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净之心:如果想去看风景,不如就在你自己那清净如明镜一般的心中,走上一走吧
获得无条件幸福的实修指南 《本净之心》是一本大圆满实修指南,引导我们得到无条件的幸福。体验到我们本净的心,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并由此获得真正的、无条件的幸福。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明心无染清净的本质,以及心是如何染污、迷失。 —第二部到第四部,依次说明深入觉醒的三个原则,分别是證悟、禅修、以及善心,探讨与證悟和禅修相关的内容。 —第五部是藉由《密续精义》解密觉醒的四个过程。 《本净之心》是解锁大圆满词汇的钥匙。觉醒,最终也是来自于本净之心。就在现在,就在今天。本净之心的禅修教导,是基于大圆满法的传承。这个传承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特徵:你是可以在今生就證悟的。如果你具备了合适的条件,并得到一位很善巧的、很有證量的大圆满上师的引导,那也许就是几年的时间。證悟并不神秘,也不是遥不可及。 你的心,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彻彻底底地、完完全全地安处于清净的状态中。本书不仅是要让人们瞭解到这一点,更主要的是为大家提供一条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清晰可见的、易于实践的道路,让大家能够真正得到解脱,并体验到圆满的、无条件的幸福。
- 《生死学十四讲》第十四讲:终极的归返原初
第十四讲:终极的归返原初 每一个人都要走疗愈的过程,因为到最后,你还是要回到宇宙的母体。疗愈之道不是一种治疗,而是慢慢懂得通过灵性空间,恢复你的本心或原初的状态。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十三讲: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第十三讲: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我们必须能够看出事情「成、住、坏、空」整个机理存在的过程,随时适度地退出这些游戏场域,为自己释放出存有的自由余量,为他人做事;或者听风声、乌叫、虫鸣,驻足于水边山里或风雪中,无所事事。 内容简介 投诉《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 死之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十二讲: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第十二讲: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用濒临的心情体验到自己暂时性的连续,但同时又感受到生命破裂的光芒,保持这种双重态度活着,就叫做修行,这是生死学的修行。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十一讲: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第十一讲: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临终者的拟像犹存的时候,就好像水中影,光依旧照在破碎的介质上。尽管临终者心智的连续性不高,依稀还是可以看到水影,他会专注于水影的景象,因为水影有着我们在世意识的碎片。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十讲:背离世问,灵性呈显
第十讲:背离世问,灵性呈显 当人跃入死亡之谷,进入「没有世界的存在」状态中时,灵魂显现。在那段时间中,没有人格的存在,人会经验到很大的自在与轻松。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九讲: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第九讲: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进入病沉期之后的人际关系无法用传统的「关系」来理解。想要接近病人,要跟他进行「缔结」的关系,也就是不顾世界利害,我们看见彼此,而且愿意面对,不是基于过去你们的交情有多好,而是一种瞬间的「侧隐」之心。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八讲:「脱离世间」的本质
第八讲:「脱离世间」的本质 人最终死亡的那一刻不会觉得孤单。的确,死亡意味着「离开」世间,但同时它也意味着「回家」,返回到宇宙的本原状态。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七讲: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第七讲: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关键重病的人将未来的落点放在眼前, 其时问长度逐渐缩短,且活着的立足点 从整片碎成一小片,在临终之际其自我存在的立足点全然消失。 内容简介 投诉《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 死之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六讲:关键的重病现象
第六讲:关键的重病现象 我们逐渐从(1)生活被疾病侵扰到(2)疾病侵入生活,最后才会进入(3)受病之中,也只有到了「受病」这个阶段,我们的整个存在才改变了我们的「能在」。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五讲:进入愿有决断
第五讲:进入愿有决断 通常临终之人的身体已经毁坏到令他产生「愿有决断」的意愿,虽然人还没有真正进入决断,但「愿有决断」可使人慢慢迎接决断的到来。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四讲:生寄死归
第四讲:生寄死归 我们只好寻找一条路,在这条路上行走能够让我们顺应万物,知生知死,并且生寄死归。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寄养在花盆里;当我死的时候,就回归到大地。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三讲: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第三讲: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生死学在处理人如何活着时,必须回到「活着」的双重性里,不能只以「心智自我的外造化」为主,因为这样会产生遮蔽;但是也不能以「默存」为主,因为在默存的无以名之里,是「空无」。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二讲:看见存在的遮蔽
第二讲:看见存在的遮蔽 「世界」与「存有」之间,有着相互背离的矛盾。人活在世界,即使想摆脱存有所讨厌的世界,到最终人还是要在「世界」里相互照会,摆脱不了世界的羁绊。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 《生死学十四讲》第一讲: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第一讲】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生死学提供一种更宽广存在的基础,明白原来现在的活着是一种疑问;也引导我们了解另外一种活着的方式,让「我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 内容简介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台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余德慧离开台北,来到花莲的东华大学,并持续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义工,接触临终病人,亲证生死,既深刻体会到身体一步步毁败对人们心理的撞击,同时也见证到人们身上的灵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剥落之后,幽然显现。几年前,余德慧自己也曾遭逢重病,对于死亡有切身的观照,因而导引出更宽阔的对生死之 学的体悟。2000年起,余德慧于慈济大学重开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2002年的上课记录。作者学养与体验交织,融合了临终照顾实务、研究累积的学术理论及自身体验,文声如清水潺潺,提供人们一条“通往彻念的摆渡”之路。 作者简介 · · · · · · 余德慧,台湾屏东人,1951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张老师文化公司总顾问,现任东华大学族群与文化关系研究所教授、谘商与辅导心理学系主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心理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咨询等。 余德慧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十余年,之后因觉得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与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于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余德慧在慈济医院心莲病房担任义工,大量接触临终病人,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 著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生命史学》与《生死无尽》等。 目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