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椅打法通关!《黑神话悟空》通关感想
Hello 大家好,我是Neo,给大家汇报一下,我通关黑神话悟空了,整个体验下来最难的可能反而是刚刚上手的第一章。因为平时并没有玩老头环,也没有玩怪物猎人,或者战神。最近一次玩 3A 大作还是《无主之地 3》降价之后买了玩了玩。 第六章最后确实有点赶工,如果仅仅看前 4 章的内容,我觉得通关之后去回看,完全可以在理解剧情和背景的情况下去给个 95 分。 在习惯了操作之后,基本上如果稍微看看网上的轮椅打法,就没有会特别卡很久的 boss 了。每个 boss 都有针对的方案。 游戏的梗和艺术性,很多确实需要去网上看解析,因为涉及的点特别多,如果不是对西游文化和中国古典非常了解的话,基本不可能理解,太深了。举个例子,我也是玩了游戏看了解析才知道, 但这并不妨碍这款游戏在海外会获得相当高的关注,这个逻辑上一集内容里也聊过了,简单粗暴地讲,用心将自己的文化做到极致,都是世界人民会接受和喜爱的。这一点在过去其实很少做到,你可以说张艺谋的《英雄》很接近了,你也可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做的非常好。 但那是电影,而不是一款游戏。这是一款动作类的,偏魂类的 3A 大作,这也就注定了这款游戏是带有门槛的。 我就是一个典型,这游戏对我来说有门槛,所以我在第一章打白衣秀士整整耗了 55 分钟,我当时都要吐了。当然这种难度啊,其实回头来看,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如果你作弊,你所有的怪都是无惊无险,锁血打过去,或者一棒敲死,这游戏的沉浸感就完全被破坏了。这种沉浸感对于游戏整体的剧情体验来说是很重要的。 所以一周目结束的朋友,很多也会考虑继续二周目,只不过就不会那么热血了,更多的还是收集物品完善装备以及补全一些当时第一次没看仔细看的东西。 打完整个剧情啊,我会感觉显然游戏里体现出来的内容,绝对是有删减的,不管你是从地图的角度,还是从出场人物,剧情走向,等等等等其实你都能感觉到,游戏被砍了不少章节和内容。 这种意犹未尽特别多,当然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游科制作组还是给玩家留了很多悬念的。比如被抓走的蜘蛛精 4 妹,比如猪八戒提到的曾经悟空的相好白骨精,比如游戏里无处不在暗示上头的神仙和神佛都各有各的心思,嘴里说的是大道理,但行为背后的种种却各有各的私心。但我们天命人大部分没那么多废话,只想去兜率宫找鹤仙人干架救人。 所以 DLC 基本是没有悬念的事情,尤其是在游戏如此大卖的情况下,估计等到 DLC 准备完毕,Xbox 的移植以及 Switch 2 的移植都会成为可能。销量会持续放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且随着整个游戏性能优化,故事完善和补足,功能上可能还会有新的拓展。 总之悟空的海外之旅估计还没有结束,还会持续给我们带来惊喜 最近是看到这个黑神话悟空早期投资人吴旦的一些介绍啊,我觉得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也是做过一级投资的人,我也接触过游戏初创企业,我也认识一些仍然在这个领域坚持创业的人。游戏创业不比干电影容易,甚至更难,买断制游戏倒是跟电影有那么一死死像的逻辑,都是开卖的时候直接看结果,一锤子买卖为主,卖得不好直接就赔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并不喜欢 3A 游戏,不喜欢单机游戏逻辑的原因之一。觉得商业模式太差,根本没有太高的容错空间。只有强如任天堂,那种已经跨越百年周期,同时有强大传世级别 IP 的公司,才可以缕缕不断地试错再试错也不会伤到根基。 冯骥这种已经试错了好几次,依然有投资人愿意在他身上继续下注,依然有很多可能游戏都不是很懂的投资人就参与投资,说明他本身就可能作为一个制作人很纯粹,并且坚信他所坚信的事情。 在游戏过程中你能体会到制作的用心之处,也能感受到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实现的无奈。 好的结果是冯骥和他的投资人们赌赢了,公司已经翻了好多倍的估值了,而且短期内也不会再有资金的烦恼了。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冯骥迟早会要卖公司给大企业,一个是因为投资者是要退出的,你 IPO 的可能性太低了,因为游戏开发周期太长了,这种 3A 游戏工作室往往适合依附于大企业下面。另一个就是如果不卖,坚持做一个独立的企业,游戏科学的现金流又是一个问题,DLC 可以平滑一点收入曲线,但就算你把电影,周边都做进去,那开发成本来说,不会下降,只会上升,对待员工总要比之前好吧,所以成本下不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能指望分红,但是谁又能保证后面的游戏能像这款一样继续大卖?而且你还要等上四五年才能看到结果。 但是话说,做西游记这个题材,确实和冯骥所做的事情很像。九九八十一难,无数个天命人踏上征途吗,达成西天取经之后这还没完,到底是冲入轮回?(继续做一款 3A 大作)还是选择接受新的身份,新的挑战? 这一切都太过于契合了。但是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个黑神话悟空,这样的一款游戏,让我们在二次元的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文化的骄傲。
- 黑神话悟空无愧年度华人最佳,星星之火已经被点燃了!
这些天没咋更新视频啊,主要是因为在玩黑神话悟空。 评分这个玩意儿说实话非常不靠谱,这也是为什么 Netflix 放弃了打分制。 你要我说,这个游戏虽然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了解决 Bug 之外,还可以完善很多机制和玩法,出个 DLC 包吧。 刚入手的时候玩,觉得是制作精良,哪怕放在世界水准上,也可以和很多作品掰掰手腕的制作水准,尤其是中国风的审美和还原了许多古建筑和雕塑的画面,确实很特别。 等我打完第一章,看到过场的画面解析以及动画之后,回过头再去看游戏里的各种人物志和故事,我才发现好家伙这个游戏梗多就不说了,故事改变非常贴合原著精神啊。简直是对西游记背景文化了解的人,直接加分到满的程度,所以我给游戏的评价是:如果算上改编故事的地方,以及要表达出来的内涵部分,它绝对快够得上神作。 玩过以前《轩辕剑:云和山的彼端》,《仙剑奇侠传》其实在那个年代的机器上,中国风就已经有了很多展现。故事也改编的非常好。尤其是《轩辕剑:云和山的彼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改编,感觉像是金庸那样的借用历史人物时间,让你更沉浸。而且云和山的彼端地域跨度很大,对整个历史背景故事要求了解的程度也很高。不过那个年代,这种单机游戏和 RPG 的风格展现形式走不出国门的。 黑神话这种动作 ARPG 逻辑,尤其是在有一些明显借鉴了之前的大作,怪物猎人也好,老头环也好,如龙也好等等作品,是可以被世界玩家接受的模式,而且现在进入网络时代了,各种游戏分销平台也已经遍布全球。 《西游记》大家多少都看过,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故事书。它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每个人读都可以找到有意思的点。理论上,有一半左右的故事,其实都是发生在西域,但它蕴含了非常多的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第一章的故事取自西游记原著,电视剧对应的是《祸起观音院》,黑熊精偷袈裟的那个故事。 第二章则是黄风怪的故事,很有西游记的精神,因为这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可以解读出不同寓意的故事。 中间穿插的动画小作品也是联系不同章节以及对故事内容解读的隐喻关键之一,同样,这些小故事也是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对外国玩家来说,这就会比较困难了,尤其是对道教佛教本身就离得比较远的人。如果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可能要有很好的沉浸感需要恶补知识才能做到了。。。 别说老外了,连我都恶补了半天知识。这种在故事里叠加故事的动作游戏确实有点意思,尤其是中国文化背景故事。 如今,Steam 销量破 1000w,还有 Wegame,Epic 等分销平台。还有别忘了,明年的 Switch 2 搭载的芯片应该是可以运行优化移植到 Switch 的版本的。 这款作品从财富收益角度看肯定是稳了,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则是有很多争议。一方面 Steam 平台显示有 90% 左右的玩家都是华语玩家,仅有 10% 是海外玩家。这和我们印象里的全球化的 3A 大作的销售印象是不符的。 这个事儿其实现在争议还挺多的,但是你反过来想一下,作为一款明显有文化隔阂断层在的游戏,同时你又没有简化这层隔阂,不像三国无双,只龙,这些游戏简单粗暴也可以玩。 所以有 100w 的海外玩家销售也不错了。在很多翻译细节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制作组的坚守和用心。 黑熊精翻译成 Black Bear Guai,Yao Guai 直接用音译,而不是翻译成英文。虽然可能海外玩家不多,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做游戏直播的海外大佬们还是尝试玩了黑悟空,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输出。 东方的哲学输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今年 Hulu 大热剧《幕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来的小说是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日本的第一个白人武士在日本发生的故事的改编。但Hulu 的制作组请了真田广之和一众日本制作组来完成整个故事,虽然编剧是外国人为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细节里展现了相当多的东方逻辑和日本特有的哲学思考和输出。日本文化输出做得相当成功,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 黑神话悟空也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开始。很多人会说 3A 作品不赚钱,成功率低,投资就是傻子。但是你再仔细看看内地游戏市场,那还是一个能随便就赚到钱的市场了吗?也不是啊,渠道争夺更为可怕,版号必须持续发放,因为一个网游的寿命周期就那么长,更别谈什么 IP 了。像原神那样全球爆发的例子实在不能说少,可以说就是几乎仅有原神。中国游戏公司在疫情之后海外的扩张和收购都近乎停滞,只有网易有点声响。 我希望黑神话悟空是文化输出的开始,是一次找到正确方向的指引。就像姚明拯救不了中国篮球,但是他给了很多青少年希望,证明了这个方向努力是可行的,就是重大的意义所在。 至于黑神话悟空会不会出 DLC,下一部作品还是不是 3A 大作,我认为这些已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他们已经在这个困难的四年多时间里给我们展现出来了一条完全可以走得通的路子。 星星之火点燃了,我相信迟早会燎原的。
- 乐高是小孩的理财神器吗?
之前聊过啊,Lego 乐高的这个大的套装,如果没拆包装,纯投资逻辑,基本年均增长 10%左右,有的可能会多点,有的少点。 比如去年我买的警察局,拼多多上最低价大约 900 出头,如今已经接近 1400 才能拿下,一年时间,50% 的增幅,这算是比较夸张的。 也有比如 2 年多过去,没有涨那么多,但是可能未来涨的。比如 Lego 75290 当然了,我买了很多年,甚至 10 年以上那些,有不少大的 Set 都涨了不少了,你平均一算,还真是在 10% 以上的收益率。 乐高这玩意儿有个什么特点呢?它确实在“大孩子”的手里可能会是个理财神器。因为它购买没啥门槛,中国各种电商渠道上购买又是全球最低价,同时流通性很好,尤其是没拆过盒的乐高,严格来说,它是全球流通。 这玩意儿就是儿童的茅台,哦不,你可以去掉儿童两个字也许。有的 Set 真的是会越来越值钱。 这玩意儿能大额投资囤着赚钱吗?哦不,为什么我说他是小孩理财神器呢?并不是因为只有小孩玩乐高或者买乐高,而是因为乐高如果作为投资工具,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仓储成本会急剧上升,同时还会有流动性困难最终。 因为单个乐高的价值没有很高,4000-5000 快钱左右到顶了,但是它却很重。你如果囤一大堆,你就需要有一个地方来摆放它们,等到你投资数额上到了一个级别之后,你就会发现几十万的乐高就已经占据了很大很大的仓储空间。仓储成本就会开始急剧上升,我就算假设 你买的Sets 能线性稳定增长 10% 一年,那个赚到钱可能最后还不足以覆盖你的仓储成本。 可是孩子的压岁钱最多也就几千块钱,每一年都可以选择至少一款稍微大点的 set 购买。要知道,即使是玩过的乐高也是拥有流动性的,尤其是受追捧的那些。而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买一款,收藏一款。 大概 5 年前,朋友送了我一款第一代的忍者城。我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了,买过了,入手价大约 1500 还是 1700 记不得了。如今哪怕盒子破了,也价值 4800块钱以上了。 当然这个例子是比较幸运的例子了,有很多 set 并不会在短期内涨这么多。 但是又但是,钱是一回事,给孩子带来的东西如果大于金钱,乐高就不止是理财神器那么简单了,我更看重在这个电子游戏和虚拟世界充斥年代里,对真实积木玩具类的热爱和单纯。 这也许就是大人和小孩都能找到共鸣的玩具了。
- 跑不赢指数基金又没耐心,怎么办?
上次聊过,几乎没 人能长期跑赢指数基金。 我曾经也反思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跑赢指数基金? 这就跟竞技体育一样,难道成不了 NBA 球员,就不应该打球了吗?其他国家的职业球员也要活啊。 所以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标普 500 +纳斯达克,长期来说,这个指数就如同 NBA 的水准一样高。 所以如果你无法有一笔钱,是足够长时间不用的,或者总能不断地定投指数,那就需要接受一个跑输美股指数的回报,但是跑输指数,第一不丢人 第二也不糟糕。 为什么呢?因为你跑输指数换来了现金流和稳定性。 比如美股和 A 股都有基建类的电力企业,主要吃分红为主。再比如这些公司,尤其是在美股的,是有优先股或者债券可以公开购买到的。这些都是高息逻辑。但是显然长期高息是跑不赢指数的。不过由于这些业务的稳定性,他们大概率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给到投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股有非常多的现金流的投资办法,REITs,优先股,各种企业债等等。 国内我也注意到了开始有不少 REITs 的场内场外基金了。可能有一些还是可以的。 在国内市场,可能这个性价比会更高,因为 A 股指数,就算是沪深 300,长期来看的回报率也远不如美股指数。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一个高息的逻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好了,有人可能会贪心一点。有的人会说,那我既想要长期收益高于票面股息一些,但是我还要稳定,我还要分红现金流,可以不可以? 有啊,比如伊利这种,不就是股息接近 5%,股价也跌下来了,长期业务也稳定的相对来说。 但是你如果选择股票,谁能保证它长期就一定涨呢?或者你就能确保业务一直稳定呢?毕竟不是基础建设类的公司。 你看就算是在疫情之前看,非常稳定的上海机场。在疫情之后逻辑也被改变了,疫情这种百年一遇的事儿被你摊上了,你也毫无办法。 所以什么?我们切莫贪心。既没有那个运气,又没有耐心,就别想既要又要还要了,老实赚点现金流才是正解!
- 还敢有人说自己能长期跑赢(美股)指数基金?
能跑赢长期跑赢股市的人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 选股型 往往在每个阶段都几乎选对了公司,或者在某些阶段选对,某些阶段选错,但是他们总能在下一个浪来的时候博回来,所以净值起伏就会较大。没有运气,是不可能做到的。 另一种是 死抱着几家长期存活下来的公司,就一直抱着,让市场风吹雨打也不动,最后获得了复利回报的。这种啊,门槛极高,因为你试问有几个人做得到? 最后一种,就是封低就买了指数基金的,因为你逢低买了,所以最后平均下来就跑赢了市场。这种是门槛最低的了,但是我之前也聊过,其实买指数的门槛并不低,因为这个钱你没法拿出来用才能享受到复利效果,普通人要现金流做不到。
- 华纳丢了 NBA 转播权,Disney 上岸之路开始了吗?
分享一下华纳丢了 NBA 转播权之后的一些感想...
- 流媒体广告任重道远,但别灰心,2012 年的移动互联网也很难
2012 年,移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 最近因为聊起了这个有线电视的消亡和流媒体的兴起,我发现一个曾经聊过,但是很容易被人遗忘的一件事情疯狂地袭击了我的回忆。 2012 夏天我在泰国旅游,当时有一个事情就是CNBC 播放着某教授对 Facebook 的估值判断,估计它价值大约在 38 美元一股。现在看你可能都会笑,觉得哈哈当时太保守。 但大家可能都忘了 Facebook 这公司是成立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在 PC 端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广告当年是插入在网页里的,首页,页面里都留有不同的广告位置,因为显示器的大小,可以允许网页有非常多的空间展示广告。 在转换到手机上时,App应用的初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线性横移了广告逻辑的。这很正常。就像现在的有线电视广告转移到流媒体电视广告上的时候一样。 这种效果一开始特别差,但是确实是无奈之举,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想到和做到怎么样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合适的广告逻辑。没人想到信息流,没人想到视频广告的插入展示,没人意识到可以做推荐服务,商品等插入。那都是后面才出现的东西。 当渠道变化和技术变化的时候,整个业态其实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告就是如此。 电视转化到流媒体之后,其实是一样的困难。我们的硬件其实也发生了变化,从普通的电视机变成了智能电视,都是植入了各类操作系统的。比如 Roku 的系统,安卓系统,苹果系统等等。 电视广告业界呢,其实面临和当年移动互联网早期一样的窘境。大部分从业者也是线性逻辑,直接在有线电视的逻辑上横移广告。Roku 这种好点,多卖点不同的广告按钮,广告位置在系统里。但是从 Netflix 的广告逻辑来看,其实主要的广告办法和有线电视的展示方式上来说还是类似的。 广告商追求更好的 ROI,另外要有更好的监测方式,才能更好地控制投放。 目前来看,流媒体业界并没有发现更好的广告方案。 体育联盟其实也很着急。要知道有线电视其实并不能持续支撑体育联盟逐渐高涨的版权费用了。只有找到更好的广告逻辑,流媒体要开发出新的收入,新的转播渠道才有可能支撑更高的版权费用。 另外这些体育联盟也没有坐以待毙。它们也在开发其他的主要收入渠道,但是短期内并不能做到覆盖转播这个大头。 电视这个硬件和我们的手机还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可能是不是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是通过手机联动的方式完成广告和服务的植入的,是不是开发出新的互动方式是需要手机辅助的,这些都还未知。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事情就是,流媒体的广告也好,服务植入也好,其他的变现逻辑也好,都仍然处于一个试错的过程中。 所有 Netflix 也好,Roku 也好,它们必然会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业务粘性要足够大,这样才有足够的犯错空间去试错。不然可能广告业态还没有发展出来,很多公司就已经挂了。 好了这一集就分享到这里,byebye
- 离谱!特朗普集会现场居然没有警用无人机,Axon 空间发展巨大
特朗普遇袭的机会现场居然没有警用无人机... Butler County PA 居然没有采购无人机 Axon 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不要嘲笑胡锡进,A 股真是世界级难题吗?
大家好,我是 Neo。 胡锡进踏入 A 股市场一年,结果总亏损 7 万。首先,一年时间确实太短了,老胡看起来就像是个新手。而且,他的投资策略可能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A 股这一年的行情,别说老胡,连很多职业投资人都觉得心塞。涨的时候都是国家队在拉,跌的时候,却是我们手里的公司在跌。 说起来,上证指数多少年了,还是徘徊在 3000 点附近,逼得大家只能投机,想靠实力投资都难。 A 股的博弈属性很强,这和我们的发展阶段、资本结构、产业结构都有关系。指数的规则也不完善,企业的纳入机制、上市退市等都存在问题。这事儿复杂得很,不能一概而论。你看纳斯达克指数,几十年来涨了多少,一对比,我们的心都凉了半截。 很多股民和投资者都说 A 股难度世界级,但别忘了,A 股也有它的优势:流动性强,还不收资本利得税。这给了一些人暴富的机会,但这种暴富只是少数人的盛宴,对整个市场来说,它起起伏伏,很多人就在这些波动中亏得血本无归。 不过,A 股也有自己的逻辑特点,确实有一些资产长期表现不错,远超指数,远超平均水平。比如长江电力、招商银行、中国神华等等。 也有一些资产,虽然不是每年都稳定上涨,但总体上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可能是政策、国情或社会结构需求决定的,业绩和股价就会在这个底线附近波动。 如果老胡能稍微理解这个逻辑,我想他未来大概率不会亏钱。 不过,据说他的策略是投资了相当一部分在股指基金里,这就不好说了。如果是沪深 300,可能还强一些,这个规则逻辑比很多其他指数都好。反正随着大盘波动,总有机会逃出生天。 肯定有一些公司跑得特别好,实力强运气也好,比如铂莱雅,上市以来股价翻了十倍。 但也有那种上来就是为了圈钱,然后减持跑路的,这种公司可能占大多数。 你说 A 股难度世界级,地狱难度,得看你怎么理解和面对这种难度了。 如果你是韭菜级别,听信各类消息,在中小型公司里进进出出,随着大盘涨跌,很可能会被震得七荤八素。 如果你已经脱离韭菜级别,恭喜你,你可能开始研究基本面、公司、政策和大盘走势了。 但这些手段并不能降低地狱难度,反而可能让你掉进新的坑。投资二级市场有时候就像运动员,不仅讲天赋,还讲运气,后天习得的实力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还没算 A 股的众多违规操作和猫腻,以及业务投机等特点。一些公司在疫情期间赚得盆满钵满,股价飙升。疫情一过,这些公司的业绩迅速被抛弃,市值也随之暴跌。 如果对疫情判断不清楚的人,可能会跳进去,然后越跌越买。 越跌越买是把双刃剑,对于会反转的公司,你是降低了持仓成本;对于那些真的不行的公司,你就是在不断地接飞刀,让自己遍体鳞伤。 买稳定的国企总行了吧?我就买银行股,跌了我就买,高了我就卖。 这种投资者已经相对适应了 A 股,吃准了高分红,吃准了国家核心资产不会大跌。我就不断地在这个看起来并不算大的波动中磨蹭,长期拿着也行。 确实,有些资产属于核心利益,核心基石,不会轻易有问题,而且分红率也很高。但问题在于,能这么投资的投资者已经是少数人了。 最好的投资者是不是就是不参与 A 股?但我还在 A 股。 还真有,你买纳斯达克和标普 500 的追踪指数不就好了。可是指数基金门槛我之前也说过,难的不是买入,是理解时间复利和耐住寂寞 ---- 我们不应该嘲笑胡锡进,反而应该大力鼓励他这种退休人员投入到股市中去。 因为付鹏之前就聊过这个话题,最麻烦的不是我们经济不好,是我们老去的一代人,尤其是吃到了改革开放红利的一波人直接躺平不投资了,手里拿着钱也不投资了。整个经济的流动性变差了,投融资环境变差了。如果是像日本那样,是要整整等到这一代人老去,才会使得财富发生转移,最终投融资才会重新恢复过来。 笑胡锡进,可别到时候还不如胡锡进。。。 都说他带着任务来,哈哈哈哈哈。可能他还真是带着任务来的,但年轻的投资者们一定要支持支持他,毕竟,有人投资总比没人投资强。 A 股是个人都躲着,可能才是最地狱级别的难度的到来啊。。。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 硬件已经进入性能冗余时代?为什么电子消费如此疲乏?
大家好,我是 Neo。 最近看到发的动态有很多争议,正好稍微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正巧今天看到一个老机型的广告,iQOO Neo8 Pro,发布到今天已经过去一年多一点了,天玑 9200+的芯片,宣传是16GB+1TB到手2699元。 我打开拼多多,发现 16GB+1TB 的闪存,2300 多块钱到手。。。 120W 闪充,IMX866 的索尼相机。144Hz 屏幕 看着这些参数 blah blah 其实感觉和我买的 Realme 真我 5 差不多的配置。价格也是接近的。但是芯片我的可能稍微好一点点,但我没有 1TB 闪存。 ---- 有很多人的意思是性能是永远不足的,怎么会冗余呢,对吧,你做图形的,做 AI 的,做运算的,玩3A 的,永远不够。玩个原神都希望跑的更畅快。 但是对于像我父母这样的用户,对于像我这样对拍照没有太高要求,不玩什么高性能游戏,平时只需要完成基础日常使用的App需求,流畅系统,足够大的内存和快充的人来说,似乎13 个月前手机,半年前的手机,还是马上要推出的新手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5G 版本的手机相对于 4G 对非常多的用户来说体验提升也不是很明显。但确实,国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在全球来说那个覆盖和质量都相当不错,可以说升级 5G 手机还是有基础的。 但是性能来说,真的就没啥区别了。 很多人会杠啊,那老人机是不是也足够满足要求。快了,如果你把 2000 元档的手机称作老人机的话,就快可以了。对于很多普通用户来说,日常 App 的应用,包括刷抖音,刷视频,拍照,电话,微信,地图,支付宝,NFC 等等都只需要 2000 元档的手机就可以流畅运行了。 天玑 9200 和天玑 9300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几乎没区别。骁龙 Gen 2 还是 Gen 3,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感知度真的不强。 真正来说,个人体验下来,有感知的东西是手机的做工和材质。 前不久我们给我爸换了台手机,一加的 ace2 Pro,他上一台安卓已经用了 3 年多,那还是台骁龙 7系列的 手机。这么多年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升级系统后略显卡顿,闪存不够大。 这次3000 元内买到了 1TB 的闪存,2 代的骁龙 8,150W 闪充,5000mah 大电池。摄像头 IMX890. 对这个年纪的长辈来说,这就是全家桶了。 —————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换机的动力和换机的冲动都因为性能迭代之间的差异小导致没有那么明显了。 苹果产品可以用比较久,大家都明白这一点。但是现在二手苹果产品价格也在掉得比较厉害了。 再加上安卓这个性价比,可以说就算换机,花的钱也不如以前多了。当然这也完全符合整个科技普惠式的发展路径,和产能以及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想当年,一台大哥大多少钱?一台摩托罗拉要多少钱?一台苹果要多少钱?一台黑莓要多少钱? 整个价格必然是不断地往下走,性能是不断地往上走的。 这些年也很特殊的一点就是进入了移动互联多年以后,我们并没有诞生出新的移动设备业态出来,乔布斯的App 商店的逻辑依然沿用至今,手机对于日常用户的使用场景已经相对固定了,没有每年必须更新换代来使用最新技术的必要。wifi 6 还是 wifi7 甚至 4G 还是 5G,对于很多人来说差异不大。即使是很多学生定位的入门档手机,已经都满足了大部分游戏流畅运行的适配。 这也就造成了电子消费的困难。这不是一个本地现象,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 Bestbuy 今年面临困难的电子消费场景,是很正常的。在利率低的时候,消费更容易一些。现在利率高,整个赚钱困难多了,因为借贷成本高了,生活成本高了,大家第一削减的消费之一必然就是迭代性能对普通人并不明显的电子产品。 另外,云计算的发展以及 AI 的发展,也分散了本地硬件运算的压力。你比如我用 Kimi,我只要有个能联网的设备就行,我并不需要本地运算能力有多强,我就可以获得相当强大的生产力工具。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其实我 7 年前的外星人电脑放到现在,如果只是玩玩基础游戏(其实我用来玩堡垒之夜都没啥问题),办公,剪剪片子,这些需求完全没问题。因为很多其实需要算力的部分现在云端都帮你解决了,本地其实更多很多时候是存储的问题。所以我就给自己整了个 NAS 就好。 ---- 这种消费疲乏呢,只有在一种新的迭代明显的设备上,大家才可能会愿意一定花钱换。比如任天堂 Switch。。。 因为Switch 已经发布了 7 年了,等到大家买到,整个硬件体验完全不一样了,整个任天堂的生态也会在下一代 Switch 进行一些明显的升级。新的独占大作作品显然无法在老的 Switch 上运行了,所以换机的动机和动力都很强。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 迪士尼和奈飞中间差了一个 OpenAI???
大家好,我是Neo。 兜兜转转,迪士尼又回到100块钱一股,目前的市值是1800亿美元左右。 而Netflix,从低点一路上涨,几乎要突破自己曾经的历史高点,来到了650美元一股附近,目前的市值2800亿美元左右。 二者相差了1000亿美元的估值差。 流媒体的格局基本已经确定下来,疫情对乐园的影响也已经过去了,对影视制造业的影响也已经过去了,这1000亿美元的估值差合理吗?如果二者应该至少一个估值,那迪士尼岂不是应该150美元一股附近吗? 因为又隔了一段时间没聊迪士尼。所以这一次拉出来和Netflix对比聊一聊。 迪士尼不能和Netflix相比较的资产就暂时不聊了,一句话总结就是乐园业务还是非常稳且门槛极高的优质资产。 Iger回归迪士尼之后,其实对流媒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我说一个例子。在疫情期间,还是Bob Chapek掌控的时期,那个时候,说实话也能理解,就是流媒体疯狂增长人数,市场也主要看注册人数的逻辑,毕竟是跑马圈地的时期嘛。 《青春变形记》这种绝对是院线准备的作品,最后提名奥斯卡最佳年度动画作品,居然直接就被拿来放到流媒体上。理由是院线没票房收,还不如放到流媒体去抢注册人数。 说来也能理解,但是对制作团队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了。 迪士尼其实很像一个不断制作内容,然后用漏斗去晒出来IP,围绕IP打造线上线下的各种资产,实现长时间的变现。哪怕是入股Epic,其实也是对这种逻辑的进一步加强。 市场现在的关注点早已经在高利率的畸形环境之下从跑马圈地变成了关注盈利和成本。 所以迪士尼也是在近期不断地裁员,控制成本,控制住获客和留住客人的开支。但迪士尼和Netflix不同,它有太多从有线电视时期遗留下来,以及过渡过来的资产。 这些资产的处理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或者顺利,有的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了,但是依然没有明确下来,只是说方向上基本确立了。 这相对Netflix来说就是一种天然的劣势,因为Netflix不需要处理这些资产,它本来就不存在有线电视的资产。迪士尼不得不花费大量过去收购而来的资产,让自己变得更加像“Netflix”一样。但迪士尼不会真正地变成迪士尼,我们只能说,目前对于有线电视资产的处理方向上肯定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大公司的特点就是没有办法很快地把船掉头过来。 Netflix 在另一头来说,流媒体资产在疫情期间就已经达到了完全平衡的状态。疫情后,提价的逻辑非常明确,再加上疫情后更加明确了用户天花板已经触达到,所以转做广告 AVOD 的逻辑来扩大收入,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 Live 节目的探索。 所以市场当然是更喜欢 Netflix 的,因为它已经开始可以赚钱,盈亏平衡,而且能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的收入模式和内容,广告和直播内容。 但这种差异有大到 1000 亿的级别吗? 1000亿什么概念?一个 Shein ,或者一个 OpenAI 我个人觉得这种估值差不是真实的企业差异的反应,更多的还是当下一种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情况之下的一种偏好差异。 迪士尼的困境是在一个反转的过程中。而且 Iger 的最终离任也是一个几乎肯定的事情,当然是在处理完这一系列的转型动作之后。现在看起来,继任者其实并不需要做太多战略上的大决策,因为未来好几年的战略决策基本也都在现在确立了,或者说方向上也都确认了。 很可能 Iger 的离开不会对迪士尼造成太大影响了,(当然这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感谢 Bob Chapek),因为他给迪士尼上了一堂权力斗争课。 Netflix 的管理层也是一样的,Hastings 已经退出了很多公司的管理工作,他对公司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当然 Netflix 从治理结构上来说我觉得比起迪士尼还是要舒服一些的,因为还是那个问题,它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包袱,人员结构和整个公司文化就是围绕目前的业务打造的,从来不需要说整个文化上需要面临转型的冲击。 迪士尼则是一家转型历史贼多贼长的公司,它历史上不知道多少次面临困难,面临转型,面临收购和甚至被收购。从公司文化和业务韧性上来说,迪士尼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 这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一家公司无脑到蠢蛋也可以管理,那就必然将来会有个蠢蛋来管理。 我对迪士尼的预期是希望他可以在今年达到一些转型的预期,同时提高回购和分红。 这些举措也有利于公司股价的回升。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 为什么年轻人不要盯着“好生意”去选择就业?
大家好,我是Neo。 搞投资的人总是喜欢说这个生意属性好,这个生意不好。 当我们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其实投资者是在对某些业务属性进行一种判断。比如茅台是好生意的原因是该生意的产品垄断,独有,还自带金融属性,同时茅台不需要重复投入大量资本进行研发和厂房升级。这也就让茅台有了回购和分红的资本。随着茅台的产能释放以及品类的增加,它能给股东带来非常好的回报。 我们说坏生意的时候,比如电影制作这门生意,对绝大部分电影公司来说,它们都不是好生意属性。因为他们在国内而言,都是院线逻辑,一锤子买卖。片子卖座,吃几年,回款速度慢。片子一旦砸了不卖座,可能公司就会有严重的现金流危机。而且由于投资重,现金流吃紧,电影业务就需要举债拉高杠杆,进一步加大了业务风险。所以我们说这不是好生意模式。 这里用的其实是偏上帝视角的逻辑去看问题的,我们在意的是生意本身和工作本身的属性,而忽略掉了人本身。 茅台是好,茅台岗位待遇也好,但你不能因为待遇好,岗位好,公司是个好生意你就觉得适合你。刘慈欣的岗位也特别好,但适合他的原因是他有了大量的时间可以创作。同理,电力企业单位也普遍都很好,所以最近像这样的单位考公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卷。 电影业务是糟糕,那是从投资角度来看的。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是个金字塔格局。但这并不代表年轻人就应该避而远之。现在这个AI加速的时代,硬件加速的时代,一切都变化太快了,某个学生去学电影制作,大学4年制,等你学完出来,你都不确定电影的制作逻辑会不会被改变了。它即使业务端还是没那么好的生意,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不去触碰它。 这里的底层逻辑其实是金钱和稳定,是唯二的考量基准。每一代人其实大部分人都如此。 在过去,这样的逻辑完全没问题,因为过去的逻辑里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都可能不足以深刻影响你的职业生涯。就像我以前说的,有的人运气好,从就业到退休一辈子都做的就是电话接线员。这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果用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没什么是牢靠的,没什么是绝对稳的。生意属性上来看也许有的生意依然是好生意,稳定生意。但是从工作角度看已经不是这样了。 所以从生意属性上去判断我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就非常不靠谱了,毕竟就算你在银行有编制的工作,你也可能发现你即使不会被裁员,但是你收入缩减了,你技能还可能要再培训,环境变化太快了,没几年业务都会开始调整。 而有的现在看起来并不靠谱,或者并不是特别好的业务,但人群接受度广,可延展的前景多的业务,可能反而在未来对就业者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比如2008年的时候,Airbnb兴起之后,可能有的人就会发现在利率低的时候去拿小户型做Airbnb是个很好的机会,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价值洼地的资产。当然这玩意儿当时看来非常不靠谱,因为出行谁会住别人私人提供的房子,都住酒店里。 结果后面还真是如此,有大量的人住Airbnb,它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旅行出游选择之一。 再就是比如很多时候自己创业做喜欢的事情也很不靠谱。比如前阵子看了一个哥们在美国投资做冰淇淋店,前期投入就比较大,几十万美金砸下去,第一年没赚钱,冰淇淋定价也很低,都是4-5块钱一个的。他原来是做牙医相关咨询生意的,现在完全不相干的一个事情。主要还是出于喜好和热爱。 结果第二年开始赚钱,并且可以通过冰淇淋车进行扩张了。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在一个连麦当劳肯德基都需要提供4-5块钱餐点的今天,4-5元的差异化冰淇淋产品最后证明了有足够的市场。这哥们现在一年的销售额在130万美金左右,每年扣除所有的兼职员工的费用之后可以拿回家40万美金左右。 还有很多类似的东西,尤其还有很多是前期不需要太多资本投入的,比如有Roblox的团队招人的,进行剧本创作的,进行游戏设计的等等。虽然Roblox平台可能和传统游戏公司暂时没法比,第一个原因是因为Roblox的货币化还没有找到非常好的方向,苹果税抽的也很多。再一个就是Roblox平台的未成年玩家依然占据了近乎半壁江山。 我们肯定不能说未来Roblox必然会跑出来,其中的很多团队也会受益,收入会大幅度提升。玩家的很多活动,都会转向这个虚拟的平台。我们没有办法做这样的假设。 我们只能说这个平台粘性很强,虽然变现能力还不行,但是可能假以时日会可以。年轻人有能力去闯的那些人,可以选择在这个平台业务上去参与参与,如果最后成了可能就会有非常不错的发展和收入。比起去已经日落西山的游戏公司,可能这么选择会更好。虽然Roblox目前看起来不是一个好生意,但是它未来可能会是一个好生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跟大家说,有很多当下也许看似是不够好的业务,也许在未来会变得意想不到得好,因为我们的科技发展,消费发展,整个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过程中。 投资我们很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稳定,或者一种底线思维。而就业,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更加需要去体验和闯荡。
- 对标迪士尼?任天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去年去过日本之后,今年又去了一次。上次去过京都看了任天堂总店,去了大阪环球影城,今年去东京又看到了任天堂的几个商店。去之前也看到了任天堂可能和环球谈建设塞尔达园区的消息,以及马里奥园区扩展的消息。 我去年在任天堂每股6000左右买入过一点点,现在我更加确信任天堂仍然有很大潜力的原因我讲一下: 任天堂的游戏业务是软硬件一体化的,这一点从很早以前就是如此。IP是不会轻易放出去给别人做的,也就是主机独占的逻辑。 在数字化商店和会员系统实施更好的Switch平台,任天堂的未来毛利率还会有空间。Switch的下一代平台不出意外就是Switch 2,定价也还在2000-3000这个档位附近。加上任天堂并不追求硬件上的性能极致,更多靠游戏性和玩法取胜,这其实是一种站在IP强大视角下的讨巧做法。 正是因为有顶级IP,一直以来也都是走自己IP独占逻辑,坚持不做手机端的收购和发展,被落后时代很久很久,任天堂才遇到了一个switch的平台爆发。如果你回顾这一切,你就会发现任天堂有趣的特点,就是它绝不是一个寻求局部最优解的公司,而是一群有着非常执拗想法的人聚在一起做的公司。 这一点在switch平台最后的一部大作《王国之泪》里面体现的就非常明显了。 《王国之泪》明明是可以做DLC赚钱的,就像上一代作品《荒野之息》那样。但是制作组却表示这一代作品到这里就结束了,不会再有新的作品了。 甚至连这么创新受欢迎的玩法,在未来也不一定会再沿用了。这种开放式的沙盒世界的玩法可能也不一定再用了。 老任的游戏制作人员一群老头们对游戏是真的爱的深沉,以至于他们甚至可以让公司高管们都认同这些行为。。。 所以这绝对是非常奇葩的一家公司,也正是因为这些执拗的行为,任天堂在显得非常创新的同时,也非常保守。 从不追求硬件的先进性,甚至能让《王国之泪》这样的作品在switch平台运营商掉帧。。。 但另一方面,即使如此,玩家还是趋之若鹜,对任天堂表示心服口服。 下一代的Switch 2平台,听说硬件性能至少将会达到PS4 Pro附近的机能了,虽然相对比上一代已经是质的飞跃,但和最先进的PS5以及Xbox相比,那还是感觉落后了一个时代。。。 我说这一点就是想表达任天堂可以在降低硬件要求扩大用户面的同时,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业务模式,保证用游戏的强大创新玩法以及独占的IP,来吸引玩家持续付款,充会员,消费。 强大的IP独占性,以及任天堂对IP长超期的运营,遇到了一个时代红利的爆发期了,也就是switch平台和线下资源的开发。 是的,乐园业务对任天堂来说是新业务,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业务之一。 拍电影,开乐园。对大部分公司来说,甚至对Netflix来说,都是不现实,或者难以实现的。除了迪士尼以外,没有几家公司能做到优秀的程度。但任天堂可以做到,并且有能力复制到海外。我自从去过了大阪的马里奥乐园之后,我就对这件事情给了几乎满分的评价。 迪士尼乐园的业务是迪士尼的现金牛,其实这只是在财务层面而言,对长期运营来说,乐园业务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不能替代的一种情感连接和现实体验,能加深对IP和某个品牌的爱。 为什么爱马仕不通过网购的逻辑去加大毛利率的空间呢?因为门店是爱马仕连接客人与品牌,提供品牌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决不能替代,甚至要加大投资,加深这种品牌体验以及客人对品牌的爱。 任天堂的线下资源开发是同样的道理。任天堂有可能成为匹敌迪士尼的一家公司之一不是说说而已的。它的IP真的相当多而且跨越代际,强大且全球同行。 海拉鲁大陆如果真的建成了,配合电影,那玩家们还不得把门廊给挤破??? 任天堂仍然持有33%的宝可梦的股份,未来是不是会像迪士尼一样,全部拿下? 还有收购更多本土的IP,甚至全球适配任天堂的IP?至少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任天堂其实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做了很多收购了,比如Pokemon GO的公司Niantic的股份,比如很多负责任天堂switch平台游戏制作的公司,Next Level Games (路易吉鬼屋3的制作公司),比如Shiver Entertainment(负责霍格沃兹遗产的移植到Switch平台的公司),比如收购了Dynamo Pictures,变成了自己的电影制作部门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任天堂越来越像迪士尼,但它的发动机和迪士尼不太一样,它的IP全都源于游戏。 ---- 迪士尼和Epic的投资与合作其实也是一种类似的逻辑。迪士尼意识到了业务上的不足之处。 任天堂因为天生就源于游戏,所以没有这个问题。任天堂的优缺点都相当明显,但在这个估值水平附近,如果还能更低一点买入,我认为我甚至愿意把部分迪士尼的股份换到任天堂身上来“对冲”风险。 未来任天堂的收入继续增长的可能性还很大,它股息率也不低,我认为任天堂可能是过去两年我看到过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之一了 当然了,在一个AI蹭热点乱飞,硬件性能不断地翻倍增长,各类争夺眼球生意层出不穷的今天,任天堂并不是市场的热点。 但正因如此,我认为才会有机会诞生。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 Bye。
- 别盯着伯克希尔(巴菲特)了,跟你的财富没什么关系
大家好,我是Neo。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大会又来了,但是今年没了芒格。 这十年来的伯克希尔大会已经开始越来越宗教化了,越来越多中国富人阶级过去打卡,过去朝拜,过去结交朋友,整个搞得就像教会一样了。 各种社交媒体一起报道,对每一年的内容都反复斟酌,整个会议全程直播,文字版全程翻译。。。 对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普通投资者来说,早已经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去字字斟酌伯克希尔了。 如果你硬看伯克希尔的投资回报率,会发现规模上去以后,已经很难跑赢标普500,更别说纳斯达克100了。 老巴做什么,跟你的财富大概率没啥关系,不管他买入卖出苹果也好,还是买入了日本的五大商社也好,对他来说都因为规模限制,导致他整体无法跑赢指数了。不过屏幕前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作为普通人来说,你的财富大部分可能都不是股权,也不太可能通过模仿巴菲特投资实现财富自由。 跟你财富有关系的是什么呢?是标普500?还是纳指100?还是A股港股?中概股? 答案可能都不是。 在过去,我会认为,一个投资者的比较基准是标普500,而且很多投资机构都会用标普500作为比较基准,来显示自己跑赢了指数。 但是谁又敢真的把拉长的业绩拿去和标普比较呢,绝大部分投资者,只要不是和指数站在一起,只要时间足够长,基本都会跑输指数。 跑输指数不丢人,但是指数拿去用作普通人的投资比较基准就很不合适了。 这是因为长期投资指数基金的门槛太高了。 因为跑平标普500,往往就意味着你买了标普500. 而且持有比较长的时间,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复利效果了。我之前也聊过,买标普500并且持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要能接受指数基金的投资方式,它不像个股那么容易有吸引力,再一个就是你也得经历波动,大盘跌你就跌,大盘涨你就涨,不存在什么大盘涨跌跟你无关的情况。 所以普通人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普通人投资的目标应该是以利率作为比较基准。换言之,你长期跑赢利率就算你赢了。 有人会说啊?你的要求这么低了吗?只是跑赢基准利率了?那如果央行把基准利率降到1%-2%,那岂不是很容易就达成了吗? 啊不,如果利率那么低,就意味着无风险套利的空间更小,你必须要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才能获得赢得利率的投资回报。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投资的复利效应是不适合被随便中断的,当你滚雪球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就意味着雪球可能没办法继续滚那么大了。 普通人投资,最容易被这座山拦住。因为普通人情绪波动很难控制,涨跌会影响情绪,导致他们卖出和买入。另外普通人相对比富裕阶层,更容易会遇到需要用钱但钱不够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卖出投资,停止了滚雪球的行为。 这个问题我之前也略微是聊过的,普通人投资需要有分红产生现金流,会减少他们因为需要钱而临时卖掉投资的尴尬。而其他的原因则要具体问题具体看了。 第二,就是普通人投资的时候并不理解他们应该匹配什么样的策略对应什么样的财富程度。 很多普通人会觉得,我的钱少,所以我应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尤其是在牛市出现的那个瞬间,大家都会很亢奋,当身边的人似乎都在赚大钱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我要慢慢来。因为大家觉得自己明白,慢慢变富有就是扯淡的。 从很早以前开始,我一直认为的是资金的大小和策略之间的关系可以脱节。确实,它们可以脱节,不管你10万,100万还是1亿,投资方法都可以一致。 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我现在认为情况会有所变化。他们需要给予一些成长股的刺激,同时尽可能地在长期能获得复利效果。保证长期的复利效果,是普通人理财投资获胜的关键。但是一味地要求普通人成为绝对“理性人”这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我在电影《第二十条》之后有的一些感悟。你不能要求防卫者的绝对理性,同样地,你也不能要求普通人投资成为绝对的理性投资者。制定策略的时候得允许有犯错空间。 ---- 所以简单来说,综上所述,一个普通人不要奢求投资能带来财富自由,他也不能奢求自己能以标普500为投资基准,因为这中间需要越过的难关非常多。 有时候一些纯被动的投资反而可能会帮助你跑赢,比如储蓄型保险,因为你拿不出来,也看不到明显的净值波动,同时它还有保险的功能。长期下来如果每年能跑到5%,已经对普通人来说是很好的投资选择了,尤其是它还有分红。 当然你会说,股权投资回报率高得多啊,那是啊,问题是普通人咱们就是假设在非强制状态下,不太可能成为“绝对理性投资者”不然你也没必要买保险作为例子了,你直接买标普500+纳斯达克100,你10-15年以后大概率击败99.9%的主动选股投资者了。 时间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唾手可得,但又非常稀缺的杠杆。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给我留言
- 2024Q1之后Netflix还能持有/买入吗?
大家好,我是Neo。 Netflix公布数据2024Q1季度的数据后,有网友问我能不能讲一讲。。。 因为Netflix确实是热门公司,也不用我多说财报细节太多了,用户增长净增加933w,3月截止的付费会员数2.696亿,一季度收入增幅15%,operating margin运营利润率提升至28%,赚了26亿美金。 我讲讲几个我觉得需要关注或者讨论的点,直入主题,省得大家看的累。 1. 明年开始,Netflix将不再公布用户数,以及Average Revenue per Member,也就是平均每用户营收额。 这个举措很正常,原因是用户天花板基本上快跑到了,而且这已经不是市场应该去关注的重点了。除了亚太地区可能还有潜力,其他地方基本上被渗透差不多了。在密码分享打击举措实施之后,大家也看到了用户数量的稳定性。公布用户数与否,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过去,跑马圈地阶段,大家看用户数还是挺重要的,现在这个阶段过去了。 平均用户营收额不再透露,主要原因是因为Netflix的收入模式改变了。在过去它是很优雅的单一会员费模式。现在广告模式,以及用户密码打击之后的额外会员费用,都会影响到评判平均每用户营收这个指标。 【我们进化了,我们将会持续进化】是CEO Greg Peters的原话。 ![](Screenshot%202024-04-20%20at%2001.33.51.png) 2. Netflix即将迈入体育流媒体大潮 这是顺应广告逻辑的一个举措,所以应该更加关注Netflix的广告收入增幅。同时体育流媒体也会增加未来Netflix潜在的变现方式。 广告合作上面的发展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现金流和收益情况。 3. 回购,以及其他潜在的财务操作,包括并购 这个季度回购了360万股,现金充足。Netflix如果能再进一步,将会通过回购和分红实现更好的股东回报,毕竟也不需要在扩大债务规模了。 还有就是要注意Netflix可能会进行的并购。 在过去主要是进行了游戏studio的并购,但是这个方向基本上就是试水的。要真正关注的,是对其观影体验模式,制作层面,以及广告方面的并购。 我之前多次提过了,Genvid这样的公司对Netflix的互动体验,尤其是avod模式下,体育直播模式下的互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就是Netflix作为一家媒体平台,它持续进化,它会在体育博彩领域扮演什么角色也非常令人感到兴奋。 --- 股票市场上,Netflix当日是重跌最多超过10%。我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怎么调整,( 截止到今天,价格是多少多少 blah blah) 像Netflix这种业务,总有一天规模起来稳定以后,会开始分红,市场会开始用市盈率看待它。所以我们还需要点耐心。 这并不代表它并不会持续进化,我认为这是Netflix仍然值得关注的点之一。 内容生意不是一件简单的生意,它在很多时候比汽车工业一样难。大家不但卷,而且内容生产并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尤其是AI不断进化的今天。 但同时,PGC行业又是一项人力重资本以及工业重资本的行业。AI再怎么发展,目前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可替代这一点。 体育和广告会否成为Netflix的第二发展曲线,会成为关键。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