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元宇宙的关系的(一个方面),是讨论这个问题:意识到底从哪里来?其实,称为元宇宙技术也好、称为虚拟现实技术也好,甚至称为复杂系统,根本来讲都是一回事,只不过元宇宙这一称呼比较时髦而已(其实,元宇宙这个称呼反而掩盖了元宇宙的本质)。
要严肃地谈论“元宇宙”,我觉得至少我们应该谈论的是“虚拟现实”;谈论“虚拟现实”,我们至少应该谈论其本质是“实时混合”;而如果说谈论的是“实时混合”,我们至少应该更深入下去谈论“沉浸感”问题。如果谈论“沉浸感”(元宇宙的本质就是“沉浸感”,没有“沉浸感”就没有元宇宙,否则它就是跟原来的物理宇宙一样的,你造房子就是了),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人的官能性的东西,即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的关系。唯识理论在这个(感觉器官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们先来聊聊“意识”问题)。今天,意识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你要了解今天的最新科学,变成了先要了解意识问题。之前,所有的科学家都羞于谈论“意识”,觉得科学家(应该)是一个冷静客观的(旁观者),不应掺杂个人的“意识”,现在知道了原来“意识”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元素。(顺便说),数学本来也是一种意识状态,我们一直觉得数学很客观,20世纪数学基础崩溃的时候,大家发现,数学原来就是一个意识状态。
《成唯识论》就是用整整一本书来回答“意识”问题,它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世界是与人类意识紧密相关的(今天,元宇宙使我们变得易于理解这一观点,比如我们将虚拟现实技术称为“灵境技术”),不存在一个与你的意识没有关系的苹果,你的意识也不是一个空的纸盒子,这二者一开始就是苹果与盒子、盒子与苹果的关系,这是一个意思。
犍陀罗佛教艺术
公元四世纪,唯识理论在此兴起
第二件事情,唯识理论或者元宇宙的的虚拟现实技术显示一切可以意识所造,但是唯识理论认为“意识”不是意识所造,意识是“业力”所造。我很不想说(“业力”)这个词,(其实,“业力”这个词)与迷信没有一点关系。“业力”,本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只是现在太烂大街了,(以至于)说这种词我都不好意思。但是,这个词确实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严肃到了它非常根本,它不仅是佛陀所思考的,佛陀之前,无论对于《吠陀》圣典还是之后的婆罗门教、奥义书以及印度土著的沙门系统,这都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论师在此师从戒贤论师研习唯识理论
“业力”这个概念,说到底是“时间”——业力就是时间。所有讨论“业力”问题就是讨论“时间”问题。我这里指的不是手表时间,我们今天讲的时间(即“手表时间”)是已经将自己置于世界系统之外来计时世界。(相反地),系统内部的时间绝对不是线性的——过去就过去了、未来就是没到来,不是这样的——进入系统内部的话,系统内部的所有(元素)都是自己咬自己尾巴地轮转,所以,时间是轮回的。你对未来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你的过往的投射,按照佛陀的时间观,过去永远在未来等着你。
所以,我记得一位美国专家指出:虚拟技术就是时间技术。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接近元宇宙本质的,元宇宙就是时间、就是纯粹的时间流淌。在元宇宙里,你会发现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呈现为“液体状”。
-主讲老师简介 -
耿 侃
- 未来哲学社宗旨 -
几千年来,技术所针对的始终是人类身外之物,而“元宇宙”却是技术第一次反向针对人类自身。这场我们称之为“意识技术”的大变革,不仅摧毁着物理性的真实,更张露出真实的另一张匪夷所思的面孔。
我们所知的世界正在终结,而我们所不知的“意识技术”,其成就的未来,真的会像古希腊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未来,不仅未知而且未定?未来哲学社,正是尝试着以精读经典、跨界对谈、研讨小班、体系课程、译介出版等多种形式去追问“未来”。
只是,对于这些“未来”的疑问,我们并不焦虑也不贩卖焦虑,因为我们比技术福音派更清醒地知道:未来即考古——人类的精神历史告诉我们,所谓未来学,不过是一场重启的考古学。2022年的未来哲学社,将聚焦于重新发掘东方哲学源泉,打通元宇宙的意识技术与古老的意识哲学之间的思想连接,以把握那正在“未来”等待着我们的“传统”。
▼ 添加助教微信,一起探索未来哲学 ▼
微信号:meta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