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东西》有多好?我们笑着聊透了
欢迎收听西部影谈FM特别策划——《好东西》有多好?我们笑着聊透了 邵艺辉导演的新作《好东西》,自北京上海的超前点映起便以超高的口碑火速出圈,前段时间更是以豆瓣开分9.1的成绩成为今年开分最高的影片,成了影迷圈里的热议话题,被不少人称作“年度最快乐的女性电影”。这部电影不走苦大仇深路线,反而用幽默轻松的方式,讲了三个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活故事与困境。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好在哪儿?是因为女性视角的独特叙事,还是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金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四位热爱电影的青年影迷,一起聊聊这部电影的爆点、趣点和深意,顺便探讨下这个问题:拍给女性看的电影,真的更容易高分吗?最后,我们也想问问你——什么才是你心中的“好东西”?听完这期「不剧透式」节目,也许你会有答案! 时间轴: 00:02:54 一句话观影感受 00:09:43 如何看待《好东西》豆瓣开分9.1的现象?拍女性观众想看的内容就能获得“高分”? 00:23:07以觉醒为起点:在“后觉醒时代”下,女人如何被塑造?女性困境如何体现? 00:37:09 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创作者?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影像? 00:54:19 不剧透式聊“彩蛋”:电影的迷影特质和各种细节 01:00:21 电影中出现的女性主义书籍 01:02:03 在你心中,什么是好东西? 本期谈到的电影: 《爱情神话》(2021) 《风流一代》(2024) 《出走的决心》(2024) 《坠落的审判》(2023)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2012) 《还有明天》(2023) 本期谈到的书籍: 《达洛维夫人》[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素食者》[韩]韩江 《始于极限》[日]上野千鹤子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 《都是我的儿子》[美]阿瑟·米勒 《快乐上等》[日]上野千鹤子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美]杰玛·哈特琳 《看不见的女性》[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音乐:Dreaming of Peace-Okaya 主持人|金慕唯 与谈人|孙语晗、邵雅婷、陈烨 剪辑|陈烨 策划|西部影谈
- 伦敦电影节 | 关于片子,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
第68届伦敦电影节西部影谈播客特别节目,畅聊英国最盛大的电影节。 伦敦电影节每年都会展映细分为十余个单元的几百部影片,包含了各类戛纳、威尼斯、柏林的最佳影片与获奖入围影片,关于展映片单,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如果说你想最完整的看完今年的热门影片,那来伦敦电影节就对了! 本期播客关于本届伦敦电影节的整体感受、推荐影片及雷点。这是你能在中文互联网听到的最全的关于伦敦电影节的分析以及最全面的干货、攻略分享,欢迎关注持续收听。 伦敦电影节是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在每年10月举办的英国最大的电影活动,每年展映百余部顶级国际电影人、电影新秀和电影节的获奖入围影片,被誉为“电影节的电影节”和各大电影节选片人发掘佳作新人的“寻宝热土”。 尽管伦敦电影节历年进行世界首映或欧洲首映的影片数量难以匹敌传统三大,但却毫无疑问是国际影片进入英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的战略桥头堡。一些热门的颁奖季影片会在伦敦电影节展映作为颁奖季的第一站,这也将影响来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评选。每年10月,当年的所有重要电影节都已闭幕,伦敦几乎可以将这一年所有热门电影节影片都是收入囊中,因此伦敦也会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人与新闻媒体,通过为其两周的电影节,一网打尽一年的全部热门影片。 正如BFI首席执行官本·罗伯茨所说“电影重新夺回了其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地位——一种可以引发世界各地对话的艺术形式。您找不到比伦敦电影节 (LFF)更广泛更有活力的拥有银幕文化的地方。” 本期摘要: 00:09 开场白 00:38 本届伦敦电影节的整体感受 03:24 一些推荐和踩雷的影片 32:04 欧洲观众会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发出笑声 33:35 金狮奖:阿莫多瓦-探讨死亡《隔壁房间》 39:08 金棕榈:肖恩贝克-神经喜剧《阿诺拉》 49:10 贾樟柯《风流一代》与米拉戈麦斯《壮游》 55:16 除了电影以外的活动 1:03:27 结束语 相关影片: 《闪电战》(2024) 《隔壁房间》(2024) 《阿诺拉》(2024) 《神圣无花果之种》(2024) 《风流一代》(2024) 《壮游》(2024) 《酷儿》(2024) 《四月》(2024) 《飞黄腾达》(2024) 《宽恕》(2024) 《看我今天怎么说》(2024) 《高弧慢球》(2024) 《鸟》(2024) 《我们同在》(2024) 《鳄鱼泪》(2024) 《冲浪惊魂》(2024) 《艾米莉亚佩雷兹》(2024) 《想象之光》(2024) 《折射》(2024) 《午夜姐妹》(2024) 《默视录》(2024) 《任逍遥》(2002) 《三峡好人》(2006) 《四月三周两天》(2007) 《禁忌》(2012) 《湖畔的陌生人》(2013) 《跟我走吧》(2022) 开场曲: Modern Love-David Bowie 结束曲: Beyond the Sea - Single - Robbie Williams 播客嘉宾: Andy 西部影谈特约记者 发条辰 西部影谈作者 策划: 西部影谈 *本期节目仅代表嘉宾观点。
- 伦敦电影节 | 看懂英国最大的电影节,这一期就够了!
第68届伦敦电影节西部影谈播客特别节目,畅聊英国最盛大的电影节。 本期播客关于伦敦电影节的选片、片单以及买票体验和攻略,这是你能在中文互联网听到的最全的关于伦敦电影节的分析以及最全面的干货、攻略分享,来助你更好地参与今年伦敦电影节。 伦敦电影节是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在每年10月举办的英国最大的电影活动,每年展映百余部顶级国际电影人、电影新秀和电影节的获奖入围影片,被誉为“电影节的电影节”和各大电影节选片人发掘佳作新人的“寻宝热土”。 尽管伦敦电影节历年进行世界首映或欧洲首映的影片数量难以匹敌传统三大,但却毫无疑问是国际影片进入英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的战略桥头堡。一些热门的颁奖季影片会在伦敦电影节展映作为颁奖季的第一站,这也将影响来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评选。每年10月,当年的所有重要电影节都已闭幕,伦敦几乎可以将这一年所有热门电影节影片都是收入囊中,因此伦敦也会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人与新闻媒体,通过为其两周的电影节,一网打尽一年的全部热门影片。 正如BFI首席执行官本·罗伯茨所说“电影重新夺回了其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地位——一种可以引发世界各地对话的艺术形式。您找不到比伦敦电影节 (LFF)更广泛更有活力的拥有银幕文化的地方。” 本期摘要: 00:13 开场白 01:07 伦敦电影节的介绍与认识 02:47 伦敦电影节海报设计的停滞 06:21 开闭幕、惊喜放映、展映单元、少有的世界首映影片 21:53 本届电影节的选片策略、艺术总监 31:50 本届票务系统的大升级 34:52 对第一次参与伦敦电影节小白的建议(含伦敦电影节吐槽) 41:08 本届的必看影片 01:10:03 结束语 相关影片: 《闪电战》(2024) 《坚忍号》(2024) 《夏日书》(2024) 《达荷美》(2024) 《阿诺拉》(2024) 《隔壁房间》(2024) 《我生活的两个世界》(2024) 《风流一代》(2024) 《成为一只珍珠鸡》(2024) 《玛丽亚》(2024) 《逃脱》(2024) 《四月》(2024) 《高弧慢球》(2024) 《米勒角的圣诞夜》(2024) 《这不是我》(2024) 《红茶》(2024) 《旅行者的需求》(2024) 《在溪边》(2024) 《幻土》(2018) 《霸王别姬》(1993) 《影武者》(1980) 《蜘蛛巢城》(1957) 《无头的女人》(2008)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阿根廷] 开场曲: Ali Farka Toure - Soukora (with Ry Cooder) 结束曲: David Byrne- A Soft Seduction 播客嘉宾: Andy 西部影谈特约记者 发条辰 西部影谈作者 策划: 西部影谈 *本期节目仅代表嘉宾观点。
- 18thFIRST | 电影《倒仓》导演专访:青春伤痛与个体认知,年少情感的暗涌与成长
本期嘉宾: 张裕笛 电影《倒仓》导演、编剧 本期摘要: 01:01 导演进入电影行业的契机 02:29 青春期面临的压力和迷茫 05:34 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娄烨《苏州河》 07:19 《倒仓》曾是第十五届FIRST电影市场首奖得主,三年之后带着成片回到西宁,有哪些感受 09:42 影片的创作灵感缘起和京剧元素使用 10:57 影片的主题表达 14:11 影片的选角和时佳慧角色的设定 18:42 影片的京剧部分呈现 22:02 导演对影片公映后的期待 22:45 FIRST观众对影片极强的解读,导演未来的创作方向 24:10 关于男二谢天赐的演员陈少熙 本期简介 2021年《倒仓》项目荣获第15届FIRST影展电影市场麦萌电影共同成长计划首奖,时隔三年,成片入围今年第18届FIRST主竞赛单元,备受观众喜爱。 电影《倒仓》以主角京剧演员孙小磊迟来的变声期作为切入点,刻画出一幅青春群像,从个体成长到性别认同,从倒仓恐惧到未来选择的迷茫,导演希望观众能在这些少年身上寻找共鸣。希望这部影片能够把大家带回中学时期的暑假 :发烫的水泥地、汗湿的背心、永远消耗不完的精力,还有对成长的疑惧与憧憬。 《上流》媒体场暨世界首映后,西部影谈第一时间专访《倒仓》导演张裕笛,从剖析影片的创作缘起开始,回顾创作的漫漫之路。 影片简介: 倒仓是迈向成年的开始,是人生必经的变数,是年少感情的真挚初动。戏校学生孙小磊正面临着人生第一场重要的比赛,迟迟未来的变声期令他焦虑不已,父亲的长久期望也让他充满对“倒仓”的恐惧。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小磊意外和两个竞争对手——男孩子气的女老生时佳慧和出身京剧名门的谢天赐成为了朋友,少年们将如何打破被定性的人生,如何面对情感的暗涌?学戏少年的青春就此粉墨登场。 策划: 西部影谈
- 18thFIRST | 电影《上流》主创专访:四小时的史诗征程 电影作者何为的当代注脚
本期嘉宾: 傅宗盛 电影《上流》导演 黄沁缘 电影《上流》编剧 本期摘要: 00:30 选角的成功,人物形象的塑造 05:33 网感的逼真,赛博空间的真实建构 10:46 故事的缘起,电影的预言性 13:47 设计这个故事最原始的冲动,《后浪》视频的菁英主义 18:12 打破传统电影工业的制片方式和后期制作形式,四年后期的漫漫之路 31:21 关于电影四个小时的片长 33:59 角色的设定和四个小时时长在美学和叙事上的必要性 40:38 片名的来源 42:29 影片反转情节的设定和音乐的使用 53:30 最细节和精彩 的部分:弹幕的设计 61:56《上流》的使命是被看见 66:01《上流》的制作有没有参考,是不可复制的。 本期简介: 四个小时《上流》于2024年7月22日在西宁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完成世界首映,创下主竞赛单元影片时长新纪录。无论是前一天晚上的媒体场还是今天的公众场首映,观众都被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戏谑与讽刺感染,不时发出笑声,甚至鼓掌叫好。 电影《上流》精准地预言了一系列网络热搜事件,将新闻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和剧情片的编剧技巧融合,打破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构成一幅当代互联网的“浮世绘”,著名电影学者王垚(胤祥)称此片为巴尔扎克名作《幻灭》的变奏。 《上流》媒体场暨世界首映后,西部影谈第一时间专访《上流》导演傅宗盛和编剧黄沁缘,在深夜的德克士里,我们在背景乐下畅谈。从剖析影片的创作缘起开始,回顾创作的漫漫之路,这是一个“搬大象”的犹如摩西的导演,而他的坚持就是希望自己的电影能被更多人【看见】。 策划: 西部影谈 四小时的史诗征程《上流》主创专访文稿
- 沙龙 | 从《错位》到《流浪地球》 ,中国科幻电影的使命与征途
本期摘要: 00:00:33 嘉宾介绍 00:02:08 回顾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 00:28:23 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十几年里奇幻压过科幻的现象讨论 00:48:22 开启硬科幻时代、中国科幻新纪元如何诞生 本期简介: 科幻电影是类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02年梅里爱导演的电影《月球旅行记》问世以来,电影界开始逐步确立起科幻电影的概念,电影工业的完善以及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科幻电影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科幻电影不同于单纯依靠天马行空想象力的魔幻电影,也不同于依托神话故事或传奇故事而创作的奇幻电影,科幻电影依托于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也存留于人类思维对未来积极的或消极的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与科学技术走向更深层次的互动与融合:从数字特效到虚拟现实,科学技术不断丰富着电影的表现形态;从符号学到计量学,科学方法不断拓展着电影的研究范式;从星际探索到人工智能,电影既挥洒着对科学的不羁想象,也秉持着对科学的审慎思考;从科普电影到科幻电影,电影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且灵活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错位》等影片书写了中国科幻电影史的重要一笔,科幻电影的类型探索之路亦由此发端。近年来,本土科幻电影凭借《流浪地球》《流浪地球 2》等硬科幻作品和《宇宙探索编辑部》等软科幻电影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被一致认为打开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大门,原因便是该影片在维持高质量制作的基础上严谨地遵循了科学理论,合理地设想了相应的危机及其解决方案,融合了中国思维与对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而《独行月球》《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影片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当下发展“软”“硬”科幻电影两条路径中的另一途径。相较于严格按照科学逻辑与影像技术建构起来的“硬科幻”,《独行月球》《宇宙探索编辑部》呈现出了诗意浪漫的科幻电影本土化创作经验,其在“科幻+”模式上的尝试融合了科幻与喜剧两种类型气质,在市场需求、商业投资与艺术创新上寻找到新的平衡点。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本期活动分享的四位嘉宾将在回顾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足迹的基础上,探讨科幻文学改编,传统文化对于科幻电影的美学价值和思想启迪,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前沿技术对科幻类型表达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期嘉宾: 高翔:南开大学文艺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张也奇: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西北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影评人,策展人。 雷勇: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创意写作学硕士生导师。 焦欣波:陕西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策划: 西部影谈 *本期播客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 沙龙 | 戛纳如何成为全球节日,兼谈西部电影与戛纳的三十年
本期摘要: 00:00 嘉宾介绍及戛纳国际电影节视频混剪 00:53本期沙龙探讨的主要话题 09:54 戛纳国际电影节历史发展节点和整体构成层次 27:50 戛纳电影节市场 42:10 西部电影于戛纳的渊源 72:44戛纳于华语电影的未来 76:40 观众互动交流环节 91:20 尾声与结束曲 本期简介: 从1946年的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始,戛纳已经走过77个年头,而参与者之一的中国自从1959年第一次正式参加戛纳大奖的角逐以来,就与戛纳结下了不解之缘。4月电影节官方公布电影节主视觉海报,是1968年在法国南部海边拍摄《狂乱》时的凯瑟琳德纳芙。官方介绍“用这张永不过时的海报传达的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魔力——重申电影的辉煌现状,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凯瑟琳·德纳芙诠释了电影所代表的一切:难以捉摸、大胆且不受约束”。 因为电影,这座曾经的小渔村变得与众不同。《纽约时报》影评人A·O·斯科特曾经这样描述戛纳电影节期间的戛纳:“在11到12天的时间里,这个电影节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电影世界......从外面看,它就像一个装满电影明星的奇异雪花球。”资深电影人和电影学者将对戛纳电影节在展演单元、奖项、嘉宾邀约、红毯、颁奖仪式、电影交易、电影文化、明星生态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引领性进行深入剖析。 今年的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于5月16日至5月27日举行,因为共有7部华语电影入选了各单元的赛事角逐,是近年来在国内关注度最高的一届。回首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还有一层特别的意义——30年前的5月24日,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陈凯歌携《霸王别姬》三度入围,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片。而当年远赴法国坎城参赛的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也在戛纳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的照片,至今仍被视为华语电影的经典瞬间。 30年间,不断有人追问:何时能出现下一部金棕榈华语电影?什么样的华语电影才能入围戛纳?哪些华语电影人担任过戛纳评委?我们不妨回溯西部电影与戛纳电影节互动的三十年历史钩沉,细数曾经出现在戛纳的中国面孔、中国影像,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 本期嘉宾: 段鹏: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会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电影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理事。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行业指导教师。戛纳国际电影节注册制片人,蒙特利尔、开罗、华沙、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中国区选片人之一。担任监制、制片人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塬上》等电影作品荣获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及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与法国、意大利、美国、伊朗等国合作拍摄了多部电影纪录片。一路阳光电影公司董事长。 裴亚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电影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陕西省委宣传文化系统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专家。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外国文学评论》《清华大学学报》《上海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译作《当代美学》,学术专著或合作著作《电影、政治、知识分子和产业》《政治变革与小说形式的演进》《电影语言现代化再认识》《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散文集《穿越麦地》《只有松鼠了解我的心——纽约漫游随笔》《停止与继续》《舞缘》,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呼吸》杂志和“呼吸”书系。 张也奇: 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西北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影评人,策展人。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委宣传部“新媒体影评与电影市场”研究基地主任,“西部影谈”主编,“赶集·电影孵化器”联合创始人,“西安电影沙龙”主理人。在《电影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电影》《人文杂志》《艺术学界》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当代院线电影的类型批评》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民戏剧’对新中国电影的影响研究(1942-1966)”,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34-1949)”,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策划: 西部影谈 *本期播客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 沙龙 | 陕军东征三十年:陕西作家如何走向世界
本期摘要: 00:00 嘉宾介绍 01:38 始末:“陕军东征”因何得名? 05:16 动因:“陕军东征”如何发生? 23:14 传播:文学媒介互动中的“陕军东征” 40:13 影响:“陕军东征”的遗产与焦虑 60:50 尾声与互动环节 本期简介: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这一个个当代中国文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来自于中国西部同一个地域陕西。他们为陕西赢得了“中国文学重镇”的美誉。同时,他们这支强劲的队伍也被读者和媒体称为“文学陕军”。 1992年,陕西文坛一度黯淡。路遥、邹志安、杜鹏程相继离世,陕西文坛被低沉、阴郁的氛围所笼罩。1993年,《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和《热爱命运》不约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 “陕军东征”一词源于作家出版社为《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光明日报》记者韩小蕙于1993年5月25日《光明日报》第二版头条发表了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的文章,介绍了陕西几部引起轰动的长篇小说和作家创作的内幕。“陕军东征”一下子风靡全国,打响中国文坛。 点击跳转深度回顾 本期嘉宾: 周燕芬: 陕西米脂人,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著有学术著作《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因缘际会—七月社、希望社及相关现代文学社团研究》《文学观察与史性阐述》等,发表学术论文与文学评论百余篇,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等多项。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发表于文学报刊,出版散文随笔集《燕语集》。 王鹏程: 学者、评论家。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四届客座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马尔克斯的忧伤——小说精神与中国气象》《或看翡翠兰苕上》《见著知微——觑尘斋文史论稿》等,编有《陈忠实文学回忆录》。曾获陕西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入选“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 策划: 西部影谈 00:00 *本期播客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 沙龙 |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诺兰的《奥本海默》
本期摘要: 00:14 嘉宾介绍 03:55诺兰作为当代现象级导演的身份和意义 07:28诺兰的电影创作脉络 15:50《奥本海默》中构成剧情主线的三重冲突 24:14奥本海默与两位女性的关系 33:11关于传记电影与人物塑造 47:50影片中的三场听证会 57:07观影的愉悦感 63:44诺兰电影的观赏性 66:43《奥本海默》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80:56基里安·墨菲 85:16小罗伯特·唐尼 88:44关于《奥本海默》的配乐 98:37奥本海默晚年的自述 100:18“死神”出处 103:10物理层面之外的链式反应 105:08诺兰是否超越了他自己? 106:44尾声与互动环节 本期简介: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等主演的史诗巨制《奥本海默》已于2023年8月30日全国公映。作为传奇名导的全新力作,《奥本海默》海外公映后的表现不负众望,票房炸裂的同时赢得媒体和观众一致赞誉,“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3%,媒体盛赞“全程引人入胜的宏大制作,最近十年最好的电影之一”,“2023年最重要的电影,甚至远不止如此”。以复杂叙事和史诗感而闻名的诺兰电影拥有令人瞩目的烂番茄纪录。诺兰的每部电影在烂番茄上都获得了非常“新鲜”的分数,而《奥本海默》上映后的最新评论则为他赢得了迄今为止最好的烂番茄评分之一。 1945年7月16日凌晨五时许,美国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场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这场试验不仅改变了二战的局势,更彻底改变了人类命运的轨迹。面对这场未知是否会引爆大气层而毁灭全人类的豪赌,曼哈顿计划负责人J·罗伯特·奥本海默吟诵起他挚爱的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的语句:“(这位灵魂伟大者)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这也是日后在林肯公园专辑、畅销小说等领域经常被引用的典故“灿烂千阳”的来历。而在亲手开启了核武器这一“潘多拉魔盒”之后,被尊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时常在公开场合引用的,则是《薄伽梵歌》中的另一句话:“我变成了死亡,一切世界的毁灭者”。 2023年9月10日(周日)下午16:30,西安SKP 9F SKP RENDEZ-VOUS 联合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西部影谈共同举办西安电影沙龙第十期活动,邀请到制片人、导演段鹏,青年学者、影评人张也奇,青年导演、编剧赵梦,三位嘉宾将聚焦诺兰导演在《奥本海默》中对传记片传统的革新,探讨作为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奥本海默形象的复杂性。 本期嘉宾: 段鹏:制片人、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会理事、陕西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电影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理事。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行业指导教师。戛纳国际电影节注册制片人,蒙特利尔、开罗、华沙、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中国区选片人之一。担任监制、制片人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塬上》等电影作品荣获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及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与法国、意大利、美国、伊朗等国合作拍摄了多部电影纪录片。一路阳光电影公司董事长。 张也奇:学者,影评人、策展人。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西北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委宣传部“新媒体影评与电影市场”研究基地主任,“西部影谈”主编。在《电影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电影》《人文杂志》《艺术学界》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民戏剧’对新中国电影的影响研究(1942-1966)”,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34-1949)”,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赵梦:青年导演、编剧。导演作品包括《此心安处是故乡》(入围第18届北京国际体验电影周、第二届香港紫荆花电影节)《绿皮车奏鸣曲》《马拉松的约定》《爱在时间之外》等剧情长片;微电影《英雄主义》(曾获第三届国际微电影节奖最佳影片提名奖)。编剧作品有电影《爱在时间之外》、电视剧《实习女警》、电影《天作之和》,微电影《英雄主义》等。大型长篇电视剧《白鹿原》文学责编。 策划: 西部影谈 *本期播客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 沙龙 | 如何理解2024年春节档?票房新纪录与撤档屏摄
本期摘要: 00:00:35 嘉宾介绍 00:01:10 展开四个方面的话题 00:02:54 如何评价春节档 00:56:46 撤档为什么“传染”背后需要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01:18:45 屏摄及其背后深层次逻辑 01:30:32 综合梳理前三现象 如何理解春节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走向 本期简介: 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电影票房为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档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除了8天80亿的傲人票房,今年的春节档因为明星话题与社会议题的结合而额外热闹,一系列的争议和热点也是层出不穷,各种出圈的话题接踵而至。首先是撤档风潮的蔓延,8部春节档电影撤了4部。同时,关于电影院是否可以屏摄的问题也在今年春节档引起了广泛争议。 票房纪录、优质口碑、撤档风潮与屏摄争议,看似不相关的种种问题恰恰折射出了春节档这一特殊档期的独特形态与文化身份。西部影谈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聪敏、西北大学电影学院张也奇与青年导演、编剧赵梦共同审视2024春节档。 点击跳转深度回顾 本期嘉宾: 马聪敏: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影评人、策展人 张也奇:西北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西部影谈”主编 赵梦:青年导演、编剧 策划: 西部影谈 *本期播客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 沙龙 |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时间性” 以明代文人绘画为中心
本期分享将以书画雅集活动的鉴赏、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的流通为主要内容,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中包含的“时间”因素,即如何呈现时间、幻化时间、再现时间。 深入解读一件中国画作品,离不开对其“时间性”的关注,不仅因为艺术创作起源于特定时间,其作品的授予、欣赏也往往具有特定的时间概念。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所重视的节令观念、宇宙秩序都对其艺术产生着深刻影响。一年四季的流转使绘画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景物主题、艺术表现等,瓜蔬果林、丘壑山泉都借助于干枯浓淡的笔墨而一一呈现,表达了艺术创作与人们生活的深度融合。 中国绘画的多重面相,也决定了有些绘画是一挥而就的即兴过程,有些则是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时间在中国绘画中的呈现方式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堪称明代文人画。因为明代文人绘画具有传统文化的集成性,本次分享会集中在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相关作品的深入赏析。 嘉宾: 崔朝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作品和学术研究先后发表于《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文艺理论与批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并参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艺术类研究课题。另有个人报道见于《洛杉矶时报》《国际日报》《大河报》《西安晚报》等报刊杂志。在西安、北京、洛杉矶等地举办过多次个人书画艺术展。 陈磊: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周秦汉唐美术史、石刻史料与古代佛教美术史、诗书画理论与实践等。先后在《中国书法》《美术学报》《艺术工作》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一部;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 沈周 《庐山高图》 文徵明 《白玉兰图卷》 本期播客源于2023年9月10日 SKP RENDEZ-VOUS × 西部影谈线下沙龙实录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 74th柏林 | Vol.3 聊聊主竞赛爆款以及对大陆充满刻板印象的超级大烂片有多可笑
第74届柏林电影节西部影谈播客特别节目,一个聊电影但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播客节目。 *本期节目仅代表嘉宾观点。 本期摘要: 00:30 嘉宾介绍 01:11 中国导演邱阳新片《空房间里的女人》观感较差,乏善可陈 06:26 主竞赛影片《达荷美》完全打破了观众对文物纪录片的刻板印象 13:18 洪尚秀新片《旅行者的需求》评价两极分化,场刊排名第二 17:48 对大陆充满刻板印象槽点爆棚的主竞赛影片《以爱之茗》(《红茶》) 24:50 电影院的魅力《穿行》观影体验爆棚 27:06 Chill talk 近期观影的期待 28:14 黑泽清教科书级别的短片《钟声》 30:11 尾声与结束曲 相关文章: 国际电影节专题报道 柏林手记Day0 柏林手记Day1 柏林手记Day2 柏林手记Day3 柏林手记Day4 柏林手记Day5 柏林手记Day6 相关影片: 《空房间里的女人》导演:邱阳 《小城二月》 导演:邱阳 《达荷美》导演:玛缇·迪欧普 《大西洋》导演:玛缇·迪欧普 《建筑元》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 《旅行者的需求》导演:洪尚秀 《在异国》导演:洪尚秀 《克莱尔的相机》导演:洪尚秀 《以爱之茗》(又名《红茶》)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佩佩》导演:内尔松·阿里亚斯 《穿行》导演:列万·阿金 《死亡乐章》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小半截》导演:刘耀楠 《钟声》导演:黑泽清 《八月我的天堂》导演:工藤梨穂 开场曲: La mort (Version Two) - Martial Solal 结束曲: Waters of March- Art Garfunkel 主持: Andy 嘉宾: 大壮
- 74th柏林 | Vol.2 金熊奖头号选手出炉,王小帅《沃土》违规参赛,到底讲了什么?
第74届柏林电影节西部影谈播客特别节目,一个聊电影但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播客节目。 *本期播客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 本期摘要: 00:30 嘉宾介绍 01:56 柏林爆款 金熊奖最大候选 伊朗电影《我最喜欢的蛋糕》 09:40 王小帅导演《沃土》无龙标违规参赛 12:10 关于《沃土》电影本身 22:23 印度首次入选柏林奇遇单元的电影:《寓言》 27:50 华语电影在柏林及未来计划 34:30 尾声与结束曲 相关文章: 国际电影节专题报道 柏林手记Day0 柏林手记Day1 柏林手记Day2 柏林手记Day3 相关影片: 《我最喜欢的蛋糕》导演:玛丽亚姆·莫哈达,贝塔什·萨奈哈 《沃土》导演:王小帅 《椒麻堂会》导演:邱炯炯 《寓言》导演:拉雷姆·雷迪 《厨房》导演: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空房间里的女人》导演:邱阳 《旅行者的需求》导演:洪常秀 《暂停时光》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开场曲: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Sunday Morning 结束曲: 张蔷 – 爱在迪斯科音乐中开始 主持: Andy 嘉宾: 大壮
- 74th柏林 | Vol.1 柏林电影节初体验:有态度、有立场
第74届柏林电影节西部影谈播客特别节目,一个聊电影但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播客节目。 *本期节目仅代表嘉宾观点。 本期摘要: 01:00 主竞赛评审团与开幕片的新闻发布会; 01:55 二月的柏林与柏林电影节; 04:00 媒体记者初体验; 06:10 自由的柏林也是政治氛围非常浓烈的电影节; 13:10 本次柏林电影节播客计划。 相关文章: 74th柏林 | Day0:主竞赛前瞻 抵达柏林,精彩即将揭幕 74th柏林 | Day1:柏林开幕片,墨菲加大本达蒙,居然好平庸! 相关影片: 《像这样的小事》导演:蒂姆·米兰特斯 开场曲: Jon Batiste - I NEED YOU 结束曲: New Order - Ceremony 主持: Andy
- 17thFIRST | FIRST学者场刊考古学
播客嘉宾 奇奇 胤祥 装门铃的人 Xin Rock 观水 【详见推送:图文消息】 在7月23-31日举行的第17届FIRST青年影展中,我们邀请了十位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戏剧影视学和相关专业的学者第三次组织了学者场刊,虽然大家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电影,尤其是华语电影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电影节期间我们集中观摩了13部入围剧情长片竞赛单元和5部入围纪录长片竞赛单元的影片,也关注了开闭幕片和入围“FIRST FRAME”以及短片竞赛、展映及训练营单元的影片。 [图片] Chapter1- 00:00—06:43 学者场刊的创建背景和渊源 Chapter2- 06:43—33:51 学者场刊的评奖体系和公平机制 Chapter3- 33:51—37:45 本届学者场刊的双黄蛋和最佳影片的空缺 Chapter4- 37:45—41:42 学者场刊主要奖项的设置 Chapter5- 41:42—51:54 学者推荐奖和场外奖的设置与趣谈 Chapter6- 51:54—01:04:17 学者场刊与近三届的FIRST影展的 记忆 Chapter7- 01:04:17—01:07:45 场外奖中的“最期待下一部奖” Chapter8- 01:07:45—01:52:59 场刊成员关于本届展映片的讨论 Chapter9- 01:52:59—01:58:19 尾声:趁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来一次电影节! 由于今年FIRST影展选片并不尽如人意,加之学者们各有需要忙的工作,因此今年场刊也没能达到去年那么高的观片率。评奖讨论时,最低观影要求是14部。在涉及到没有观看的影片进入三选一或二选一的时候,没有观看过的学者会选择弃权。最后投票结果也基本上体现了场刊成员对本届FIRST选片的看法。场刊评奖投票的情况由场刊的几位成员与场刊成员、公众号“西部影谈”的主理人奇奇老师一起录制了一档播客“FIRST学者场刊考古学”。 经全体表决通过,我们还是尽可能地以“学者推荐”的方式发布了本届FIRST影展各单元除了场刊奖项之外的10部佳作,这里面既有主竞赛的“遗珠”(比如在多个奖项坚持到最后三选一或者二选一的《乘船而去》《富都青年》和《长生》),也有在FIRST FRAME、短片、展映、训练营单元中各位老师爱不释手的影片。名称都是大家在紧张刺激的讨论之后,从推荐词转化而来的自设奖项。希望各位关注这些影片。