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yan是谁
大家好,我不想再在每一次更新的shownotes开头写类似「这个节目又突然更新了」这样的话了,或者说这是最后一次写了,大家设置好这个节目就是这样神经刀更新的节目的预期就好了,好吗。 还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这次的更新可谓是突然然之突突然,虽然在某个评论区(PYQ或者哪里),这次投稿的cyan给我表达过对本节目的喜欢和投稿的愿望,不过微信突然弹出他的头像来了一句「hey 录了一期 《X 是谁》,要发到你邮箱吗~」的时候还是惊呆了,我和cyan上一次聊天发生在整整一年前。 和过往几期节目有一点点区别的是,我和cyan是旧识了,我们曾经在一家公司共事过,在那之后我听过他的博客,看过他的B站,只言片语的了解到一些他的近况,颇为羡慕他之后的人生轨迹和进步。如果有机会,你们也多去了解一下他。 从邮箱的spam里找到了他的邮件(希望我没有因此错过其他的稿件),听完他发给我的完整的录音,完成度好高,那就这样发出来好了。我特别喜欢他的声音,你们一定要听哪怕一分钟感受一下那个音色。录音的内容感觉非常的meta,cyan是在聊自己的同时,更多的像是在聊一个认识自己的角度和方法论。聊「是谁」的同时,也给了一个「认识自己是谁」的路径。我觉得,巧妙,嗯,优秀。 最后他自己也有一档更新频率和本节目难分伯仲的播客节目,占用不了你多少时间,但往往收获颇丰,推荐订阅《日有所思》 ---- 《X是谁》是一档实验性质的,征集听众投稿的播客节目,每一期都是嘉宾的投稿。 你可以随意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一些可能的方向: - 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 - 随便聊聊一个话题(合法范围内); - 向我索要一个问卷,从它出发,展开聊聊; - 要求和我做一个基于彼此0认知的对谈(我最不喜欢的一种可能性)。 投稿、要问卷、需要技术帮助,都可以发邮件给我 arthraim+whoisx@gmail.com 。
- 思遥是谁
是的很突然,《X是谁》更新了。虽然每一次更新都很突然,但这次特别突然。早上迷迷糊糊醒来打开邮箱,突然看到了思遥《X是谁》投稿,立刻精神了起来,打开邮件。这封邮件除了音频文件和一些对文件的介绍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描述,所以对我来说除了突然的投稿,投稿的内容也着实突然。因为如果你仔细看了前几期的shownotes就知道,在真正拿到发布的内容前,我和投稿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几轮来来回回的沟通,这次听这个音频,完全是开盲盒了。 这期投稿和以往第二个不同之处是,我听完之后充满了疑惑。我第一遍听完之后没有找到思绪,大概是因为我刚刚睡醒的关系,于是我把这个事情放在了一边。到了下午找到空档时间,我又认真的听了一遍,我还是觉得有些问题。于是我纠结了很久,甚至去朋友那边自查了一遍自己的认知问题之后,回复了思遥一封邮件。我觉得我必须告诉他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一个是纯粹的节目录制的剪辑问题,另一个比较值得讨论,是节目里体现的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相信的东西南辕北辙。我不认为我必须要同意投稿里的观点,但我纠结后还是决定把我的想法告诉思遥本人,一来是这样更公平一点,可以确认一下是容易修改的表述问题还是观点问题;二来是在我充分表达我的疑虑后,其实我也希望最终把要不要修改的决定权交给思遥。 思遥非常开放心态,他表达了一投稿之后就有的对自己内容的不安,也告诉我他看到我邮件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回复是因为他认真的反思。因此思遥说打算重录一次再发给我。真的非常抱歉,给他带来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唯有感谢他的认真。最终隔天就收到了第二个音频文件,我和他都正好认为第二版应该被原原本本的放出来。其实我俩最终应该说是在一些观点上还是保留了一些不同看法,思遥说下次一定要见面聊一次,也可以一起对谈一期。 所以这次听完,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其实也可以就思遥涉及的几个议题和他或者我展开一些讨论。也可以和我讨论讨论我对于投稿的观点的「审查」的想法。 00:16 为什么重新制作一版 01:38 开始介绍这个时间段对我来说是最舒服的时间段 02:04 我听到羽生结弦的表演曲目《春よ、来い》 03:00 为什么投稿《x是谁》 04:51 讲离职生活 08:21 做饭给我一个生活的锚 11:59 尝试新事物要付出成本,但过程往往愉快 13:00 记录生活很重要,尤其在现在这个阶段 15:31 在家务劳动中,我似乎体会到女性主义 16:32 对女性主义的感受 19:40 结尾, 我只是那时我自己的通道 ---- 《X是谁》是一档实验性质的,征集听众投稿的播客节目,每一期都是嘉宾的投稿。 你可以随意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一些可能的方向: * 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 * 随便聊聊一个话题(合法范围内); * 向我索要一个问卷,从它出发,展开聊聊; * 要求和我做一个基于彼此0认知的对谈(我最不喜欢的一种可能性)。 投稿、要问卷、需要技术帮助,都可以发邮件给我 arthraim+whoisx@gmail.com 。
- 阿光是谁
这次更新的有点快,毕竟这个节目的更新频率不是由我控制的。现在投稿有限的情况下,我就尽量让它们以最「新鲜」的状态呈现给听众吧。等到有「投稿太多啦」这样幸福的烦恼的时候我再来思考怎么稳定一下更新频率吧~ ---- 听前必读: 和之前两期有些不同的是,我和阿光早早的就是网友了,起因就是她说想要X是谁录一期节目,但是被我拒绝了,所以我们微信第一个对话就是我在说我希望验证一下这个主意是行得通的时候,再请她来讲讲。 第一次对(ju)话(jue)之后,阿光还时不时地会给我很多建议。比如哪个哪个节目的征集公告写的很好啦之类的,大概是因为她的姐妹会听很多很多播客的关系吧。之后我们的对话多是她批评我的即刻动态表意不清,或者催更,总之可能因为对话开了的坏头,给之后创造了一种无形的紧张感,或者叫张力? 像这期节目里阿光说的,她的姐妹在《朱弟是谁》的评论区里留了个言,激发了她投稿的动力,于是终于我和阿光开始了一段比较认真的正式的关于投稿的沟通。 这次沟通信息量和密度都很高,让我了解了她很多。她说话的时候,认真不了几句就要开始说冷笑话,以至于我也一直试图在用笑话回应,最终让我的笑话得到了她「看得出你很用力」的评价。当然我也告诉她一定会在shownotes里写她的电脑打不开群众喜闻乐见的markdown格式这件事。就必须把这种张力保持住。 有一次她说,她想把自己爱讲冷笑话这件事变成这次的主题,问我行不行,我说不行。不是,我回复了一个很大的「行.jpg」。然后她兴奋地说「好的我去看文献了」,有点惊到我了。 那所以她说的冷笑话本身,和她说的冷笑话议题到底怎样呢,自己听吧。 05:16 普鲁斯特问卷 05:49 颜怡、颜悦、杨笠 05:55 《伦敦生活》Fleabag 05:57 《了不起的麦瑟夫人》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06:15 Christopher Hitchens. "Why Women Aren't Funny." Vanity Fair 09:30 Regina Barreca. "They used to call me Snow White... but I drifted: Women's strategic use of humor." ---- 《X是谁》是一档实验性质的,征集听众投稿的播客节目,每一期都是嘉宾的投稿。 你可以随意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一些可能的方向: * 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 * 随便聊聊一个话题(合法范围内); * 向我索要一个问卷,从它出发,展开聊聊; * 要求和我做一个基于彼此0认知的对谈(我最不喜欢的一种可能性)。 投稿、要问卷、需要技术帮助,都可以发邮件给我 arthraim+whoisx@gmail.com 。
- 朱弟是谁
听前必读: 时光荏苒,转眼已经是2022年2月2日,没错《X是谁》更新了。其实距离发出第二期之后一周左右时间,我就收到了朱弟的邮件。我当时在邮件的回复里这样描写我第二次看到邮件的心情的:「没想到第二次在邮箱看到《X是谁》问卷还是会这么激动,我开始逐渐相信这是一个永远会带给我快乐的事情了!」 朱弟说她发现这个节目的路径是「在即刻搜索《Hidden Brain》,试图找到有讨论过这档播客的即友声音,然后看到了小姜,听了她置顶的《小姜是谁》,再点进小宇宙听了《Arthur是谁》」,实在是太神奇了,我当时觉得仿佛是一个hidden path,从一个八杆子打不着关键字一路被引导到了这个节目里来,而且趁着一时冲动,就发出了一个邮件。 不过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其实是去年10月份发生的事情了。如果我没有听过第二期小姜的心路历程的话,大概会担心因为一时冲动而发出的投稿意向,最终会冷静下来而作罢。事实上,在我毫无期待的等待后,事情还是在进行下去。朱弟会时不时的在微信上告诉我进展,没啥进展啦,或者有了新的灵感啦之类的。 听完这期节目你会发现朱弟非常非常的细腻。比如在去年12月底的时候,朱弟悄悄的给我邮箱发了一个文字版的大纲。那次她解释说因为拖的时间久了特地发到我邮箱,没发我微信,这样就不会收到即时的回复而感到不好意思。好在那一次我也没有及时看到邮件,我也其实可以庆幸这样应该减少很多压力吧。 她在邮件里介绍自己是个台妹,当时我已经在偷偷期待那种软软的声音了。事实上听完也会发现朱弟的性格也和这个声音非常的般配。在过年前我终于收到了这个口音不算很重的音频文件。正好正月里,我在开车赶路和喝酒唠嗑中忙的晕晕乎乎,唯独今天(年初二)的晚上,我无所事事在房里,找到一段空闲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决定抓紧时间把节目上传上来,让大家不至于太晚听到朱弟的拜年。 ---- 《X是谁》是一档实验性质的,征集听众投稿的播客节目,每一期都是嘉宾的投稿。 你可以随意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一些可能的方向: - 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 - 随便聊聊一个话题(合法范围内); - 向我索要一个问卷,从它出发,展开聊聊; - 要求和我做一个基于彼此0认知的对谈(我最不喜欢的一种可能性)。 投稿、要问卷、需要技术帮助,都可以发邮件给我 arthraim+whoisx@gmail.com 。
- 小姜是谁
听前必读: 话说从我发出第一期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在《Arthur是谁》画了个大饼。之后有好几个朋友都表达了兴趣,但我会希望不从身边的朋友同事下手,所以其实也没有好好推进下去。这种心情更多像是在期待一个神奇的投稿,来证明这个事情可能是可行的,于是这个奇妙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我一般在上午12点左右查看邮箱,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期待,无非就是一些通知、新闻,想着快速archive掉就好。所以那天收到一个标题是《〈X是谁〉问卷》的邮件的时候,着实惊喜了好一阵子。 之后我们通过邮件加上了微信,于是我开始了解到,邮件昵称叫做「哎哟喂」的这个热心网友就是小宇宙上的@小姜GingerAle ,我最开始注意到这个ID是在我自己的几个播客下面,会看到她认真的留言。所以得知是她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久仰!」。 小姜说了很多她的想法,我也把我准备好的问卷发给了她。我们之后沟通了一些很meta的关于这个节目本身的想法。之后才知道这中间小姜经历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听了这期播客你们自然也能了解到了。 小姜真的非常认真,准备了几天之后还分享了她的大纲给我。我其实能感受到大纲里的纠结,多半我这些复杂的题目带来的。真的非常感激最终小姜跳出了这个框,给了我一个非常厉害的,完全在意料外的结果。 之后一次收到小姜关于自己准备的消息,就已经是她直接发给了我一个mp3文件了,我原模原样的上传了上来。我看到邮件的时候刚到广州,在去演出的出租车上,在车上就听完了这期节目。我当时发微信告诉小姜了我的各种心情,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期作为一个第二期真的太完美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事情是它可以告诉后面的投稿者,目的、形式、内容都不重要,我更好奇的是每一个人自己想要的表达。 好了说了足够多流水账了,重点还是小姜自己关于自己以及贴标签的很多思考。 ---- 《X是谁》是一档实验性质的,征集听众投稿的播客节目,每一期都是嘉宾的投稿。 你可以随意表达你想表达的任何东西,一些可能的方向: - 讲一个你自己的故事; - 随便聊聊一个话题(合法范围内); - 向我索要一个问卷,从它出发,展开聊聊; - 要求和我做一个基于彼此0认知的对谈(我最不喜欢的一种可能性)。 投稿、要问卷、需要技术帮助,都可以发邮件给我 arthraim+whoisx@gmail.com 。
- Arthur是谁
投稿请发音频文件到arthraim+whoisx@gmail.com ; 建议音频文件长度不要超过30分钟,控制在一集动画这样子是最理想的; 可以在即刻搜索Arthur关注我,有emoji尾巴那个是我(Arthur〰️) 应该还没人会想捐款打赏之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