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0:一场关于“道歉本质”的有效争论—— 行为模式碰撞实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想解决问题,对方却揪着你的“态度”不放?或者,你期待一个真诚的歉意,对方却觉得“事儿解决了不就行了吗”?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一次由“丢钥匙”引发的同居风波,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那些被他人、被环境、被经历深刻塑造的行为方式。当“解决问题派”Shark遇上“态度优先派”Bobo,一场关于“道歉本质”的争论就此展开。这仅仅是一把钥匙吗?还是我们处理冲突、承担责任方式的根本差异? 大家在听节目的过程中也可以跟我们一起思考 * 你处理错误的方式,更像谁?这种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是受谁的影响最深?) * 你是否也曾因对方的“行为模式”而感到困惑或受伤? * 面对这种差异,你觉得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什么? 01:18 你和你爸妈一模一样吗? 04:04 冷暴力和热暴力 08:28 请勿抠手 10:58 别和Ta玩了 12:15 谁爱我,我爱谁 14:52 靠近Ta,认同Ta? 15:52 爸妈说别玩了,你听吗? 17:35 不能和妈妈说的事儿 20:06 因为E装I人 21:43 学会吵架了 24:42 丢钥匙🔑事件:不允许你这样对待我 30:59 认错态度重要吗? 33:16 不要太弱 34:48 大衣🧥乌龙事件 36:56 迪士尼相机📷 40:26 如何告诉他人我的原则? 43:32 随心约 45:36 你会关照他人的行为模式吗? 47:24 分床睡 53:27 我去关照我自己啦!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被他人塑造的行为模式中保持觉察,如何在碰撞中学习理解,如何在差异中构建更包容的关系~
- 📸️49: 看吧,给妈妈听自己播客就是这个下场…
不知不觉中“现代16mm”已经陪伴大家4年了,bobo那天突然问起我们有没有把节目推荐给妈妈或者跟妈妈一起听过节目,一聊才知道,我们的亲妈都对我们自己的谈话风格颇有意见,但是却是对方的亲妈粉~哈哈,这也太有趣了 通过这个小插曲,我们又聊到了现代16mm是怎么诞生的?于是我们一起走回了开始的那段日子…… 做播客是痛并快乐的, 需要艰难地面对录制时的冷场, 面对剪辑时的抓狂, 面对发布时的忐忑, 面对听众的批评时的无措 做播客又是享受的, 在一次次的深夜对谈是模糊的感受和混乱的思维具像化的过程, 录制时的灵感碰撞, 策划时的奇思妙想, 剪辑时的精雕细琢, 在被别人认可前,我们先看到了自己的轮廓…… 在这个过程中, 听众们的评价成了我们成长的阶梯。 有人喜欢我们的表达, 也有人提出中肯的建议, 还有人直接批评我们的不足, 但无论是好是坏, 这些反馈都让我们不断进步, 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播客这条路上
- 📸️48: 活人的分别,超度我千千万万遍
当我们准备聊聊 分别 的时候, 我们突然发现, Shark 和知了也已经 “分开了” 两个分别的人, 怎么能一起做节目呢? 哈哈啊哈! 介就 si 今天你可以来听听看的内容啦 🎧 分别是困难的, 我们艰难地面对分别后的情绪 面对分别前的辗转 面对分别时刻的震痛 💥 分别又是轻易的, 我们每一天, 都主动被动地经历着分别: 🍴 离开一家餐厅, 🍷 放弃一间酒吧, 🏢 走出一栋写字楼, 🧳 投身一段新生活, 📱 再也不打开一个对话框, 📞 删掉一串号码 ⋯⋯ 以上种种,都是四散在一日中的分别。 后来我们 习惯了渐行渐远, 允许了再不提及。 沉默和间隔,成为了很多段关系的留白。 可我们大部分人, 一面继续生活, 一面轻叹—— “如果…” 🌫️ 最终, 我们要面对分别课题里的终极问答: 🖤 “如何面对死亡…” * 时间戳 02:00 被关在学校的毕业🎓 03:57 不知不觉的再见:邻居奶奶 08:32 知了与Shark盛大的分别 13:26 和我们以前状态的永别 14:14 再次相聚的方法 19:46 如果告诉我分别的时刻,我一定好好分别 21:13 情感越深,越难分别 23:16 感情消耗尽了,也就散了 25:37 成年人的分别悄无声息还是预谋已久 27:34 预谋已久的分手 29:21 《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32:47 我和鸟鸟的关系,只有我一个人在努力? 37:04 假分手不 39:42 分开需要理由吗? 41:45 你分开需要理由?告诉你一个呗 43:28 不说理由分开,是体面/不负责 45:23 假结尾:我再也不会回去跟你住了 46:18 安乐死是什么分别? 48:30 医学会拯救知了的每一个朋友 50:22 姥爷:请尊重我拔罐子的权利 52:50 带着奶奶的那一份走下去 56:35 急性分别?慢性分别? 59:45 如果让你练习死亡,你会怎么做? 01:01:21 活人也是需要超度的 01:02:05 练习哀伤:克莱门特症候群
- 📸️47:妈妈! 年轻人都上桌了,这礼还用送吗🥵
⚠️, 本期节目续上期 为「礼物」的下半期 这期节目还有一个预选标题叫: 得,塞给教练那两条烟🚬保安抽了呗 和节目内容有关 也体现了礼物的兜兜转转 礼物成为了一块社交令牌 这块令牌有时好用有时差点意思 但总得带上 人们会带着这块令牌去到很多地方 好像滞阻的只有朴素的心意 * 时间戳:礼物(下) 00:20 送礼的文化 01:18 就不送礼 02:52 收礼时演技大PK 04:23 送礼你别当面拆开嘛~ 06:56 给姥爷拨二百元零花钱 07:27 送礼的负担:手工的茶饼 08:59 势均力敌的假货 12:30 翠丝收集癖 13:16 送礼 VS 合作 13:45 推荐秋本明绪老师的电影插画 14:38 送不出去的道歉礼 16:35 驾校教练的两条烟 18:55 门口保安抽了🚬 21:12 礼物背后撬动的规则 22:31 送礼文化崩塌的必要性 25:26 切不断的送礼 27:38 送礼是新手融入的润滑剂 30:01 被绑架的礼物和我 32:54 送礼指南《零容忍》、《反腐为了人民》 33:46 礼物行为背后的真心
- 📸️46:啊? 你也是和礼物做恨的电子敏蜜吗🤭
聊起任何一份爱恨情仇 都会从 遮遮掩掩地提及情绪 ➝ 再到 实在憋不住,开始对日常小事的 连连抱怨 ➝ 最后,再展开狂说你的 Trauma,她的 root,你俩的 100次 cptsd 🧠🌀 我们聊 礼物 也是一样 🎁 📍上半期主要从 高兴的、不高兴的小事儿 聊起 📍下半期会聊聊俺们的 大态度 哈哈哈!🎤 (本期节目是上期) 🫶欢迎光临!欢迎收听! 你的收听是俺们的 礼物礼物礼物物 🎁🎁🎁🎧💝 * 时间戳 00:20 我们收到的礼物们 02:04 送"老破烂儿"的姐姐 05:00 邻居奶奶的"玉佩轮回"与埃及奶奶的"随心选" 14:12 内陆盛产的珍珠粉 15:33 谁能不爱水晶凉鞋? 18:13 贷款投其所好送礼岂能失败? 26:38 收礼影响了我们送礼 27:55 送礼指南 32:03 新朋友的礼物 哈哈,对啦! 我收到结尾处说的——>张大雀的给我嘟电子书衣服了 heihei
- 📸️45: 去他的人生导师, 嘻嘻😁
周末快乐,我是Shark 你想拥有一个人生导师吗? 我的回答肯定是 ❌NO 但这个问题如果被修改得更具体👇 “你在面对…情况的时候会想和谁聊聊吗?” 我会犹豫。 可能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 有些人对于 mentor 的角色想象注定不足的。 🧩我和 Bobo 在“帮助与被帮助”问题上 也同样有着非常不同的态度、表达、思考方式… 在一起探讨后 🗣️ 我们发现这些可能是因为对于 “帮助” 的定义, 以及对于 “需求” 的理解不同。 而最终依旧会回到—— 关于每个人的 “do care” 上来💞 🎯在聊天的最后,Bobo 问了一个问题 非常有趣 也想听听大家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 要始于共情,又超越共情,并用超越的那部分完成对我的指导。 但想一想, 共情本身就是危险的⚠️ 而我对于共情的态度 又是更为复杂的—— 诉求和排斥间总保持着张力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 曾经我回避了对于 mentor 的更多思考。 🥁有趣,今天也一起听节目吧! 01:12 你是在帮助?还是在合作? 11:00 我无法只靠想象就成为别人的人生导师 14:37 “事合”还是“人合” 17:30 “帮助到” 和 “帮助了“ 19:57 我们在“帮助”两侧,承担两个角色 24:07 一打电话就是端掉诈骗窝点的英雄故事不是大部分人拥有的叙事机会 28:40 可是人们更擅长拒绝帮助, 分泌的沮丧需要时间代谢 32:29 很希望有个导师, 但是”独自面对“的经验会帮助你更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35:17 “导师”不拥有一个来自外部的清晰定义,更多是我们内在赋予她了一个身份,只有当我们愿意称之为导师时,一个导师形象才在生命中诞生了 38:19 导师的成立,是否需要始于“共情” 44:17 愿意培养竞争对手的人都是谁 45:00 去帮助,但“帮不到”,名利都是我的 感谢收听,欢迎去主页,在更多地方找到我们 😁
- 📸️44:当所有人都在逃离美颜相机时,素颜是否已成新表演?
哈喽,大家好!好久不见! 今年我们重启了节目,迎来了新主播 Bobo 🎉 这次回归,我们是真的很想长期地跟大家“聊下去”~ 于是在不见面的这半个月,我们革新出了新的谈话模式: 👉 每期节目会从我们三个人当中选一位来做主持人。 我是今天的轮岗主持人 —— 知了 🎤 ⸻ 📸 这期节目,我们从照片中“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出发,聊聊关于潮流的那些事儿。 ⸻ 关于美颜相机: Shark 害怕美颜相机变成生活里的“瘾”, 时刻担心自己一旦过于依赖, 就会逐渐迷失在那层虚假的美丽之中, 所以从未让自己陷入其中。 ⸻ Bobo 说照片本质上是承载记忆的载体, 她尊重每个人使用美颜相机的权利。 但对她而言,那些经过修图的照片, 往往更多地记录了大家对着手机精心修图的那段时光, 而非照片本身的纯粹记忆。 ⸻ 关于潮流: Bobo 是个十足的弄潮儿 🌊 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潮流的脉搏, 轻松跟上潮流“大势”。 ⸻ Shark 却选择做自我潮流的引领者, 从不随波逐流, 而是凭借独特的审美和个性,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潮流之路 ✨ ⸻ 而我则是个不折不扣的矛盾者… 一方面,心怀“潮流之下我独醒”的小小幻想; 但另一方面,又无法彻底摆脱潮流的影响。 每当被迫加入某个潮流时, 总是迈不开坚定的步伐。 ⸻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某个圈子, 还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个性, 我们都在潮流中努力寻找着平衡 🧭 只希望能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过得快乐。 ⸻ ✨ 为了我们顺顺利利, 大家的每一个选择, 都可以在“潮流”之中, 大大方方地做。 节目里提到的书哦:
- 📸️43: 拿什么逼疯你,我的爱人
这期节目开始于知了讲给我们的一个真实故事,朋友的室友 真·疯了🌀 我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只觉得猎奇🧐,比亲身经历远一点,又比电视报纸近一点,这种距离最能刺激起看热闹的心态。 但是当我们相互问到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办的时候🤔 因为全然不同的“第一选择”让我有所思考: 离开🚪,好像从来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个“下下策” 因为,我不总觉得“难以离开”,所以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也少回答了很多这块拼图🧩上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离不开?” 不管那个对象是什么,都值得思考🪞 也的确, 我们聊到了这些 今天也先听节目吧🎧
- 📸️42:宝贝,吵架你怎么不带方案就来了呀
Hello 大家好~周二快乐! 我是 Shark ✨ 这期节目的主题是——“吵架” 回听这期我们聊过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 一部分是所有亲密关系中的吵架 🔹 一部分是对外进行自我维护的架 ⸻ 我们主要聊到了这几个问题: ・觉得怎么样算吵架 ・吵架吵得是什么 ・怎么吵架能吵赢 ・吵真架和吵假架 ・不必要的架怎么避免 最后我们发现: 不管哪种架、怎么吵、吵什么 关键词都落回到那个——“方案” 所以,这也是这期节目的名字啦! ————————————————— 我们几个对于吵架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理解: 比如知了觉得: 吵架是非常必要的,是促进人与人互相了解的途径。 相安无事的时候,和身边亲近的人,再怎么交谈 都是在已经相互了解的范围里 很多话在平时,总觉得不管怎么提起都有点太上纲上线了 只有在吵架的时候,才会看到那一部分 真实的、却又在平时不会从暗盒里取出来的需求 而曾经的我,是坚定的“不吵架”坚持者: 我不喜欢任何冲突,觉得一切可以被理性解决的问题 都可以逐条商量 而那些终究无可商量的事情和情绪 可能就是要相互后撤一步的信号 不过,在经历和具体的人具体的相处后 我对于人与人之间心理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当然也对关系的韧性更有信心了 在吵架中,我们可能真的更能看到对方,也更能看清自己 ——————————————— 这些让人对自身有思考和学习的“架”, 我们不能执着于争输赢 但! 除此之外,出门在外也有不少架是必须要吵的 这些架,我们得赢 怎么赢,怎么吵——咱们可以慢慢相互出主意 今天,可以先听听: 输,是怎么输的 哈哈!🎧
- 📸️41: 糟糕了, 哄人不会真的算讨好吧
🎙️ 这期节目是围绕 “哄人算不算讨好” 这个问题展开的~ 🗣️ 聊天过程中我们又提出了几个新的小问题: • 哄人和讨好的区别 ❓ • 哄人的人是上位者还是下位者 ⬆️⬇️ ⸻ 🎧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又互相问了问 那个上一期节目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你会哄人吗? 🤔 ⸻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解释: 1️⃣ 我会不会去哄人 → 这关乎 意愿 2️⃣ 我会不会哄好人 → 这关乎 能力 ⸻ 🧩 我们能不能“哄好人”的能力, 在 具体情况不同、具体对象不同 时, 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自我评估。 ⸻ 但!两期节目聊下来, 最后我们都无比确定的是: ❤️ 我们希望找到愿意哄自己, 也能让自己有高意愿去哄哄的人。 这一点,很重要。 💖
- 📸️40: heī, 哄不哄我啊你到底
🎧 Hello 大家好,周五快乐~我是 Shark 🦈 💬 这期节目,我们聊了聊 “哄” 📀 这个话题我们录了 AB 两期 👉(下一期我们会聊:“哄算不算讨好”?) 🧠 这一期我分享了曾经 我觉得自己没有及时“哄”到知了的事件 🫣 📆 数年过去, 现在的我们再回看当时 —— 👀 都有新的想法。 💭 其实我们想被“哄”, 背后的需求是 —— ✨ 想让对方 看见自己 🤝 而我们愿意去“哄”, 是因为我们愿意 在那一个时刻和对方的情绪站在一起 ❤️ 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愿意哄的人, 也有愿意哄自己的人 哄哄我吧 当然,我也哄哄你 嘻嘻 😚💞
- 📸️39: 别过得了, 我跟你聊天儿还得找时机呗
✨ Hello 大家好,周一快乐!我是 Shark! 今天是清明收假的第一天, 水绿风也宁,万物都清明 ☁️🌿 我们在一周又一周的轮新中, 和春天愈加自在地互相融入, 也在无数迹象中 为盛夏的隆隆序章侧耳。☀️👂 —— 这期节目, Bobo、知了 和我 又在一个天气很好的早上 Morning Call, 我们聊了一聊 —— “沟通的时机” 📞🕰️ —— 我曾经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时机。 哥谭市上回荡着的那句 “It’s timing” —— 震耳欲聋, 是一切的回答 🎯 把“时机”放在“命运”的话题框架里, 我们既能坦坦荡荡地 用“时机催生万物”做祝酒辞 🥂 也能落落大方地 用“时机衰败一切”当辩词 ⚖️ —— 可是当“时机”被嵌进沟通的来回之间, 我们的诸多情绪开始: 潮湿、粘腻, 开始没那么光彩, 没那么容易言尽, 没那么容易被我们放下, 也没那么容易放过我们… 🌫️💭 —— 我说: “我躲不开对‘时机之下一切顺利’的小小贪念, 但又面对不了‘我们之间也还是需要时机’的镜中瑕疵。” —— 知了说: “人与人之间,存在两个时机: 一个在于对方,一个在于我自己。 我会去寻找对方的合适时机, 但是很多时候, 我明明知道当下不在自己的合适时机, 却也无法拒绝展开话题。 每每沟通失败, 就会有两三个辗转反侧的晚上。” 🌙 —— Bobo说: “知了是她见过最愿意为『人与人之间』努力的人。 时至今日,这样的人实在是稀有。 所以,见到,就要抓住。” ✨ —— 好像她们疏解了我哽在喉咙的一声咳嗽 —— 需要时机,没什么, 只要还愿意为对方 等待、创造时机,做出努力。 无论是为了表达立场, 还是为了坚持利益, 我们都是希望对方不要受到伤害, 为了我们顺顺利利。 那我的每一句话, 都可以在“时机”之中, 大大方方地说。 🕊️🗣️
- 📸️38: 深度关系? 人年轻人就不需要啊...就你逗
✨ Hello 大家好 ✨ 💙 我是 Shark!周三快乐!💙 🎉 首先, 让我们祝知了女士,生日快乐! 🎂🎈 📆 今天是她 30 岁的第一天,也是 现代16mm 复播的第一天!🎞️ 🎙️ 复播第一期 聊的又是和 关系 相关的话题,我们一边调侃自己怎么总是在聊这些事,一边感慨——或许,这就是这个节目的使命 💭 🌙 这两天晚上,我翻了翻之前的节目,看看节目的首页,看到简介里写着: ✒️ “现代16mm是一档以广角镜头定格微妙瞬间的节目,我们会尝试冷静地侧切情绪,在情绪纹理间摸索行为脉络。” 这些文字是我写的。 ⏳ 当时间在我和它们之间制造了一些空地后,我像是真的在阅读它们一样。 这种 距离感,让回看更有诗意, 让我对 过去 保有如同对 未来 般的好奇。✨ 💬 在听节目之前,也许可以先跟自己聊聊天,回答几个问题: 🔹 深度关系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 🔹 深度关系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有机会诞生? 💡 我可以解释一下这两个问题。因为曾经我会默认 深度关系是所有人都渴望的,只是很多人被困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困境里,最终选择 视线不再降落在这件事上 👀。 但这次和知了聊天时,我突然意识到——也许不是。🤯 我太先入为主了,总是带着这样的前提去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的关系,去分析不同人关系中的问题。但 事实是: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深度关系”。 🛤️ 一些通向深度关系的路,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是 破坏性的,而他们的系统对这种破坏 没有修复能力。 🔍 另外,深度关系 也是一个相对词,它是 主观 的。 对于不同人来说,“深度” 的定义各不相同,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能说—— “我觉得我们还不够 / 到达了(我心中的)深度关系” 💭。 接下来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而这个答案,大概率和你的 深层需求 有关。 🎙️ 这次节目里,我和知了一如既往地有很多不同观点… 🔹 我说:在“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可能抵达深度关系”这件事上,有一些决定性基因 的。有时候,我们应该 “算了吧” 🚶。 🔹 知了觉得:她是那种愿意 为人与人的感情和关系奋力一搏 的人。她愿意 做到极致,然后 大大方方地为故事买单 💥。 💔 这个时代,“年轻人不敢再爱了” 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认同。 在聊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回溯了一下 我的态度演变,也反思了这些行为和态度背后体现的 懦弱、固执,以及属于特定代际的 困顿和痛苦 🌀。 也因此,我更加感谢宇宙给予我的 动人的明亮 ✨,感谢我的伴侣,用 真实的共同生活 和 具体的经历互动,递给我手上一个针对如上所有的 解码器 🗝️. 💌 更多的文字交流,和我们的故事分享,可以去 📍 小红书 @F.F.G.编辑部 🔎 🎧 总之,今天也,先听节目吧! 🎶
- ·Morning Call·东亚特产:“好了,我不想说了”
Hello 大家好,我是 Shark。这期节目是🎧 现代 16mm 打给大家的 Morning Call 📌 注:这不是一期正式节目,所以没有明确的格式(入场、自我介绍、主题介绍);录音中存在环境音(洗脸声、倒咖啡声,处理食材声音,洗碗声音等等……)。 🕥 我和 知了 约好周一早上 10 : 30 打电话。 于是,我们从一边刷牙洗脸,一边聊聊天,到喝咖啡、处理食材、准备 Brunch…… 聊个不停。 本意 是谈复播大计,结果好久没打电话了,不知不觉聊了很多,也觉得可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 聊了些什么? 🔹 皮划艇上的“冠姓权”问题 🛶 🔹 深度关系中必要的素质 ❤️ 🔹 地表平整但危险密布的个人雷区 🚧 🔹 良好沟通能力的稀缺性 🗣️ 🔹 东亚特产:“好了,我不想说了”🫷 🔹 “回避”制造的不公平 🤐 ✨ 这些话题每一个都有机会在之后展开和大家一起聊聊。 这种 轻松自在的聊天氛围,抹掉了正式节目制造的距离感, 或许更像是“听在一起,说在一起”,更能实现播客最独一无二的媒介特质:“陪伴感 ”🎙️💕
- 📸️37: 你可别搞纯爱啊你
姐姐嘛,就是表面浑不吝,内核搞纯爱 我说有些女人,你别装不知道 这期节目是去年年底录的。在这之前我总在上海,知了也总出差小一年的时间我们总是错过。那几天我刚从阿那亚刚回北京,所以我很放松,见到知了也真的好开心。我们在朝阳大悦城一层废弃的展览空间做贼录制的。有环境音,但同样很真实,这期节目也几乎没有剪辑,只剪掉了一些过度的噪声杂音。 当时录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们在想录有关“爱情”的选题,因为我们这一帮人在过去两年里反复地尝试又放弃,最后都是同样一句话“别别别了,咱整不了这个…” 那天赶着时间我们录了这期节目,但一直没有觉得合适放出来。三个月后和鸟哥收集了大家的答案,其实我们讨了个巧,也满足了自己做节目的乐趣。 至今,半年过去了,再翻回去听当时的这些“聊天记录”… 我意识到,对话中涉及到的所有当事人都有了再次翻天覆地的成长,和认知改变。同时,这些当事人间的关系,也有了巨变。 这种时差带给我的一种旁观体验让我兴致勃勃… 以后,还这样 👾👾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