中直接借用的。 所以虽然存在概念上的混用,但好像与我想表达的观点并不冲突。在造词过程中,中文倾向于使用复合词,日语则更倾向于直译。而英文则介于两者之间(有些词是用词根造出来的,有些则是借用外来词)。 然后再分开说文字,如果把文字单纯作为书写符号来看,它在表意上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刚刚进城、对这种商业形态完全不了解的人,第一次看到“コンビニ”(日语的便利店)和“便利店”这三个中文词时,对这两个词的理解程度肯定是不同的;同理,完全不了解这种澳洲动物的人中国人看到袋鼠两个字,和英国人看到kangaroo这个词,理解程度也不一样。 我承认,在我的叙述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混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但我认为廓清概念后,还是不影响我的这种感受。您说得非常好,如果您能用专业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无论是反驳还是佐证,我都非常欢迎。再次感谢您的指点。
PROTEUSlee:🤝听您的节目就知道您一定是一个良友,能学到很多,期待更多选题的更新,像这期一样发散的选题也很有意思
Captain_Z
Captain_Z
2025.7.22
很多听众可能已经出生了????主播要不要自己听听你在讲什么?
Stormsign:五十多岁的人听播客是触犯到你的逆鳞吗
乔治_1cfD:70年代,还好吧🤷‍♀️
4条回复
方海珊
方海珊
2025.7.22
喜欢主播的声音,听的很舒服
汤姆_ucsu:有点点,像半拿铁的主播
田小平
田小平
2025.7.21
数次跑遍澳洲,西澳珀斯、南澳悉尼、北澳昆士兰和东澳墨尔本…依然支离破碎的了解,感谢东杰的细部补充,为下一步部署做到心里有数
黄卡比Kirbyhh:下次去塔斯马尼亚和北领地乌鲁鲁
WuRong
WuRong
2025.7.21
每周一必定听的播客。
我是做物理研究的。提到日本人对汉字的认知,我其实特别好奇。因为我时常会跟我们领域的日本同行闲聊,聊到同样的汉字翻译,比如“物理学”,或者“电磁学”,发现他们没办法(或者没意识)把这些汉字名词拆解成单个汉字的组合去理解。比如物理学三个字,虽然汉字单字的意思应该都是知道的,但不太会把这个名词以“物质道理的科学”这种方式组合起来理解,或者至少这种理解方式对他们而言是有一定新鲜感的。
HD756333t:这只是因为当代日本人的汉文功底太差了,你说的这几个单词甚至本身就是明治大正时代的日本人创造的然后由鲁迅等留日文学先驱带回了中国,当时的日本人汉文功底深厚,哪怕这些西方新兴概念也会主动意译成汉字词,这词都是他们创造的,当时的日本人不仅懂这些拆分组合的意思,甚至比你我更懂。然而现在的日本人二战后汉文功底普遍弱化外加美式哦文化入侵,就看不懂了
临门野蛮人:说的不是一个事情。哪个年代的日本都有汉文功底深厚的人,我相信今天也有,发明这些翻译名词的人也当然有拆解汉字的能力。我好奇的是从语言学上,日语这种借助外来书写系统表意的语言,普通使用者的理解习惯。
3条回复
编号2538
编号2538
2025.7.21
43:55 所谓的新金山应该是墨尔本。
良能
良能
2025.7.21
期期听 也常推荐出去哈哈
以免
以免
2025.7.26
1. 前黎明(Pre-dawn)
2. 天际泛光(First light)
3. 破晓(Dawn)
4. 日出(Sunrise)
5. 早晨初始(Early morning)
6. 早晨活动期(Morning activity time)
7. 太阳升高时(When sun is halfway up)
8. 接近中午(Approaching midday)
9. 正午时分(Midday / High sun)
10. 午后初期(Early afternoon)
11. 动物午休时间(Still time / lull in activity)
12. 阳光倾斜时(Sun low in sky)
13. 晚饭前(Pre-evening hunting period)
14. 日落(Sunset)
15. 暮光(Twilight / dusk)
16. 夜幕降临(Nightfall)
17. 深夜(Deep night)
18. 午夜后/梦时间(Post-midnight / Dreaming hours)
一块纱布
一块纱布
2025.7.22
21:45 又发散了😂
未月明
未月明
2025.7.21
30:02 袋狼
为啥澳洲这么多有袋生物
HD99747z:澳洲长期与世界隔阂,有袋类没被灭绝
CoralReef_
CoralReef_
2025.7.25
有一点点标题党
冬石不语
:
是有一点,之后再补一期澳大利亚,讲清楚后半段
方海珊
方海珊
2025.7.22
另外补充一句:真的很喜欢券商老板那期
21:29 我只会中文和英文,我觉得学化学元素名时,中文的优势太太太大了。
柒柒伍
柒柒伍
2025.7.21
盼望着 盼望着 终于更新啦
03:05 这个牌子牙膏用了很久了,用量少,泡沫很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