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42 | 老编辑和理想车主又吵起来了
本期节目我们荣幸请到@42号车库 创始人大吉,她本人就是李想L8车主。另外一位嘉宾是开着理想L9强制纯电模式从杭州跨城通勤回上海的互联网大厂程序员。他把自己的同事,上司,下属多人都发展为理想车主。并且给理想的软件提交过bug迅速获得了理想团队的修复。 主持人和他的这位学长在节目一开始就吵起来了,理想车主嘲讽纯电车主要下高速进城充电,主持人就反问,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的理想不要太多,虽然有冰箱彩电彩电大沙发,但是你一家老小在高速上4个小时都不上厕所吗?连开4个小时不休息你违法了知道吗? 但是随着大家深入地交流,大家开始找到了一些共识。比如理想车主最好不只有一台理想,出去露营什么的还是大五座最香。再比如理想距离特斯拉和比亚迪之间,还有产品泛化和纯电两关要过。甚至连作为理想黑的主持人,也对理想做MEGA,打造全新纯电品类的行为respect。 总之,这是一期理想粉丝和理想黑子的灵魂碰撞。
- Vol.41 | 见证了中国手机十年,他们如何看待蔚来“支棱起来了”
经过了半年多的至暗时刻,从过去在大家印象里的佛系和高逼格中突然醒过来了,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开展针尖对麦芒的舆论战!创始人和高管,纷纷在微博和发布会上大秀肌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内卷,终于把谦谦君子蔚来变成了西装暴徒。 本期车主talk,邀请蔚来ET5旅行版臧智渊和ES6的车主王潘,同时也是见证了中国手机行业十年的嘉宾,为我们解释蔚来觉醒背后的逻辑。这一切都要从当年小米聊起 ...
- Vol.40 | 把小鹏当作主队
我们过去通常认为,媒体在谈论一个行业的产品和一个行业公司的时候。要具有某种客观的视角,就是我得客观中立第三方,这样我的评论才是有价值。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在过去十年中国的互联网或者中国的科技行业的崛起的过程当中逐渐失效了。呃,更多的时候在评论的过程中,你需要一种强烈的代入视角。就像欣赏足球比赛一样,必须选择一支主队,你才能获得足够的观赏乐趣。
- Vol.39 | 在槟城寻找伍连德和辜鸿铭,却发现了小红书
槟城是被我视为是精神归宿的地方,便宜又大碗的咖啡,比福建更地道的福建菜馆,超过一半的华人本地人口,遍地都是的近代中国历史相关遗迹,但是来自国内的游客数量远不如曼谷,完全没有那种拥挤和过分商业化的感觉。 很多人误读了马来西亚华人的“亲华”,把它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态度。其实马来西亚华人的三根支柱,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都是华人作为移民,在一个对抗性社会环境中用于自保的工具。 在长期分离的情况下,对母国的模糊印象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被不断强化,四十年后,当中国人从走出国门有机会接触到全球的华人群体,简体中文+普通话+传统习俗保留的马来西亚华人给了我们最强烈的亲切感。 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以及年轻人去台湾接受高等教育后返回带来的影响,传统的“华人三宝”都在被稀释和动摇。好在这一次,我们重返槟城,看到了国内微信+小红书+短视频三位一体的影响力正在发酵,联系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东西,看起来更柔软了,实际上更坚固了。
- Vol.38 | 从北方某大国“凝视”胡志明市
乱翻书 X 老talk消息 东南亚特辑本周继续更新 我们从马尼拉出发,经新加坡马来西亚抵达在中文互联网里欣欣向荣的越南。在胡志明市,用北方大国的视角“凝视”我们曾经的小兄弟。 从个体感受上,那种回到国内90年代的穿越感非常明显。海关工作人员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收钱”。摩托车到处乱窜,整排整排的年轻人在路边蹲坐着喝奶茶聊天,穿衣风格凌乱、夸张。菜市场上整捆整捆的蔬菜和国内选品几乎一样,只要身上带足了外汇,胡志明市橡哆啦A梦一样,你的任何要求都可以被满足。 让人不由感叹,越南人民们,这就是你们的黄金时代啊! 但是如果真的仔细审视越南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来自北方某大国的经验大多数不成立。市场不小但是更加破碎,人民勤奋但是绝对达不到国内内卷的程度,当局的投资计划雄心勃勃,但是从经济中汲取资源的能力远远不及,还有流行文化的粗糙且缺乏主体性 …… 最后我们只能说,北方某大国才是特殊的那一个。越南人民请继续做快乐的越南人民。
- Vol.37 | 少数人讨论交易成本,多数人轻易诉诸文化
在东南亚,首先要定义的问题是“什么是东南亚”,或者“到底是否存在一个东南亚”? 然后就要解释,华人在东南亚普遍性的“成功”,是由于其共同的文化,还是由于其处境,形成了一个现实的共同体,内部享有更好的信用支持和更低的交易成本。 在东南亚的环境下,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国内类似支付宝这样的平台,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信用基础设施”,显著刺激了消费及其背后的生产,而不仅仅是一个逐利的放贷人 ……
- Solo | 带着偏见聊AI,又伤害到了人类
大清早起床气,发了几条微博谈论王小川,回头看确实有些刻薄,但是没别的意思,就是不要把AI当作弥补自己移动互联网失意的机会,AI比移动互联网难太多了。 我节目里说过,这是在已经被二八分过后留下的科技板块里再次进行二八分。非常残酷。胜利果实,一定属于那些用一生等待这个机会的人。过来搂草打兔子的就算了。 希望王小川早日走出心魔,成为自己嘴里说的那种“技术理想主义”的人,迎接这次“文艺复兴”。
- Vol.36 | ChatGPT横空出世,字节还要送外卖吗?
ChatGPT横空出世,不仅让我们开始重新尊重硅谷的创造力,也让我们有了对内审视的动力,是否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过度竞争削弱了行业对前沿技术的长期投入。 这个局面,除了全行业集体的焦虑之外,具体的人,具体的公司,比如字节跳动及其创始人,有什么责任? AIGC在增强各家互联网公司服务用户的能力之外,会不会严重侵蚀基本盘在内容分发领域的字节跳动,张一鸣还要坚持“送外卖”吗? 本期节目嘉宾除了我们的老朋友潘乱,还有两位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时域科技CEO郭靖,彩云天气创始人袁行远
- Vol.35 | 比赛在理想和华为之间
这期我们又和两位老朋友一起聊聊车,一位是我们聊新能源车时候的常驻嘉宾,光子星球的创始人王潘老师,另外就是最近来北京出差被我堵到的郑小康老师。 我们从理想L7的发布讲起,讲到了今年最重要的竞争格局,华为和理想在增程产品路线上的贴身肉搏…… 没有人能给出最终答案,只能期待历史的押韵。
- 对谈17 | 既要又要还要,锐评这一届B站百大UP主
一年一度的B站“百大”在春节前颁布完毕。这届百大有多达64位新入选up主,这让一些老用户哀叹“变了”,却也让老编辑和木村拓周两位30+男子分别在榜上找到了各自感兴趣的汽车和音乐up主。同时,一些与现实公共议题接轨的up主和内容也在本届百大上得到了进一步嘉奖,再次显现出B站往主流舆论空间迈步的坚决。 “百大”的日趋多元,是B站内容品类的爆发增长、用户平均年龄的成长,以及B站商业化步伐共同影响的结果。这期,我们一起聊一聊B站的学生气与商业化。 节目 shownotes: 01:50 两位主播中年趣味和青年文化的议题交集:B站百大 04:24 “百大”的少年气与现实感 07:22 两位30+男子,在百大里各看各的 12:31 本届百大有64位首次登榜,这意味着什么? 15:00 “多元”和“价值”之间 17:55 《隐入尘烟》在B站二创翻红给我们的启示 20:00 B站组织架构的变化后,能给up主们带来什么新的机会 22:26 当B站大大方方地嘉奖up主商业化 25:50 我们在茫茫的内容海洋随机邂逅、并肩奋斗之后,你才可以赚我的钱 29:09 “百大评选”强调人而非公式 33:03 出生人口在减少,B站用户在长大:作为年轻人大本营的B站会发生什么变化? 36:21 想象一个人均消费力更强的B站
- Solo | 迟到的年终盘点,短视频吞噬一切
2022年过去了,年底所有大佬的骚动,都和一件事情有关。完全可以套用2011年马克·安德森在形容那个社交网络时代所用的措辞:“短视频仍然在‘吞噬’着这个世界”。 如今,不只是马斯克、马化腾、刘强东在焦虑。而是所有依赖重投资,强补贴,大赛道,建立护城河和准入壁垒的平台都在焦虑,京东美团尚足以自守,但是垂直领域的小巨头再也没有机会了。 过去的创业英雄们如今有的沉寂了,有的还不甘心,进了直播间,有的还在进行“买量”和“补贴”的游戏。这些人惊叹于短视频井喷的商业价值,鲜少理解数字社区商业价值的根本来源,低成本的信任和普惠。
- Solo | 理想,理想,不断地增长
理想黑,终于向理想的成功低头了…… 到了年底,小鹏和蔚来都不约而同向销量更好的“理想模式”学习了,要强化定位和效率。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更加根本性:如何在一个万亿市场里击败华为。
- Vol.34 | 当河南人办了一家大企业
最近晚点(latepost)作者朱凯麟写了一篇关于蜜雪冰城的长篇报道,里面有我非常感兴趣的关于河南人生存困境的部分,包括混乱的竞争环境,企业家的预期被外部冲击不断打破,信任和资金难以积累。 也有非常符合中国企业成功经验的部分,企业家验证了自己的爆款单品,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高水平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带领一大批急需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获得成功。 这家公司的成长,是最近寒冬里为数不多的正能量之一。
- Vol.33 | 多年来投资中丐股,我现在还好
曾经在某一个时刻,投资中概收入颇丰的中国互联网人觉得,“巴菲特也不过如此”。阿里上市,腾讯新高,新能源车企对标特斯拉迎来巅峰。然而一切收益,都在短短数个月时间内变成过眼云烟。大家用什么心情去迎接,这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本期节目为大家请到几位资深“中丐”病友……
- Vol.32 | 48个小时拯救千亿车企
过去的48小时,对于曾经市值600亿美元的小鹏来说是决定性的。 G9发布会上的定价失败,一度让用户迅速流失,基层员工处于巨大的迷茫和困惑之中。好在企业,媒体和用户之间的声音被互相听到,创始人迅速做出了决定 … 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车企,真的可能因为一款新车的失败,走下历史舞台。这背后,是公司组织战略管理的较量,也是创始人性格和命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